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币

搜索文档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货币政策及历史启示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16
抗日民主根据地货币政策的背景与需求 -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肩负持久抗战重任 [1] - 日军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导致根据地物资短缺 财政紧张 缺乏统一货币体系阻碍经济活动 [1] - 建立自主货币体系成为迫切需求 既要供给军队维护抗战大局 又要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1] 货币政策的核心措施 - 设立银行发行货币 1937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后 晋察冀边区银行 冀南银行等相继成立 发行边币 冀南币 北海币等法定货币 [2] - 货币发行以"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为方针 严格控制发行量 财政透支比例显著下降 陕甘宁边区1942年财政透支占发行额71% 1944年降至17.7% [2] - 确立"物资本位"货币体系 以粮食 棉花等重要物资作为货币储备 通过吞吐物资调节流通量保持币值稳定 [3] - 维持币值稳定措施包括限制敌伪币流通 强制法偿规定 建立统一市场 推动财政货币化 晋察冀边区1938年规定边币为唯一法定货币 [4] - 建设金融体系 银行承担信贷 储蓄 物资调拨职能 合作社与信用组织推广货币使用 促进市场发展 [5][6] 货币政策的经济成效 - 统一货币体系促进市场交易活跃 粮食 棉布等商品交换便利化 跨区域集市贸易扩大市场规模 [7] - 货币发行支持物资收购与调配 陕甘宁边区1943年粮食产量较1937年增长67%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8] - 合作组织发展提升农民经济自主权 货币支持促进工业 手工业发展 经济结构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 [9] 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 边币 抗币发行实践为人民币诞生奠定基础 华北银行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 [10] - 货币政策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通过资金投放和低息贷款促进经济发展 [11] - 因地制宜调整政策的经验对当前数字货币 绿色金融等差异化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