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

搜索文档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悠悠文脉续华章 白山黑水谱新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2 09:05
文化保护与考古发现 -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建筑遗存,出土红山文化体量最大的玉龙等百余件玉器,与凌家滩、良渚玉器形态意蕴相近 [6] - 沈阳故宫实施太庙建筑群、师善斋、文溯阁等专项修缮工程,2025年将迎来营建400周年,修缮现场开放展示传统工艺 [8] -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采用"微更新"理念修复建筑,保留历史特色同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靖宇街老字号重张 [10][12] 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 -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由第一净水厂改造而成,保留工业遗址如摇臂钻床雕塑,融合生态景观与历史记忆 [14][16] - 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引入潮流店铺和网红打卡点,"老字号"回归,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39万人次 [30][33] - 长影旧址博物馆推出沉浸式角色互动和红色舞台剧,年接待超百万人次,成为影视文旅融合地标 [28][30] 红色教育与非遗传承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通过AI虚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展情景教学党课 [16] - 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立全国首个东北解放战争烈士信息查询系统,已为7937位烈士找到安葬地,500余位找到亲人 [18] - 赫哲族伊玛堪技艺通过社交媒体创新传播,"90后"传承人用电子音乐混编传统曲调,黑龙江设立6处传习所,拥有8名代表性传承人 [20] 文旅融合与产业创新 - 漠河北极村依托"最北"地理特色发展生态科普、极地探索等旅游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5.8万元 [24][26] - 内蒙古锡林郭勒那达慕大会结合VR直播技术,前五天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10.8亿元 [26][28] - 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牧骑推出80余部文艺作品,如《草原之子》,近70年坚持基层演出满足农牧民文化需求 [22]
管窥红山(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展",以玉龙为主线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1] - 展览搭建红山文化形成(龙兴辽河)、发展(龙行红山)和影响(龙衍九州)的完整图景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的考古新发现 [1] 红山文化时空范围 - 红山文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后,延续至距今4800年前后 [1] - 遗址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范围近30万平方公里 [1] 文化特征 - 平底筒形罐是红山文化最典型陶器,玉器发展和彩陶出现显示创新活力 [1] - 玉器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成更具社会功能的礼器 [1] - 彩陶是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1] 社会制度 - 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是古国文明形成的制度基础 [2] - 牛河梁遗址是等级规模最高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 [2] - 高等级成员在使用玉器的质地、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显示等级秩序 [2] - 牛河梁、胡头沟、元宝山遗址共同勾勒出半径约150公里的统一社会样貌 [2] 文化演变 - 距今5000年前后牛河梁遗址祭祀中心繁荣不再 [3]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发现证实红山文化末期向南发展的一支 [3] - 郑家沟遗址发现完善了红山文化末期汇入中原的发展脉络 [3] 玉器特征 - 玉龙是红山文化造型复杂、分布广泛且规范的文化符号 [3] - 玉龙属于复合型仿生类玉器,是复杂玉礼制的集中体现 [3] - 玉龙并非红山文化中等级最高的玉器 [3] 研究意义 -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3] - 展览为从文明视角重新理解红山文化提供可能 [3]
领略长江下游古国文明辉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11:52
凌家滩遗址概况 -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800年至5200年,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 [3]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3][5] -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评价其为"长江下游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 [5] 博物馆建设与展陈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有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 [5][6] - 基本陈列包括总序、鉴往知远、玉耀长河、文明互鉴4个部分,首次系统展示凌家滩遗址考古成果 [6] - 汇聚各单位所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是凌家滩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10] 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 自1987年以来经历16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85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00余件 [9] - 出土代表性文物包括玉人(高8.1厘米)、玉龙(首尾相衔环状)、玉鹰(双翅展翅猪首形象)、双虎首玉璜(30年后残件重聚)等 [10][11] - 07M23墓出土文物340余件(玉器210件),其中88公斤大玉猪为同时代最大最重玉石雕 [11][12] 遗址公园与研学发展 - 墓葬祭祀区模拟展示68座墓葬和1处祭坛(原面积1200平方米),祭坛采用三层不同材质建造 [13] - 考古研学小镇占地面积6.59万平方米,提供制玉、陶艺等课程,单日研学游客达500-600人 [14] - 2024年计划发掘1000平方米,重点在墓葬祭祀区西侧,目标推进申遗工作 [14][15] 技术应用与展示创新 - 运用VR技术还原5000年前祭坛场景,裸眼3D解析玉鹰八角星纹数学奥秘 [12] - 3D扫描复原红烧土层重现祭祀现场,1∶1复原07M23墓并动画演示葬制 [11][12] - 建筑采用十字院落造型象征四方文化交流,外墙夯土板材料融合历史与现代感 [6]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新浪财经· 2025-06-25 21:35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于6月25日开幕,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310件/组文物,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1][3] - 展览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 [3][9]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采用双线叙事,主线为红山文化文明成就,暗线为"龙"元素 [5][6] 文物亮点 - 展品包含16件玉龙,其中1件C形玉龙来自故宫博物院,15件玦形玉龙来自辽宁、内蒙古等地 [6][7] - 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为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由淡绿色玉雕琢,通体精磨,龙体卷曲如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 [9]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最早的石雕龙 [10] - 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长15.8厘米,为迄今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 [10] - 展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包括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等玉器组合 [14][16] 文化意义 - 红山文化距今5000-65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27] - 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文化的本源,对商周时期蜷体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12] - 牛河梁遗址发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体现红山先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是后世礼仪之源 [16][18][20] - 红山女神头像复制件展出,原像因保存条件苛刻未出库,其微笑被称为"5000多年前中华'共祖'的微笑" [22][24][25] 学术价值 - 红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中国文化的"直根系",牛河梁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 [16][2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5200年),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五六百年 [27][29] - 展览旨在从文明起源角度理解红山文化,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融合的特性 [14][27][29]
文旅新探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叩响“古国时代”之门
新华网· 2025-05-21 10:53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2025年5月开馆试运营,首次系统性展示考古成果,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 [1] - 博物馆建筑以十字院落为形,仿夯土外墙设计,位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轴线 [1] - 博物馆通过器物和科技手段让五千多年前的"古国时代"可触可感 [1]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地位 -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探索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3] - 遗址聚落轮廓长2000多米、宽约1000米,展现双重环壕系统与功能分区(防御区、居住区、祭祀区、墓葬区) [3] - 凌家滩文化呈现"复杂性、高端性、创新性、独特性"特点,但未完全形成体系化 [3]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6] 凌家滩玉器与文化特征 - 玉双虎首璜的拼合体现"合符"信物制度,印证古国时代盟约 [3] - 玉龙首尾相衔,4.4厘米身躯刻有17道龙鳞纹 [8] - 玉鹰胸腹刻八角星纹,双翅作猪首形,体现太阳、鸟、猪崇拜 [9] - 玉版有23个钻孔及八角星纹,被解读为洛书、八卦或历法雏形 [9] - 玉人背后有细如发丝的穿孔,3件完整玉人集体亮相 [9] - 玉器制造技艺高超,反映宇宙观、权力观与信仰体系,证明三大玉文化存在交流 [9] 重要考古发现与展陈 - 07M23号"王者之墓"长3.6米、宽2.1米,出土随葬品340余件(玉器210件),展现三层葬制结构 [10] - 墓葬上层覆以大玉猪(长72厘米、重88公斤),体现早期等级分化和礼制雏形 [10] - 动画演示还原葬制葬仪,VR技术让观众"穿越"至史前祭坛 [10] - 裸眼3D技术拆解玉鹰纹饰,3D扫描复原红烧土层重现祭祀场景 [10]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 博物馆与遗址公园互补,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因密码 [10] - 国家文物局评价其建成开放是中华文明探源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10]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这种级别的红山墓葬,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访谈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08:53
考古发现核心内容 - 元宝山积石冢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红山文化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玉器百余件,其中M15墓葬出土的玉猪龙体量达15.8厘米×9.5厘米×3厘米,为红山文化考古百年最大[6][23] - 遗址首次发现"坛冢一体"结构,由直径23.5米的圆形冢与长45米的方形坛组合而成,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包含21座墓葬(9座属红山文化)[11][13] - 考古测年显示遗址年代为距今5400-5000年,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6][21] 墓葬等级与社会结构 - M15、M16两座带台阶状墓道的大型石棺墓显示高阶社会地位,M15墓主随葬3件高等级玉器且存在捆绑葬俗,M16仅存牙齿但随葬兽面带齿饰玉器[16][17] - 9座红山文化墓葬分三大类型(大型石棺墓、普通石棺墓、筒形器墓),对应至少三个社会层级,男性墓主均随葬玉器且存在父子血缘关系(M3与M17)[15][19] - 遗址周边发现十万平方米范围内红山文化遗迹,最近房址距积石冢仅数百米,推测墓主可能统领较大聚落范围[20] 玉器体系与祭祀特征 - 发现红山文化首次"藏玉于墙"现象,墙体及祭祀区出土玉器占比超90%,包含玉料、废料及钻芯等制玉证据,推测存在跨区域玉器分配体系[28][29][30] - 出土玉器类型丰富,包括环、璧、璜、斧等20余种,M15玉冠饰长15厘米为红山首见,与凌家滩文化玉器存在形态关联[26][27] - 筒形器祭祀规模空前,七层阶梯状冢体每层摆放约200件,累计超千件,残片重量达16-17吨,混合使用黑彩高体与矮体扁钵式两种类型[33][34][36] 建筑工艺与历史地位 - 积石冢采用"背山面水"选址,建造过程包含地基修整、石墙修筑、筒形器分层摆放等多阶段,冢体保留七层阶梯状"金字塔"结构[37][38][39] - 被考古学界评价为"红山古国的一方诸侯",与牛河梁遗址相距200公里但共享统一礼制,佐证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达30万平方公里[7][22] - 作为内蒙古红山文化代表性遗址,与牛河梁、红山后并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填补了红山文化北部区域考古空白[21][22]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大批特色玉器将亮相
央视新闻· 2025-05-09 14:26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1] - 该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 [1] 博物馆概况 - 博物馆是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重点项目 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4] - 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 设1个基本陈列展和2个临展厅 [4] - 基本陈列展包括总序厅、鉴往知远厅、玉耀长河厅、文明互鉴厅4个部分 [4] - 展出约1100件(套)珍贵文物 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 [4] - 集中展示富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玉器 如玉人、玉龙、玉鹰、玉双连璧、玉龟版、玉勺 [4] - 运用光影、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 全景式展示古代先民在规划营建、玉器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成就 [4] 考古研究成果 - 2020年以来发现祭祀遗存、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 [8] - 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和遗址聚落格局的认识 [8] - 考古出土200余件器物 包括龙首形玉器等一批珍贵玉器 [8] - 为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其对历史时期礼制影响提供重要资料 [8] 文化价值 - 凌家滩是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重要遗址 [13] - 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凌家滩文化 延续至今仍保留田园牧歌景象 [13] 社会效益 - 博物馆开放后将与考古研学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形成集群优势 [15] - 提升城乡环境风貌 涵养人文精神 培育新型文旅空间 [15] - 激发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融合新动能 [15] - 打造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凌家滩模式" [15] - 展现长江流域农耕文明赓续不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