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晶体
icon
搜索文档
湖南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3 08:03
二维半导体研究突破 - 湖南大学段曦东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论文,提出栅极驱动能带调制超掺杂技术,用于高性能p型二维半导体晶体管制备,创下同类器件新纪录 [2][3] - 该技术通过外部栅极偏压调节范德华界面的能带偏移和电荷转移,实现超高二维空穴密度达每平方厘米1.49×10^14个,是传统电介质极限的五倍 [7] - 研究团队早在2017年就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实现2D异质节、多异质节及超晶格的可控外延生长,这是湖南大学首次作为第一单位发表Science论文 [4] 技术性能指标 - 采用该高效空穴掺杂技术制备的p型二维晶体管具有极低接触电阻,仅约0.041千欧·微米(kΩ·μm) [8] - 器件导通态电流密度高达约2.30毫安/微米(mA/μm),创下同类器件新纪录 [8] - 在III型范德华异质结构中,层间电荷转移掺杂可通过外部栅极大幅调节,实现超掺杂效应,载流子密度远超典型电介质击穿所施加的最大可能静电掺杂极限 [7] 基础研究突破 - 能带对齐效应使得在二硒化钨双层结构中实现高浓度空穴掺杂,通过将电子转移到相邻单层硫化亚锡中实现 [6] - 离子注入在少层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中难以实现掺杂,而该研究通过栅极调控解决了这一难题 [6][7]
两次延期、两次迁址、进度仅4.29% 晶升股份一IPO募投项目为何“难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2 20:10
公司募投项目进展 - 晶升股份IPO募投项目"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总装测试厂区建设项目"经历两次实施地点变更和两次延期,截至2023年底累计投入进度仅4.29% [1][2] - 该项目原计划建设周期24个月,预计2022年上半年开工,2024年完成,但最新公告显示建设完成日期已延至2027年底 [2][3] - 项目总投资额约2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各类晶体生长设备700余台 [2] 项目变更原因 - 公司解释延期原因为下游应用领域及半导体行业短暂调整、供需错配、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及行业需求放缓 [1][4] - 实施地点变更理由包括行政审批因素及"有利于募投项目有效开展" [3][4] 项目现状与前景 - 截至问询回复日,项目土地出让手续已完成,处于厂区规划设计阶段,暂未投产 [4] - 公司认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空间广阔,项目可行性未发生重大变化,无终止风险 [4][5]
上市两年多,两次延期,两次迁址 晶升股份IPO募投项目为何“难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23:15
公司募投项目进展 - 晶升股份上市已超过2年,但募投项目"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总装测试厂区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进度仅4.29% [1][2] - 该项目经历两次实施地点变更和两次延期,建设完成日期从原计划的2024年底推迟至2027年底 [4][5] - 公司IPO募投项目总投资额4.762亿元,其中该项目拟投资2.0255亿元,占总投资的42.5% [4] 项目变更原因 - 公司解释延期原因为下游应用领域及半导体行业短暂调整、供需错配、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及行业需求放缓 [1][7] - 实施地点变更系因行政审批因素及公司认为调整有利于项目有效开展 [5][7] - 公司强调变更决策基于合理使用募集资金原则,结合内外部因素综合评估 [7] 项目现状与前景 - 截至回复问询函时,项目已完成土地出让手续,处于厂区规划设计阶段,尚未投产 [9] - 原计划达产后年产各类晶体生长设备700余台,目标建成国内一流长晶设备产业基地 [4] - 公司认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空间广阔,项目可行性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存在终止风险 [9]
太空制造渐入佳境
科技日报· 2025-05-26 07:34
太空制造业发展前景 - 太空制造业产值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千亿美元规模 [1] - 微重力环境可生产更高纯度光纤、更完美半导体晶体及更有效抗癌药物 [1] - 火箭发射成本持续下降与制造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1] 太空制造的核心优势 - 微重力与强真空环境可生产地面难以实现的高性能材料 [2] - 太空制造可降低发射成本,减少地球运输完整结构的负担 [2] - 就地取材(如月球土壤、太空碎片)减少对地球补给的依赖 [2] 材料与生物医学突破 - 国际空间站生产的ZBLAN光纤性能远超传统二氧化硅光纤 [3] - 太空制造半导体晶体缺陷率降低85%以上 [3] - 天宫空间站制造出性能优于地球的金属合金 [3] - 太空制造利托那韦晶体可用于艾滋病和新冠治疗 [3] - 微重力环境下3D打印人体器官细胞能保持理想形状 [3] 自主与机器人制造系统 - 自主系统实现太空本地化生产,支撑月球基地与火星任务 [4] - 智能质量监控系统可实时捕捉并修复3D打印缺陷 [4] - NASA自主可重构系统能协作组装大型太空结构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SpaceX猎鹰9号火箭已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 [5] - Space Forge与瓦尔达航空工业研发可返回地球的无人太空舱 [5] - 微重力导致熔融金属不均匀凝固、流体形成球状等问题 [5] - 宇宙辐射加速材料老化,需设计耐辐射工具与栖息地 [5]
像“顶竹笋”一样长出晶体(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晶体制备技术突破 - 北京大学刘开辉团队首创"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晶体制备新范式,显著提高晶体结构的生长速度和均一性 [2] - 新方法能让材料如"顶竹笋"一般生长,一分钟能长50层,已制备出10万层单晶石墨烯和30万层其他二维晶体 [7] - 该方法具有通用性,团队已成功制备氮化硼、硫化钼等9种高质量二维晶体 [7] 晶体应用领域 - 石英晶体用于精准计时,人工晶体用于白内障手术,半导体晶体用于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 [2] - 高质量单晶石墨的制备有望提升芯片集成度和算力,为新一代电子和光子集成电路提供新材料 [2] - 单晶石墨研究突破有助于我国在该领域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突破"卡脖子"技术 [5] 技术原理与优势 - 新方法通过晶格传输实现界面生长,避免传统表面生长方式的缺陷积累问题 [7] - 原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第一层晶体后,新原子通过晶格传输进入缝隙顶着上方晶体层生长 [7] - 缺陷不会"遗传",出现缺陷的层被顶上去不影响下一层生长,保证晶体质量 [7] 研究背景与突破 - 硅材料在2纳米制程后推进难度陡增,寻找替代晶体成为芯片行业趋势 [3] - 团队意外发现单晶镍箔上表面变黑,意识到厚层石墨生长潜力,最终将单晶石墨厚度从1微米提高到35微米 [5] - 制备的厚层单晶石墨具有均匀厚度、超大单晶尺寸、超平整表面和超高热导率等优异特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