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领略长江下游古国文明辉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11:52
凌家滩遗址概况 -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800年至5200年,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 [3]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3][5] -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评价其为"长江下游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 [5] 博物馆建设与展陈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有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 [5][6] - 基本陈列包括总序、鉴往知远、玉耀长河、文明互鉴4个部分,首次系统展示凌家滩遗址考古成果 [6] - 汇聚各单位所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是凌家滩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10] 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 自1987年以来经历16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85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00余件 [9] - 出土代表性文物包括玉人(高8.1厘米)、玉龙(首尾相衔环状)、玉鹰(双翅展翅猪首形象)、双虎首玉璜(30年后残件重聚)等 [10][11] - 07M23墓出土文物340余件(玉器210件),其中88公斤大玉猪为同时代最大最重玉石雕 [11][12] 遗址公园与研学发展 - 墓葬祭祀区模拟展示68座墓葬和1处祭坛(原面积1200平方米),祭坛采用三层不同材质建造 [13] - 考古研学小镇占地面积6.59万平方米,提供制玉、陶艺等课程,单日研学游客达500-600人 [14] - 2024年计划发掘1000平方米,重点在墓葬祭祀区西侧,目标推进申遗工作 [14][15] 技术应用与展示创新 - 运用VR技术还原5000年前祭坛场景,裸眼3D解析玉鹰八角星纹数学奥秘 [12] - 3D扫描复原红烧土层重现祭祀现场,1∶1复原07M23墓并动画演示葬制 [11][12] - 建筑采用十字院落造型象征四方文化交流,外墙夯土板材料融合历史与现代感 [6]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大批特色玉器将亮相
央视新闻· 2025-05-09 14:26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1] - 该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 [1] 博物馆概况 - 博物馆是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重点项目 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4] - 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 设1个基本陈列展和2个临展厅 [4] - 基本陈列展包括总序厅、鉴往知远厅、玉耀长河厅、文明互鉴厅4个部分 [4] - 展出约1100件(套)珍贵文物 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 [4] - 集中展示富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玉器 如玉人、玉龙、玉鹰、玉双连璧、玉龟版、玉勺 [4] - 运用光影、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 全景式展示古代先民在规划营建、玉器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成就 [4] 考古研究成果 - 2020年以来发现祭祀遗存、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 [8] - 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和遗址聚落格局的认识 [8] - 考古出土200余件器物 包括龙首形玉器等一批珍贵玉器 [8] - 为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其对历史时期礼制影响提供重要资料 [8] 文化价值 - 凌家滩是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重要遗址 [13] - 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凌家滩文化 延续至今仍保留田园牧歌景象 [13] 社会效益 - 博物馆开放后将与考古研学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形成集群优势 [15] - 提升城乡环境风貌 涵养人文精神 培育新型文旅空间 [15] - 激发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融合新动能 [15] - 打造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凌家滩模式" [15] - 展现长江流域农耕文明赓续不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