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鹰

搜索文档
领略长江下游古国文明辉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11:52
凌家滩文化双虎首玉璜。 凌家滩文化玉龙。安徽省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考古领域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800年至 5200年,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与红山 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展厅。 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凌家滩遗址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关键节 点、关键区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评价:"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 队。" 5月中旬,坐落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作为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 利用的重点项目,这座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系统展示凌家滩 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 生动讲述考古发掘故事 走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踏上一条"时间之轴"。轴线上镌刻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 岭文化等代表性史前文化,引领人们开启一场文明寻根之旅。 沿着时间之轴前行,来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筑主体呈十字院落形,外墙使用夯土板材料,既有历史 厚重感,又有现代艺术气息。" ...
安徽“顶流”集结深圳文博会
新华网· 2025-05-23 09:46
深圳文博会安徽馆参展概况 - 安徽组织79家企业参展 展示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旅游融合 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等四大板块 [2] - 展区面积达1188平方米 主题为"徽风焕彩 皖韵流长" 设置六尺巷创意实景等四个展区 [2] - 连续16年参展 本届重点展示可触摸的前沿科技 可体验的徽风皖韵 可带走的安徽记忆 [4] 文化科技融合展区亮点 - 科大讯飞展示多语种AI透明屏 支持外国友人无障碍交流 [2][3] - 安徽出版集团推出时代出版数字精品数据库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推介"北环城"文化科技旅游项目 [3] 文化旅游融合展区创新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推出玉人 玉鹰形象文创产品 [3] - 安庆文旅开发融合黄梅戏 倒扒狮等地方元素的创意雪糕 [3] 历史经典产业展区特色 - 集中展示非遗创新作品 包括八公山豆腐 亳州药食同源茶饮 宿州中草药布鞋 文房四宝等 [3] - 六尺巷实景展区还原青砖小巷景观 黄梅戏演员现场表演《六尺巷》戏歌 [3] 产业招商与品牌推广 - 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招商推介 宣传安徽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 [4] - 通过文博会平台提升安徽文化企业品牌影响力 吸引外部投资 [4]
文旅新探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叩响“古国时代”之门
新华网· 2025-05-21 10:53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2025年5月开馆试运营,首次系统性展示考古成果,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 [1] - 博物馆建筑以十字院落为形,仿夯土外墙设计,位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轴线 [1] - 博物馆通过器物和科技手段让五千多年前的"古国时代"可触可感 [1]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地位 -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探索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3] - 遗址聚落轮廓长2000多米、宽约1000米,展现双重环壕系统与功能分区(防御区、居住区、祭祀区、墓葬区) [3] - 凌家滩文化呈现"复杂性、高端性、创新性、独特性"特点,但未完全形成体系化 [3]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6] 凌家滩玉器与文化特征 - 玉双虎首璜的拼合体现"合符"信物制度,印证古国时代盟约 [3] - 玉龙首尾相衔,4.4厘米身躯刻有17道龙鳞纹 [8] - 玉鹰胸腹刻八角星纹,双翅作猪首形,体现太阳、鸟、猪崇拜 [9] - 玉版有23个钻孔及八角星纹,被解读为洛书、八卦或历法雏形 [9] - 玉人背后有细如发丝的穿孔,3件完整玉人集体亮相 [9] - 玉器制造技艺高超,反映宇宙观、权力观与信仰体系,证明三大玉文化存在交流 [9] 重要考古发现与展陈 - 07M23号"王者之墓"长3.6米、宽2.1米,出土随葬品340余件(玉器210件),展现三层葬制结构 [10] - 墓葬上层覆以大玉猪(长72厘米、重88公斤),体现早期等级分化和礼制雏形 [10] - 动画演示还原葬制葬仪,VR技术让观众"穿越"至史前祭坛 [10] - 裸眼3D技术拆解玉鹰纹饰,3D扫描复原红烧土层重现祭祀场景 [10]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 博物馆与遗址公园互补,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因密码 [10] - 国家文物局评价其建成开放是中华文明探源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10]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迎开馆试运营 千余件文物再现“古国时代”
新华社· 2025-05-16 16:47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首次系统性展示考古成果 展出文物约1100件 [1] - 博物馆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 设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 [2] - 基本陈列分为总序 鉴往知远 玉耀长河 文明互鉴四部分 [2] 凌家滩遗址考古价值 -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在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具有关键地位 [2] - 与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2] - 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2] 展陈特色与重要文物 - 展出首尾相连的双面圆雕玉龙 刻有八角星纹的玉鹰 玉人 玉龟和玉版 重达88公斤的大玉猪等珍贵文物 [2] - 07M23号王者之墓整座墓葬文物集中陈列 配合葬仪研究成果的动态演示 [2] - 运用实景复原 数字光影等科技手段展示古代先民在规划营建 玉器制造 艺术创造方面的成就 [3] 考古研究进展 - 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 出土大批重要玉器 [2] - 近年来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2] - 展陈全面直观再现了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 [2]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大批特色玉器将亮相
央视新闻· 2025-05-09 14:26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1] - 该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 [1] 博物馆概况 - 博物馆是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重点项目 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4] - 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 设1个基本陈列展和2个临展厅 [4] - 基本陈列展包括总序厅、鉴往知远厅、玉耀长河厅、文明互鉴厅4个部分 [4] - 展出约1100件(套)珍贵文物 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 [4] - 集中展示富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玉器 如玉人、玉龙、玉鹰、玉双连璧、玉龟版、玉勺 [4] - 运用光影、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 全景式展示古代先民在规划营建、玉器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成就 [4] 考古研究成果 - 2020年以来发现祭祀遗存、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 [8] - 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和遗址聚落格局的认识 [8] - 考古出土200余件器物 包括龙首形玉器等一批珍贵玉器 [8] - 为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其对历史时期礼制影响提供重要资料 [8] 文化价值 - 凌家滩是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重要遗址 [13] - 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凌家滩文化 延续至今仍保留田园牧歌景象 [13] 社会效益 - 博物馆开放后将与考古研学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形成集群优势 [15] - 提升城乡环境风貌 涵养人文精神 培育新型文旅空间 [15] - 激发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融合新动能 [15] - 打造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凌家滩模式" [15] - 展现长江流域农耕文明赓续不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