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保健食品

搜索文档
不节食不运动就能减肥?减肥路上请避开这些误区
央视新闻· 2025-05-11 11:55
健康体重管理政策与行动 - 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1] - 全国爱卫会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 [7] 减肥误区与科学方法 - 专家指出不存在不节食不运动就能减肥的保健食品或药品 [3] - 部分减肥保健品偷掺甲状腺片以提高代谢动能 [3] - 一周减重超过7斤属于速度过快 [8] - 长期不吃晚饭会导致细胞饥饿并蓄积脂肪 [6] - 过度节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和基础代谢降低 [6] 医疗机构减重服务发展 - 浙江省中医院针灸夜间门诊肥胖患者增长20% [9]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合9个科室成立体重管理中心 [11] - 四川成立"体重管理专科联盟"帮扶基层医院 [15] -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计划3年建成巴中肥胖诊疗中心 [17] 个性化治疗方案 - 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提供全流程健康管理 [7] - 对肥胖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体化方案 [13] - 针对合并多重疾病的肥胖患者提供会诊服务 [11]
研判2025!中国妇女保健品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营养补充类保健品占比最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08 09:38
行业概述 - 妇女保健品是针对女性设计的特定功能食品,包括营养补充、美容养颜、减肥、缓解疲劳等八大类产品 [1] - 2024年中国妇女保健品市场规模达2682.8亿元,其中营养补充类占比最高达30.5%,美容养颜类占22.2%,减肥类占21.2% [1][10]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包括汤臣倍健、东阿阿胶、同仁堂等16家企业,涵盖传统中药与现代营养补充剂领域 [1] 市场政策 - 2023-2024年国家密集出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等政策,推动食品安全标准升级与产业融合 [3][4] - 2024年政策聚焦保健食品标志规范、基因工程原料审批、备案管理优化等领域,强化特殊食品标准体系建设 [4] - 政策导向明确支持功能性食品发展,鼓励中医养生服务与食品产业创新结合 [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依赖中药材、生物制剂等原材料,成本占比最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行业利润率 [6] - 下游渠道多元化,覆盖药店、电商等线上线下平台,终端女性消费者达6.89亿人,占总人口48.94% [6][8] - 女性收入提升推动产品高端化需求,促使产业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8] 竞争格局 - 市场呈现中外品牌共存局面,汤臣倍健通过并购Life-Space等国际品牌强化产品线,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7.34亿元,毛利率67.93% [12][14] - 东阿阿胶聚焦阿胶系列产品,2024年营收59.21亿元中93.6%来自阿胶类,覆盖国内外市场 [16] - 同仁堂凭借传统中药优势占据滋补品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12] 发展趋势 - 需求从单一功能转向多维度,免疫支持、体重管理、口服美容等成为核心赛道 [18] - 产品开发更注重生理阶段细分(如孕期、更年期)与天然成分应用(阿胶、葡萄籽等) [18] - 药食同源理念与清洁标签产品受青睐,传统养生成分与现代科技结合成为创新方向 [18]
2025版中国妇女保健品行业政策分析、发展环境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4-07 22:39
行业概述 - 妇女保健品是针对女性设计的特定功能食品,分为营养补充类、美容养颜类、减肥类等八大细分品类,其中营养补充类占比最高达30.5% [3] - 2024年中国妇女保健品市场规模达2682.8亿元,美容养颜类(22.2%)和减肥类(21.2%)构成核心产品结构 [3] - 行业上游依赖中药材、生物制剂等原材料供应,下游通过药店、电商等渠道触达6.89亿女性用户(占全国人口48.94%) [6] 市场驱动因素 - 女性健康意识提升与可支配收入增长形成双重驱动,工作生活压力导致的亚健康状态进一步刺激需求 [3] - 消费升级推动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年轻群体对便捷型产品(如阿胶速溶粉)接受度提高 [6][9] 竞争格局 - 市场呈现中外品牌共存局面,汤臣倍健通过全年龄段产品线覆盖领先,同仁堂凭借传统滋补品口碑占据优势 [9] - 东阿阿胶差异化布局中老年补血市场,同时拓展桃花姬阿胶糕等年轻化产品线 [9] 产业链特征 - 原材料成本占比显著影响行业利润率,企业需优化上游采购策略以控制生产成本 [6] - 线上线下全渠道覆盖成为标配,电商渠道加速渗透年轻消费群体 [6] 研究方法 - 数据来源整合国家统计局、海关等官方数据与一手企业访谈,覆盖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 [15] - 预测模型基于2024年核心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交叉验证方法,研究周期延伸至2031年 [1][15] 细分市场结构 - 产品品类集中度显著,前三大品类(营养补充+美容养颜+减肥)合计占比达73.9% [3] - 功能性产品分化明显,降血脂类(2.2%)和降糖类(3.8%)等细分市场仍有开发空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