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安沪港深机会
icon
搜索文档
基金风险等级大量上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09:19
风险等级调整概况 - 2025年9月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出现风险等级重估潮,近20家基金公司发布逾20份调整公告,涉及数百只产品,远超此前月均个位数的水平[1][3][5] - 调整方向普遍以上调风险等级为主,债券基金和"固收+"产品从R2(中低风险)提升至R3(中风险),部分高波动权益基金被调升至R4(中高风险)[1][6] - 调整覆盖基金公司、银行、券商及第三方销售渠道,形成协同联动,例如中信银行在10月15日进行了年内第四次调整,涉及17只代销产品[1][5] 主要基金公司调整案例 - 华安基金自10月24日起对旗下17只基金产品风险等级全部上调,债券基金由R2升至R3,指数增强基金和13只主动权益基金由R3升至R4[3] - 富国基金自10月10日起对旗下31只基金产品进行调整,其中28只产品风险等级上调,20只由R2升至R3,8只由R3升至R4,另有3只黄金产品风险等级下调[3] - 招商基金自10月1日起调整16只基金产品风险等级,多只债券型基金从R2上调至R3,多只指数增强型和主动权益基金从R3上调至R4[3][5] 销售渠道调整动态 - 银行渠道积极参与调整,中信银行年内已进行四次调整,此前三次累计调整163只代销资管产品,其中5月份一次集中调整158只且全部为评级上调[5][6] - 券商和第三方销售平台(如蚂蚁基金、天天基金)同样对代销公募基金产品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和调整,操作逻辑与银行一致,遵循独立评估、孰高原则、动态跟踪三大机制[6][9] - 代销机构采用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市场情况和产品特性定期或不定期重新评估,例如蚂蚁基金官网每年会发一两次统一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调整[6][9] 调整驱动因素 - 监管要求是核心驱动因素,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于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代销机构独立审慎进行风险评级并遵循"孰高原则"[7][8] - 市场波动性变化是另一重要驱动因素,部分主题基金表现优异但净值波动性显著上升,基金管理人有义务定期对产品进行风险重新评估以确保风险等级与实际风险特征匹配[8] - 资产配置结构变化(如大幅增加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拉长债券久期、参与衍生品交易)可能导致风险等级上升,反之则可能使产品风险等级下降[11] 对投资者的影响 - 基金持有者会接收到基金公司或销售机构通过短信、APP推送等多渠道发送的风险提醒,需重新评估基金是否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11] - 对新申购及定投的投资者,如果调整后基金的风险等级高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果,系统将禁止申购,例如中信银行规定连续三次扣款失败定投协议会自动失效[11] - 风险评级"动态化"已成为明确趋势,投资者未来需密切关注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变化,重新审视自身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动态调整投资组合[12]
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风险重估潮来袭:基金风险等级大量上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1:34
调整规模与范围 - 2025年9月以来,近20家基金公司发布了22条风险等级调整公告,远超此前月均个位数的水平(如8月、7月、6月分别仅有5条、6条、5条)[4] - 单次公告常涉及旗下10余只至数十只产品,例如华安基金调整17只、富国基金调整31只、招商基金调整16只[3][4] - 调整不仅发生在基金公司,银行、券商、第三方销售平台(如蚂蚁基金、天天基金)也同步联动进行风险等级重估[1][5][6] 调整方向与产品类型 - 调整方向普遍以上调风险等级为主,特别是以往被视为“稳健”代表的债券基金和“固收+”产品从R2(中低风险)提升至R3(中风险)[1][7] - 部分高波动权益基金,如跟踪小盘股指数的增强型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被调升至R4(中高风险)[1][3][7] - 也存在少数下调案例,如富国基金有3只黄金产品风险等级由R4调降至R3,中信银行将2只混合型FOF基金从R3下调至R2[3][5] 核心驱动因素 - 监管要求是直接驱动因素,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于10月1日施行,要求代销机构独立审慎评级并遵循“孰高原则”[8][10] - 市场波动加大是另一关键因素,部分主题基金净值波动性显著上升,导致其风险特征发生变化,需动态调整风险等级以匹配实际风险[9] - 代销机构操作遵循“独立评估、孰高原则、动态跟踪”三大核心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评估[9][10] 对投资者的影响 - 基金持有人会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接收到风险提醒,需重新评估基金风险等级变化是否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12] - 对新申购及定投的投资者,若调整后基金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果,系统将禁止申购;定投协议可能因连续三次扣款失败而自动失效[12] - 风险评级“动态化”已成为明确趋势,投资者未来需像关心基金净值一样密切关注产品风险等级的变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