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图像识别等
icon
搜索文档
AI影响就业的量化悖论
36氪· 2025-08-25 18:51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顶尖机构对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量化测算存在显著差异和局限性 这些研究结果范围从0 4%到67%不等 缺乏可比性 并且普遍存在片面性和静态性问题 难以准确反映AI对就业的实际影响[2][3][4] - 量化AI对就业影响面临三大操作难题:无法从多重经济因素中独立切割AI的影响 难以清晰界定AI的技术范围 以及无法预判未来技术发展路径[6][7] - 就业影响数据存在三大局限性:可能受到利益驱动的主观干预 数据收集执行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以及数据本身无法预测突发性社会变革的天生缺陷[8] 国际机构研究差异 - 高盛2023年研究显示美国约三分之二工作岗位面临AI自动化风险(two-thirds of US occupations are exposed to some degree of automation by AI)[3] -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预测半数工作活动将在2055年被自动化 2023年更新预测到2030年美国30%的现有工作时间将实现自动化[3] - 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19%的工人从事最暴露于人工智能的工作[3] - OECD 2023年报告指出其成员国27%的工作岗位属于自动化风险较高的职业[3] - IMF 2024年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将影响全球近40%的工作岗位(Almost 40 percent of global employment is exposed to AI)[3] - 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研究显示高收入国家5 5%的就业岗位可能受自动化影响 而低收入国家仅0 4%[3] - 世界银行2025年报告指出低收入国家12%的劳动者受AI影响较大 中低收入国家为15%[3] 研究方法局限性 - 测算结果差异巨大 范围从0 4%到67% 美国白宫2016年汇总结果也在9%-47%之间 不同机构甚至同一机构不同报告之间存在明显矛盾[4] - AI职业暴露度测算局限于对现有岗位的潜在影响 高暴露度不必然意味着岗位消失 但没有考虑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具体时间线[4] - 研究采用静态分析方法 而工作岗位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 2018年工作岗位中60%在1940年并不存在 无法预测未来出现的新岗位[5] 量化研究操作难题 - AI不是独立影响因素 就业率受经济周期 技术变革 产业经济 人口结构 就业政策 全球化 突发事件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6] - AI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义 已广泛嵌入经济社会系统 成为各种日常应用的组成部分 且技术内涵处于动态变化中[7] - 技术发展难以预判 人工智能的未来尚不可预测 没有准确的技术前件条件就无法得出可靠的后件结果[7] 数据可靠性问题 - 数据可能受到利益驱动的主观干预 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谎报瞒报等行为影响数据生成[8] - 数据收集执行过程中存在抽样不合理 问答敷衍等问题 经过多个环节层层叠加后结果往往较大失真[8] - 数据本身存在局限性 无法预测突发性社会变革 既往数据无法预测黑天鹅事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