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周同学衍生品
icon
搜索文档
情绪消费风口下 IP衍生品如何将流量做成长期生意?
第一财经· 2025-08-21 20:33
IP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 IP衍生品已成为传播文化内容、提供独特体验、聚集线上线下受众的重要载体[1] - 特许商品零售店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超过200家 大多位于地标、景区、机场、高铁站和地铁站等客流密集区域[2] - 广东哈一代玩具公司已服务过27项大型国际赛事 具备成熟的设计运营团队[2] 消费群体特征 - 潮玩产品主要定位18至35岁新青年群体 该群体注重个性表达和社交分享[3] - 中药造型潮玩产品受众除儿童外还包括大量成年人群体[3] - 十五运会和"苏超"IP衍生品门店顾客中成年人群体占相当比例[3] 行业运营模式创新 - 采用"商业地标+交通枢纽"区位布局 最大程度扩大受众面 如正佳广场日均客流量超10万[1] - 演唱会快闪店具有限时性、场景沉浸感与情感共鸣特点 深度垂直服务核心粉丝群体[7] - 通过会员制、限量编号、专属权益等方式 衍生品成为私域流量入口 实现用户沉淀与数据追踪[7] 产品开发策略 - IP衍生品与传统场景跨界结合 如"本潮纲目"潮玩系列与博物馆、同仁堂等机构合作[3] - 设计沉浸式体验场景 包含"看诊""开方""抓药"等互动环节[3] - 推动设计从"通用礼品"转向"叙事体验品" 融入非遗工艺或地域文化[9] 技术应用与渠道拓展 - 应用AR技术实现虚实互动 结合LBS打造"打卡集章"玩法提升趣味性[9] - 巨星传奇宣布与宇树科技战略合作 开发具有IP属性的消费级机器人产品[10] - 加速机器人商店网络布局 拓展线下实体店与主题展览 强化跨界联名[10] 政策支持环境 - 国家要求强化消费品牌引领 支持开发原创IP品牌 促进动漫、游戏、电竞及其周边衍生品消费[8] - 山东省允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净收益的30%及以下用于相关人员激励[8] - 湖北省规定文创产品开发收入净收益不超过30%可用于人员激励[9] 行业发展趋势 - 市场处于快速成长向结构分化过渡期 Z世代情感价值偏好推动情绪消费抬升[4] - 衍生品从附属商品升级为战略触点 连接线下体验与线上互动[7] - 建立柔性供应链 借鉴C2M与快时尚模式 实现小批量、高频次迭代[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