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计划在太空制造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1 09:12
国际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的半导体研究 - 国际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为研究太空飞行对人体、植物、细菌等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独特机会,许多公司和大学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在空间站进行实验[2] - 美国宇航局支持的InSPA计划开发微重力环境下生长半金属-半导体复合晶体的技术,目标是在地球外生产可用于电子设备的晶圆,由United Semiconductors LLC牵头,与Axiom Space和Redwire合作[2] - 在地球上生长复合晶体时重力会导致半金属"针状"缺陷,损害晶体纯度,而微重力环境能更好地控制这一过程,国际空间站已成功生长四颗晶体[2][3] 太空制造半导体技术发展 - 英国初创公司Space Forge通过SpaceX发射ForgeStar-1卫星,成为英国首颗太空制造卫星,旨在太空生产半导体,卫星完全在威尔士卡迪夫设计和制造[5] - Space Forge计划利用太空的无限真空和零下温度生产用于数据中心、量子和军事用途的半导体,使用"太空衍生晶体种子"启动半导体生长,然后将芯片带回地球封装[6] - ForgeStar-1是技术验证原型,任务结束后不会带回货物,将测试卫星回收的Pridwen隔热罩和在轨控制装置,以及故障安全机制[6] 未来太空制造计划 - Space Forge计划2022年后发射ForgeStar-2,成为首艘能安全返回地球的半导体开发飞船,目标是在太空制造的材料价值超过卫星发射成本[7] - 公司最终希望每年建造10-12颗卫星,任务周期1-6个月并重复使用飞船,长期目标为每年发射超过100颗卫星[7]
极端制造基础科学与工程前沿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7-06 12:50
极端制造基础科学与工程前沿专题论坛 - 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于7月4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主题为"示踪科技前沿助力创新发展",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极端制造工程前沿 [1] - 论坛汇聚4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搭建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探讨极端制造领域的基础科学突破与工程应用创新 [1] 专题报告内容 - 浙江大学贺永教授报告"软-韧-硬生物水凝胶的增材制造",展示生物材料与制造技术的交叉创新 [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冬冬教授探讨"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提出机器学习与工艺优化的协同调控方法 [3] - 华中科技大学闫春泽教授分享"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突破极端环境耐高温材料制备瓶颈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耿延泉教授研究"纳米顺铣成形加工纳米光栅结构",探索微纳制造精度极限 [3] - 大连理工大学付饶教授分析"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在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空间极端环境制造提供新思路 [3] - 南京理工大学朱志伟教授推动"光学透镜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提升光学元件生产效率 [3] 论坛成果与影响 - 论坛由耿延泉教授、崔海龙研究员、段辉高教授联合主持,专家围绕"极端制造的边界与创新"展开深度交流 [5] - 中国科协青托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参与互动,讨论微重力对材料性能影响、纳米结构加工效率等前沿问题 [5] - 论坛聚焦极端尺度与环境等核心挑战,展示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成果,促进机械制造与材料学、生物、光学、航天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5] - 活动彰显中国在极端制造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潜力,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5]
在太空制造芯片,更进一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9 09:51
太空半导体制造 - 英国初创公司Space Forge成功发射ForgeStar-1卫星,成为英国首颗太空制造卫星,旨在利用太空环境生产半导体 [1] - 卫星在威尔士卡迪夫设计和制造,通过SpaceX Transporter-14拼车任务发射升空,此前等待美国政府批准长达4个月 [1] - 太空制造利用外太空和低地球轨道的独特条件(无限真空、零下温度)实现地球无法完成的半导体生产方法 [1] - 目标产品包括数据中心、量子和军事用途的半导体,采用"太空衍生晶体种子"启动生长,芯片最终返回地球封装 [1] 技术验证与未来规划 - ForgeStar-1为概念验证卫星,不返回货物,重点测试Pridwen隔热罩、在轨控制及故障安全解体机制 [2] - 2022年路线图显示,后续ForgeStar-2将实现安全返回地球并生产足量芯片,确保经济可行性 [2] - 公司计划每年建造10-12颗可重复使用卫星,任务周期1-6个月,最终目标年发射超100颗卫星 [2] 行业影响 - 太空制造可能开启材料科学和工业能力新时代,尤其推动先进计算组件(如AI、量子计算相关芯片)发展 [1][2] - 技术若成熟,将降低对地球制造环境的依赖,但现阶段仍处于原型验证阶段 [1][2]
太空制造渐入佳境
科技日报· 2025-05-26 07:34
太空制造业发展前景 - 太空制造业产值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千亿美元规模 [1] - 微重力环境可生产更高纯度光纤、更完美半导体晶体及更有效抗癌药物 [1] - 火箭发射成本持续下降与制造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1] 太空制造的核心优势 - 微重力与强真空环境可生产地面难以实现的高性能材料 [2] - 太空制造可降低发射成本,减少地球运输完整结构的负担 [2] - 就地取材(如月球土壤、太空碎片)减少对地球补给的依赖 [2] 材料与生物医学突破 - 国际空间站生产的ZBLAN光纤性能远超传统二氧化硅光纤 [3] - 太空制造半导体晶体缺陷率降低85%以上 [3] - 天宫空间站制造出性能优于地球的金属合金 [3] - 太空制造利托那韦晶体可用于艾滋病和新冠治疗 [3] - 微重力环境下3D打印人体器官细胞能保持理想形状 [3] 自主与机器人制造系统 - 自主系统实现太空本地化生产,支撑月球基地与火星任务 [4] - 智能质量监控系统可实时捕捉并修复3D打印缺陷 [4] - NASA自主可重构系统能协作组装大型太空结构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SpaceX猎鹰9号火箭已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 [5] - Space Forge与瓦尔达航空工业研发可返回地球的无人太空舱 [5] - 微重力导致熔融金属不均匀凝固、流体形成球状等问题 [5] - 宇宙辐射加速材料老化,需设计耐辐射工具与栖息地 [5]
在太空造芯片?更进一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5 09:07
融资与资金用途 - 英国初创公司Space Forge获得2260万英镑(约3000万美元)A轮融资,创下英国太空科技公司A轮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1][3] - 融资由北约创新基金领投,其他投资者包括世界基金、国家安全战略投资基金和英国商业银行等全球战略财团 [3][5] - 资金将用于加速第二代卫星ForgeStar-2的研发,并支持首颗制造卫星ForgeStar-1于2025年发射 [1][3] 技术优势与应用领域 - 公司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真空和极端温差等独特条件,制造地球上无法生产的材料 [1][3] - 这些材料在半导体、量子计算、清洁能源和国防技术领域有广泛应用 [1][3] - 太空制造的材料可减少关键基础设施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60%的能源使用量 [3][5]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公司美国子公司Space Forge Inc计划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改革美国半导体制造业,增强供应链弹性 [2] - 全球90%的先进半导体来自台湾,地缘政治风险凸显供应链脆弱性,Space Forge技术可提供替代方案 [2][5] - 该技术为半导体生产供应链提供新途径,减少对地球制造系统的依赖 [4] 投资者观点与行业支持 - 北约创新基金认为Space Forge技术将推动欧洲太空探索和供应链独立性 [5] - 世界基金指出Space Forge半导体可将能耗降低75%,解决计算能力需求每两个月翻倍的问题 [5] - 英国政府官员和航天局高度评价Space Forge对英国航天工业和半导体领域的贡献 [6]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正在与Sierra Space和Northrop Grumman等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合作 [6] - 目标是引领低地球轨道空间制造的商业化 [6] - 首颗可返回重复使用的制造卫星将于2025年发射执行首次在轨演示任务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