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图导航
icon
搜索文档
AI影响就业的量化悖论
36氪· 2025-08-25 18:51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顶尖机构对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量化测算存在显著差异和局限性 这些研究结果范围从0 4%到67%不等 缺乏可比性 并且普遍存在片面性和静态性问题 难以准确反映AI对就业的实际影响[2][3][4] - 量化AI对就业影响面临三大操作难题:无法从多重经济因素中独立切割AI的影响 难以清晰界定AI的技术范围 以及无法预判未来技术发展路径[6][7] - 就业影响数据存在三大局限性:可能受到利益驱动的主观干预 数据收集执行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以及数据本身无法预测突发性社会变革的天生缺陷[8] 国际机构研究差异 - 高盛2023年研究显示美国约三分之二工作岗位面临AI自动化风险(two-thirds of US occupations are exposed to some degree of automation by AI)[3] -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预测半数工作活动将在2055年被自动化 2023年更新预测到2030年美国30%的现有工作时间将实现自动化[3] - 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19%的工人从事最暴露于人工智能的工作[3] - OECD 2023年报告指出其成员国27%的工作岗位属于自动化风险较高的职业[3] - IMF 2024年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将影响全球近40%的工作岗位(Almost 40 percent of global employment is exposed to AI)[3] - 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研究显示高收入国家5 5%的就业岗位可能受自动化影响 而低收入国家仅0 4%[3] - 世界银行2025年报告指出低收入国家12%的劳动者受AI影响较大 中低收入国家为15%[3] 研究方法局限性 - 测算结果差异巨大 范围从0 4%到67% 美国白宫2016年汇总结果也在9%-47%之间 不同机构甚至同一机构不同报告之间存在明显矛盾[4] - AI职业暴露度测算局限于对现有岗位的潜在影响 高暴露度不必然意味着岗位消失 但没有考虑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具体时间线[4] - 研究采用静态分析方法 而工作岗位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 2018年工作岗位中60%在1940年并不存在 无法预测未来出现的新岗位[5] 量化研究操作难题 - AI不是独立影响因素 就业率受经济周期 技术变革 产业经济 人口结构 就业政策 全球化 突发事件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6] - AI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义 已广泛嵌入经济社会系统 成为各种日常应用的组成部分 且技术内涵处于动态变化中[7] - 技术发展难以预判 人工智能的未来尚不可预测 没有准确的技术前件条件就无法得出可靠的后件结果[7] 数据可靠性问题 - 数据可能受到利益驱动的主观干预 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谎报瞒报等行为影响数据生成[8] - 数据收集执行过程中存在抽样不合理 问答敷衍等问题 经过多个环节层层叠加后结果往往较大失真[8] - 数据本身存在局限性 无法预测突发性社会变革 既往数据无法预测黑天鹅事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8]
AI影响就业的量化悖论
腾讯研究院· 2025-08-25 16:58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量化研究存在显著局限性 包括结果不可比 测算片面性和方法静态性 导致预测准确性存疑[4][5][6] - 量化AI对就业影响面临操作难题 包括无法从多重经济因素中独立切割AI的影响 难以清晰界定AI的技术范围 以及无法预判未来技术发展路径[7][8][9][10] - 数据本身存在三大局限性 受利益驱动可能被主观干预 执行过程中存在抽样和调研失真 以及无法预测人类社会突发变革事件[11][12] 三大不足 - 不同机构测算结果差异巨大且不可比 例如高盛(2023)显示美国67%岗位面临AI自动化风险 而国际劳工组织(2023)显示高收入国家仅5.5%岗位受自动化影响 低收入国家仅0.4%[4][5] - 现有研究多采用"AI职业暴露度"指标 但高暴露度不必然导致岗位消失 未考虑技术经济可行性和时间线 易引发过度恐慌[5] - 研究方法存在静态局限性 仅以现有岗位为研究对象 而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60%的工作在1940年并不存在 未来新岗位无法被预判[6] 三道操作难题 - AI对就业的影响无法从经济周期 产业政策 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中独立切割 理想化模型在现实中适用性有限[8] - AI缺乏明确定义且很少独立存在 已嵌入导航 翻译 图像识别等日常应用 技术边界动态变化 导致影响范围难以界定[9] - 技术发展路径本身不可预测 历史表明众多技术预言最终失效 缺乏准确技术前景预判则就业影响测算无法成立[10] 三个局限性 - 数据可能受利益驱动被主观干预 例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或安全事故瞒报行为[12] - 调研执行过程存在普遍失真 问卷抽样不合理或敷衍应答导致数据偏差 需依赖机构权威性背书[12] - 数据仅能反映历史规律 无法预测突发变革 例如传统出行数据无法推导汽车发明 或春节等黑天鹅事件[12]
四维智联冲刺港股IPO:全球三千亿级市场只占0.1%,三年累亏近8.5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1 16:45
公司概况 - 四维智联成立于2018年,由A股上市公司四维图新智能网联业务分拆独立,主营智能座舱软硬件全栈解决方案,涵盖AI助手、Welink3交互系统、地图导航等软件,以及舱泊一体、驾舱一体等域控制器硬件 [1] - 公司已向客户交付超过1590万套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及超过155万套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被中国约250家整车厂中的约20%采用 [2] - 2022-2024年,公司为中国前15大畅销乘用车品牌中的12款车型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2] 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在国内一级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十,市场份额0.1%,在全球以软件为驱动的中国一级供应商中排名第三 [2] - 舱泊一体解决方案服务量全国排名第二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39亿元、4.77亿元、4.79亿元,呈下降趋势 [3][5] - 净利润持续亏损,从2022年2.04亿元扩大至2024年3.7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8.47亿元 [5] - 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1359万元扩大至2024年1.33亿元,增长约8.8倍 [5] 业务结构 - 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营收从2022年1.6亿元增长至2024年2.43亿元 [3] - 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营收从2022年3.7亿元下降至2024年2.3亿元 [3] - 两大核心业务收入此消彼长导致总收入下降 [3]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5.9%、96.2%、92.2% [5] - 单一最大客户(四维图新北京)贡献营收比例分别为62.6%、46.5%、47.8% [5][6] - 前五大客户与供应商存在重叠,四维图新北京既是最大客户也是最大供应商 [6] 研发投入 - 研发团队377人,占员工总数83% [6]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13亿元、1.03亿元、2.1亿元,占营收比例从21%升至43.8% [6] - 研发投入集中在多元化合作、平台研发能力、创新算法及域控制器提升等领域 [7] 融资情况 - 完成3轮融资:A轮(2021年6月)募资2.2亿元,A+轮(2021年9月)募资3亿元,B轮(2024年8月)估值达40.7亿元 [4] - B轮融资中四维图新增资1亿元,滴滴智慧交通以股权+现金合计6.7亿元增资 [4] - IPO前四维图新集团合计持股45.32%,其他股东包括滴滴科技(16.46%)、联发科旗下MTK(15.83%)等 [4][5]
四维智联港股IPO:背靠滴滴腾讯 3年累亏8.47亿元押注自建产能
犀牛财经· 2025-07-10 17:11
公司概况 - 四维智联为四维图新(002405 SZ)旗下智能座舱企业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计划募资用于建立自主产能及强化研发能力 [2]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由四维图新智能网联业务分拆独立 主营智能座舱软硬件全栈解决方案 涵盖AI助手 Welink3交互系统 地图导航等软件及舱泊一体 驾舱一体等域控制器硬件 [2] - 控股股东四维图新通过直接及间接持股控制公司45 32%表决权 战略投资者包括滴滴 联发科 腾讯 参股方有蔚来资本 博世创投等 [2] 市场地位 -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 2024年四维智联在国内一级供应商中排名第十 市占率0 1% 舱泊一体解决方案服务量位居全国第二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 39亿元 4 77亿元 4 79亿元 3年累计亏损达8 47亿元 其中2024年净亏损扩大至3 78亿元 [2] - 亏损主因系研发投入占比从21%升至43 8% 叠加硬件外包成本高企 [2] - 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92 2% 其中控股股东四维图新贡献47 8% 滴滴贡献37 2% [2] 行业挑战 - 公司面临经营持续亏损 上游芯片垄断 下游大客户依赖性过高的三重压力 [3] - 需平衡高研发投入与盈利路径探索 此或为IPO能否破局的关键 [3]
拟自建工厂摆脱“大客户依赖” 四维智联冲刺港股IPO
经济观察网· 2025-07-03 23:10
公司概况 - 四维智联是四维图新旗下智能网联汽车平台公司,专注于智能座舱软硬件全栈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包括AI助手、Welink3智能交互系统、地图导航等软件方案及各类域控制器 [2][3] - 公司成立于2018年,由四维图新原智能网联业务分拆独立运营,背靠滴滴、腾讯、联发科等股东 [3] - 四维图新持有四维智联27.1%股权,并通过其他实体控制45.32%表决权,滴滴、联发科和腾讯分别持股16.46%、15.83%和4.14% [3] 市场地位与业务表现 - 公司在国内一级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十,市占率仅0.1% [2] - 截至2025年6月,累计交付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超1590万套、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超155万套 [3] - 公司产品被中国约250家整车厂中的20%采用,并进入15大最畅销乘用车品牌的12款车型供应链 [3]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8.47亿元,平均年度亏损2.8亿元,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仅8988万元 [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9亿元、4.77亿元和4.79亿元,同期年度亏损从2.03亿扩大至3.78亿元,亏损占收入比率由37.9%攀升至78.9% [4] - 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仅8988万元,金融负债高达2.44亿元,年利息支出超2400万元,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达-1.9亿元 [4] 客户与供应链 - 客户集中度高,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85.9%升至92.2%,其中四维图新和滴滴合计占比超60% [4] - 2024年滴滴贡献收入约17.26亿元,占全年总营收的37.2% [4] - 硬件产品依赖外包生产,包括域控模组、通信模组等,2022-2024年采购成本分别为2.579亿元、2.563亿元和1.823亿元 [6] 研发与竞争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131亿元、1.034亿元和2.09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率从21%攀升至43.8% [5] - 研发重点为以算力芯片为基础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 [5] - 竞争对手亿咖通的安托拉1000SPB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采用自研芯片,性能比肩高通骁龙8155 [6] 募资与战略 - 公司拟通过港股IPO募资用于研发和自建工厂,以提升生产流程控制力并降低供应链风险 [5][7] - 2024年8月完成B轮融资后估值达40.7亿元,但低于同行博泰车联网的120亿元估值 [4] - 自建组装工厂被视为重要战略,可减少对外部供应商依赖并降低生产成本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