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险

搜索文档
渤海人寿:践行金融使命 护航美好生活
财富在线· 2025-07-04 11:30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坚守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定位,以"爱和责任"为主题塑造可信赖、能托付、有温度的行业形象 [1] -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灾害防控网建设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2024年重点布局养老和健康领域,开发年金保险、人寿保险及防癌医疗等健康险产品,探索"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创新模式 [2] - 2024年支付保险赔款1.81亿元人民币(同比+11.04%),结案13.85万件(同比+12.33%),理赔获赔率99.95%,个人业务平均结案时效1.54天(同比缩短18.95%) [2] -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推出绿色通道服务,简化理赔材料、取消定点医院限制等应急措施 [3] 科技赋能与服务升级 - 以"六心工程"为内核打造数字化服务矩阵,构建柜面、电话、在线、视频等多渠道统一平台 [4] - 2024年完成全媒体客服系统搭建,客户服务团队获"最佳明星班组"与"年度人物青年奖章" [4] - 推出视频客服、银发直通热线等特色服务,线上平台支持适老化升级与色弱版功能 [5] 消费者权益保护 - 2024年新增/修订制度全面覆盖消保环节,举办121场内部培训(11,300人次参与,覆盖率100%) [6] - 消保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二期功能,新增审查、考核、宣传模块,2025年推出"客户适当性评估问卷"强化"三适当"管理 [7] - 2024年开展线上线下金融教育活动,累计触达2,670万人次,形成"常态化+集中式"教育新格局 [7] 行业活动参与 - 2025年"7.8保险公众宣传日"融合消保宣传、金融知识普及等活动,提升公众风险防范能力 [8]
中国人寿20250507
2025-05-07 23:20
纪要涉及的公司 中国人寿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渠道与产品策略** - 监管推动代理人渠道产销分离及分级销售,公司积极响应参与标准制定,预计对代理人队伍影响小,队伍将保持稳定[2][3] - 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对价值率改善显著,个险渠道价值率提升主要源于分红险转型及资产负债管理,一季度分红险新单占比约 50%,全年将持续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2][3][4] - 面对利率下行,公司坚持业务多元化,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销售,控制超长久期负债,积极推进保障型产品销售[2][5] 2. **资产负债管理** - 公司资产久期约 8 年,负债久期约 10 年,有效久期缺口已缩短至 1.5 年以下,将继续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进一步缩短久期缺口[2][5] - 负债端选择即期利率是为与资产端有效匹配,实现净资产相对稳定,避免因负债曲线与资产端市场利率变动方向不一致对净资产产生不利影响[6] 3. **利率对公司的影响** - 利率上行和下行对保险公司影响复杂,与会计准则计量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成效、市场利率变化方式等有关,不同情况会导致不同财务结果[7] - 不能片面认为降息就对承保不利,中国人寿股价表现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需从全局角度看待[8] 4. **业绩增长因素** - 一季度业绩增长重要原因是医疗健康险赔付显著改善,得益于全流程优化,降低赔付成本,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但具体数值未披露[2][9][10] 5. **经营成果指标** - 新准则下,内涵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更能反映公司经营成果,同时需关注净利润、总保费增长及市场份额等量化指标[2][10] 6. **投资策略** - 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整体投资方向未做重大调整,一季度利率较高时大规模配置债券,股票侧重组合均衡性,提升欧洲市场比例[2][12] - 权益投资中枢已提升,偿付能力风险因子调降 10%提供宽松空间,但权益配置仍从支付匹配和长期战略角度出发,目前无突发性变化[12] - 计划继续增加高股息股票安排,具体节奏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存量高股息股票平均股息率约为 5%-6%,入池标准更看重公司经营稳健性[13][14] - 2024 年提升基金配置比例是为优化资产组合、分散风险,未来可能更多委托专业基金公司投资[15] 7. **其他业务情况** - 一季度短期险保费增长较好,总体占比低于整体保费,意外险下降,健康险提升,公司将继续优化产品缴费期间,重视短期险发展[20][21] - 寿险业务坚持长期战略,不会因短期因素改变,短期险有交易机会会抓住,但不削弱主线战略[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存量业务的负债保证成本率约为 2.9%,呈下降趋势,新单的负债成本率为 2.21%,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3] 2. 公司对投资经理的考核标准根据策略不同而有所区别,相对策略采用相对基准考核,绝对策略设定具体绝对指标,对内部管理人还有财务收益方面考核[17] 3. 目前没有发债提高偿还能力充足率的相关可披露信息,过去发债是为测试市场运营能力,公司资本充足度较高[18] 4. 合同服务边际计算所用折现率与 4%的长期投资收益率预期难以直接比较,两者含义不同且会计准则有明确要求[19] 5. 目前公司存量高股息股票中港股略多,占比超过 50%,未来增配无固定倾向性[19] 6. 目前没有明确可预期的分红指引,公司将综合考虑市场、同业、监管要求及财政部诉求[24] 7. 回购股票是持续讨论议题,目前重点是分红,公司市值管理还包括基本面沟通,董事会已通过市值管理制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