Workflow
偶联药
icon
搜索文档
90后,她操刀一笔68亿并购
投资界· 2025-07-20 16:05
身后VC都赚到钱了。 卖方礼新医药,20 19年由上海交大女博士秦莹创立,身后站着启明创投、 泰格医药、博 远资本、夏焱资本、 云锋基金、盈科资本、浦东创投等一众投资方。如今退出难席卷一 级市场,礼新医药被并购成功为身后投资人创造了宝贵的退出机会。 而此次操刀的中国生物制药,我们并不陌生。现任董事会主席谢其润,一位9 0后女生, 正大集团谢氏家族第四代成员。7月17日,双方在香港召开说明会,谢其润与秦莹博士共 同现身。 90后女生操刀 买下一家C轮公司 说起来,中国生物制药与礼新医药渊源颇深。 时间回到2 02 4年底,礼新医药C轮融资中,中国生物制药以1 .42亿元人民币入股,获得礼 新医药约4.9 1%的股权,以及CCR8单抗LM- 1 08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权益。在双方的推进 下,2 0 2 5年LM- 108在晚期实体瘤、胃癌及胰腺癌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数据,并获得两 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作者 I 冯雨晨 吴琼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又一笔标志性医药并购诞生。 本周,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公告,将以不超9 . 51亿美元(约68 .22亿元人民币)的 对价收购礼新医药9 5 .0 9%股权 ...
正大系再“落子”,中国生物制药拟5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7-16 11:13
7月15日晚间,中国生物制药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将以不超过9.5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8.22亿元) 的交易对价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在剔除礼新医药集团于交割日的估计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5亿美 元后,中国生物制药最终净付款约为5.009亿美元。 虽成立时间较短,但礼新医药已与阿斯利康、默沙东国际医药巨头达成多项BD交易。粗略统计,礼新 医药累计对外授权已有近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300亿元。 得益于此,礼新医药的业绩也实现飞升,已由亏损转为盈利。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6月底,礼新 医药的营收分别为1.78亿元、22万元、42.18亿元;除税后净利分别为-2.31亿元、-4.78亿元、16.9亿元。 中国生物制药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环境的变化,公司正致力于从传统药企向创新药企转变。此前,中国 生物制药表示,预计今年创新产品收入占比将突破50%,未来三年计划每年上市至少5款创新产品,到 2027年创新产品收入占比提升到60%。 据其年报披露,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实现营业收入288.7亿元,同比增加10.2%;实现归母净利润35亿 元,同比增长50.1%。其中,超过90%的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 ...
【私募调研记录】青骊投资调研复旦张江、翔宇医疗
证券之星· 2025-07-16 08:05
复旦张江 - 公司DC平台研发进展:抗Trop2抗体偶联药物针对三阴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等肿瘤正在进行III期临床研究,抗DLL3抗体偶联药物针对小细胞肺癌、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针对转移性乳腺癌和胃癌处于不同临床阶段 [1] - 光动力技术平台进展:盐酸氨酮戊酸颗粒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辅助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盐酸氨酮戊酸口服溶液用于脑胶质瘤临床试验入组基本结束,注射用FZ-P001钠用于癌症术中恶性病变可视化的I期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受理 [1] - 其他研发进展:盐酸氨酮戊酸外用散用于治疗中重度痤疮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注射用海姆泊芬美国注册项目II期临床按计划推进,复美达已完成IV期临床研究 [1] - 公司未来计划: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研发项目进展 [1] 翔宇医疗 - 脑机接口应用前景:在康复领域应用前景明确且需求巨大,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可应用于康复、睡眠监测、脑放松、注意力提升等领域 [2] - 公司产品进展:已有两款脑电采集装置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下半年获得多款以"脑机接口"命名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 - 技术优势:研发专项技术解决电极与头皮接触不良问题,提高连接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2] - 市场策略:脑电采集装置现阶段自研自用,未来可能向第三方开放销售,康复设备升级为脑机接口产品具备成本竞争力,定价考虑医院支付能力和医保标准 [2] - 政策支持:国家医保局对脑机接口康复收费持积极态度,部分省市已出台收费指导目录 [2] - 销售渠道:从顶尖三甲医院开始,逐步向普通三甲、二甲医院延伸,未来下沉到二级以下医院、社康中心及家庭市场 [2] - 合作进展:与多家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内容包括建设脑机接口专业治疗中心、扩展适应症范围、推动注册证升级、加强产学研合作等 [2] - 未来增长点:康复医疗市场政策支持是主要驱动力,将在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精神心理、心肺康复等领域推出更多产品及解决方案 [2] 青骊投资 - 公司背景:成立于2015年4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具有基金业协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 [3] - 业务范围:主要从事证券投资及股权投资的管理与咨询业务 [3] - 团队优势:投研团队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历史投资业绩 [3]
美“零和”思维挡不住中国创新药
环球时报· 2025-07-14 10:21
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税威胁与竞争态势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和铜征收高达200%的关税,给药企至少一年时间将供应链转移回美国 [1] - 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报告指出中国正系统性挑战美国生物技术霸权,以ADC药物为例,中国药企在全球184项研究中占89项(近50%)[1] - 美国政策圈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展开技术封锁,包括《生物安全法》草案限制与5家中国药企合作,NIH禁止中国学者访问生物医学数据库,FDA启动涉华专项审查 [3]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与关键数据 - 中国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从2018年9个飙升至2024年48个,建立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 [2] - 国家医保局将新药纳入医保目录时间从5年缩短至1年,80%创新药在上市2年内实现医保覆盖 [3] - 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出海交易超50起,披露金额达484.48亿美元 [3] -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30%甚至20%,研发周期比国际同行短30%以上 [4] 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与竞争格局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辉瑞与三生制药达成60.5亿美元协议刷新国产药出海纪录 [4] -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高被引论文占比从2010年13%升至31%,美国从45%降至28% [4] - 美国制药巨头对中国形成"习惯性依赖",中国产线、原辅料和临床试验成为美国药企重要甚至唯一选择 [4] - 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认为中美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的互补性短期内无法被政治因素取代 [5] 全球创新药生态发展趋势 - 中国以政策引导、临床驱动、开放合作重塑竞争格局,美国若固守技术封锁将错失生物医药革命下一程 [5] - 开放合作是未来创新药发展主旋律,零和博弈不利于行业发展 [5]
半年盘点|中国创新药迎DeepSeek一刻,对外授权规模激增
第一财经· 2025-07-12 13:13
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 - 国家药监局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1][7] - 上半年中国公司与欧美合作伙伴达成的创新药许可交易价值超过400亿美元[1] - 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中的份额接近30%,美国份额降至48%[9] GLP-1类减重药领域 - 翰森制药与再生元达成协议,授权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HS-20094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3] - 联邦制药将GLP-1/GIP/GCG三重受体激动剂UBT251授权给诺和诺德,交易规模20亿美元[4] - 先为达生物与Verdiva Bio合作开发口服伊诺格鲁肽等管线,潜在总金额24.7亿美元[4] 双抗疗法领域 - 辉瑞预付12.5亿美元获得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授权,总金额可达60.5亿美元[4] - 和铂医药将BCMAxCD3双抗HBM7020授权给大冢制药,交易总金额6.7亿美元[4] - 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多特异性抗体疗法,潜在总金额45.75亿美元[5] ADC药物领域 - 信诺维将ADC药物XNW27011授权给安斯泰来,总金额超15亿美元[5] - 信达生物将DLL3 ADC IBI3009授权给罗氏,潜在总金额10.8亿美元[5] AI制药领域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AI驱动药物研发合作,总金额53.3亿美元[6] 重磅交易案例 - BioNTech将中国收购的PD-L1/VEGF双抗以超百亿美元转售给BMS[7] - 阿斯利康拟收购Summit公司从康方生物获得的依沃西单抗(原交易价50亿美元)[8] - 高盛预测依沃西单抗峰值销售额可达530亿美元,给予Summit 300亿美元估值[8] 行业机遇 - 跨国药企面临2000亿美元专利悬崖,急需填补研发管线[8] -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比美国低30-50%,研发周期缩短30%[10] 资本市场表现 - 上半年港股10家生物医药企业IPO,募资总额156亿港元[10][11] - 恒瑞医药以98.9亿港元募资额占据主导地位[11] - 另有40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排队等待上市[10]
药企“卖青苗”是贱卖资产吗?资深律师解析创新药BD交易背后的隐秘博弈:“报价优渥”的交易并不总是最佳选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2 09:01
创新药板块表现 - 2025年以来创新药板块成为成长赛道最大黑马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近一年收益率达103% 在全市场963只成立满一年的ETF中仅有7只实现业绩翻倍 [1] 行业动态与BD交易 - 全球医药巨头加速在华BD交易 本土Biotech企业License-out活动升温 赴港上市创新药企数量增加反映本土原研药全球影响力提升 [2] - 资本市场回暖迹象明显 投资人关注领域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转向ADC T Cell Engager GLP-1 小核酸药物等差异化产品 更看重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力 [11] - 高质量BD交易显著提升企业估值预期 跨国药企的尽调背书增强投资人信心 IPO与BD交易存在协同效应 前者为后者降低信息不对称门槛 [12] IPO挑战与策略 - 港股18A章上市存在非标准化挑战 案例显示合并阶段临床试验设计面临监管解释模糊问题 需补充技术细节 监管沟通记录等多维度材料 [4][7] - IPO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市场情绪冷淡期可能导致估值大幅低于预期 需平衡融资需求与市场周期 [8] - 2018-2024年港股生物医药经历完整周期 2024年市场重新升温 企业需根据不同周期调整资本故事叙述方式 [10] BD交易深度博弈 - "卖青苗"现象引发行业争议 部分企业通过早期管线变现反哺研发 但估值体系不成熟导致负面标签 实际可能提升成药概率并通过里程碑付款获得长期回报 [14][15] - 交易结构设计比首付款更重要 需植入勤勉责任条款(如研发节点要求) 混合收益结构(股权+转售分成)可保护长期利益 避免合作方资源投入不足导致项目搁置 [16] - 案例显示海外药企可能因资源不足延误开发 合同需设定违约赔偿或终止权机制 确保药物开发连续性 最终标准是药物能否惠及患者而非单纯交易金额 [15][16] 代表性企业与服务案例 - 科律律师事务所服务客户包括信达生物 荣昌生物 康方生物 维昇药业等港股上市药企 并协助完成与GSK 辉瑞 礼来 赛诺菲等跨国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 [2] - 维昇药业(长效生长激素) 南京维立志博(自身免疫疾病抗体药)等企业因产品差异化优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11]
吴伟:美“零和”思维挡不住中国创新药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6:45
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税威胁与政策限制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和铜征收高达200%的关税 并给药企至少一年时间将供应链转移回美国 [1] - 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报告指出中国正以系统性战略挑战美国生物技术霸权 [1] - 2023年底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限制美国联邦机构与5家中国药企的商业合作 2024年NIH禁止中国学者访问关键生物医学数据库 FDA启动涉华专项审查 [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与竞争力 - 2025年ASCO公布的全球184项ADC研究中 中国药企独占89项 占比近半 [1] - 中国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从2018年9个飙升至2024年48个 建立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 [2] -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30%甚至20% 研发周期比国际同行短30%以上 [4] -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高被引论文中占比从2010年13%升至31% 美国则从45%降至28% [4]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医保局将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时间从5年左右降至1年左右 80%创新药在上市2年内实现医保覆盖 [3] - 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 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 [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超50起 披露合作总金额达484.48亿美元 [3] 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现状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达41起 总金额369.29亿美元 3个月交易额逼近2023年全年总和 [4] - 辉瑞与三生制药达成总价60.5亿美元协议 刷新国产药出海纪录 [4] - 美国制药巨头对中国形成"习惯性依赖" 中国产线、原辅料和临床试验成为美国药企重要选项 [4] 行业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强的CXO能力 涵盖药物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全流程 [2] -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蜕变为"关键竞争者" 最有可能率先赶超美国 [3] - 中美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的互补性短期内无法被政治因素取代 [4]
生产环节“分段”,新药上市提速
新华日报· 2025-07-10 05:58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模式创新 - 苏州工业园区率先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模式 允许原液生产和制剂生产分离并由不同企业承担 旨在优化资源配置、缩短创新药研发周期并推动产业全球化[1] - ADC药物因"抗体-连接子-毒素"三元结构复杂 分段生产可最大化利用药企和CDMO设施 降低小分子高毒高活物质的生产门槛和成本投入[1] - 盛迪亚作为恒瑞医药全资子公司 依托母公司小分子领域资源开展分段生产探索 其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成为全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分段生产ADC品种[4][5] 政策支持与监管突破 - 商务部2023年出台14项措施支持苏州工业园区 明确允许遴选1-2家企业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3] - 园区药品管理中心提出需构建监管协同体系 应对跨企业、跨地区甚至跨境分段生产带来的质量责任界定等挑战[7] - 国家药监局批复同意盛迪亚试点申请 标志着监管规则实现突破 破除"企业必须包揽全链条"的传统束缚[4][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园区已推出32项改革创新举措 包括"研易达""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等 形成全产业链制度集成创新[7] - 后续企业计划采用"外部分段"模式 包括将生产环节分配给产业园内其他企业或多个CDMO 甚至开展跨境分段合作[7] - 分段生产模式可串起本地产业链 某抗体药企计划将环节分配给生物医药产业园"邻居"企业[7] 行业发展动态 - ADC药物正处于爆发期 分段生产成为药企共性需求 盛迪亚布局4年因分段环节受阻而迟迟未能突破[1][2] - 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艾维达)2024年5月获批上市 6月首批8000支发往全国并开出首张处方[5][6] -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度高 创新药企占比大 对分段生产需求迫切 改革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8]
今年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港股上市,创新药企成主力军
搜狐财经· 2025-07-09 23:23
生物医药企业港股上市热潮 - 2025年截至7月9日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港交所,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另有40家企业在排队[1][3] - 医药生物行业实际募资总额达18319亿港元,位居港股IPO募资规模行业第二名[4] - 恒瑞医药以9890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5年来港股最大医药IPO[5] 上市企业特征分析 - 创新药企业是主力军,研发管线聚焦肿瘤免疫治疗、新型疫苗等高壁垒领域[5] - 除恒瑞医药外,脑动极光、维昇药业等9家上市药企均处于净亏损状态[5] - 派格生物和维昇药业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主营产品处于研发后期阶段[5] 港股吸引力解析 - 港交所"18A"和"18C"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适合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特性[6] - 2025年前6个月港股日均成交金额达2402亿港元,同比上升118%[7] - 港股与A股流动性差距显著收窄,恒生指数换手率已追平沪深300[8] 典型案例表现 - 药捷安康上市首日收涨787%,市值突破100亿港元,尽管尚未有商业化产品[7] - 恒瑞医药从递表到上市仅用4个多月,相比A股2-3年的审核周期显著缩短[8] 行业政策与前景 - 国家医保局发布16条措施支持创新药发展,覆盖研发、医保准入等5大维度[9] - 百力司康、维立志博等创新药企正在排队上市,维立志博核心产品处于注册临床阶段[8][9] - 行业认为当前是创新药企加速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政策与资本市场形成双重驱动[9]
高盛:中国创新药迎结构性重估,出海授权是关键突围路径,夏季将迎来低吸窗口?
华尔街见闻· 2025-07-09 16:27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结构性重估 - 中国药企已从"仿制为主"转向"原创创新+出海授权"的新阶段 [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涨幅达78%,显著跑赢恒生医疗指数(+41%)、MSCI中国(+18%)及美股生技板块XBI(-6%) [1]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全球创新贡献比重接近33%,显示行业仍处于"价值洼地"阶段 [3][4] 全球化进展与市场地位 - 中国贡献全球50%的新进入人体临床新药分子,拥有约1/3全球创新药在研管线(十年前占比仅为个位数) [4]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占全球BD交易数量与金额的27%和32%,出海交易总额达480亿美元(占全球药物授权交易的32%) [4] - 3SBio与辉瑞达成的12.5亿美元首付款授权交易成为里程碑事件 [4] 技术领域优势 - 在ADC和双特异性抗体领域形成全球优势,两类资产占出海授权交易的近1/3 [5] - 中国开发的ADC进入临床数量占全球70%,预计2026年中期迎来首波中国ADC资产的全球三期数据发布 [5] - 肿瘤领域贡献过去三年60%以上的出海授权交易,免疫学和心血管代谢领域(如GLP-1)交易数量正在上升 [6] 投资机会与催化剂 - 高盛认为夏季市场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低吸优质创新药标的的窗口期 [7] - 未来6-12个月关键催化剂包括临床数据发布和潜在授权交易 [7] - 高盛引入"PoLS"框架评估授权成功概率,重点关注产品竞争力、临床数据成熟度及国际药企对接深度 [7] - 中型和小型公司估值尚未充分反映全球化潜力,未来上行空间来自授权交易落地、临床数据发布及新管线项目进入全球视野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