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搜索文档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 5类人群为重症高危人群
深圳商报· 2025-08-01 02:50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更新 - 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结合最新医学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修订完成 [1] - 方案阐释关节痛作为典型症状的病理机制,明确重症高危人群特征,为医疗机构优化诊疗流程和公众自我防护提供指导 [1] 病毒特性与预防措施 - 基孔肯雅病毒对高温敏感,56℃加热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常用消毒剂和紫外线可有效杀灭 [2] - 目前国内无可用疫苗,预防措施包括清除蚊虫孳生地、使用驱蚊产品,旅行者需提高防范意识 [2] 临床表现与症状 - 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特征为发热、关节痛、皮疹 [3] - 发热以中低热为主,儿童多见高热持续3至5天,关节痛常为首发症状,24至48小时内发展为多关节对称性疼痛 [3] - 皮疹多在发病后2至5天出现,儿童更常见,分布在躯干、四肢等部位,数天后消退 [3] 重症高危人群 - 婴儿、65岁以上老年人、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者为重症高危人群 [4] - 境外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需加强监测警惕重症发生 [4] 治疗方法 -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5]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发布(附全文)
财联社· 2025-07-31 16:25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更新 - 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旨在提高诊疗规范化和同质化水平 [1][5] - 该方案在2008年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进行修订 [5] 疾病概述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5] - 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 [5]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60-7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11.8kb [6] - 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也可灭活 [8] 流行病学特征 - 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 [13] - 我国伊蚊分布广泛,2010-2019年发生4起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 [13] - 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13] - 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9]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也可发生母婴传播 [10]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 [15] - 发热以中低热为主,热程多为1-7天 [15] - 关节痛可为首发症状,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部分患者症状可持续超过12周 [15] - 皮疹多在发病后2-5天出现,数天后消退 [15] - 儿童病例高热多见,皮疹较成人更多见 [16] 诊断标准 - 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5] -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7] - 确诊病例: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分离阳性或IgG抗体滴度4倍升高 [29] 鉴别诊断 - 主要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传染性红斑等疾病鉴别 [31][32] - 登革热发热多为中高热,肌肉痛和腹部症状更明显,有出血倾向 [31] - 寨卡病毒病关节痛不如基孔肯雅热明显 [31] 治疗原则 -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42] - 关节疼痛明显者建议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43] - 退热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45] - 急性期关节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镇痛 [46] 预防措施 - 目前我国尚无可用疫苗 [2][80] -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清除蚊虫孳生地、使用防蚊驱避剂等 [7][80] - 前往流行区的旅行者需提高防范意识 [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