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A份额

搜索文档
基金A、C份额互转 需避免频繁操作
广州日报· 2025-06-06 04:17
基金份额互转业务 - 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开通旗下部分基金的份额互转业务,投资者可直接将A份额转换为C份额,无需赎回再申购[1] - 份额互转可缩减1~3个工作日的转换时间,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某些情形下可节省一定费用[2] - 传统方式需支付赎回费和新申购费,互转业务通常需支付转换费用(转出费和补差费)[2] 基金A/C份额差异 - A/C份额主要差异在于收费模式,A份额适合长期持有(1年以上),C份额适合短期持有(1年以内)[2] - A份额收取认/申购费,C份额收取销售服务费,投资者需根据持有期限选择合适份额类别[2] 份额转换适用场景 - 长期持有C份额的投资者可转换为A份额以节省长期持有成本[3] - 持有A份额的投资者若需更灵活投资风格,可转换为C份额以节省申赎费用[3] - 同一基金不同类别份额间转换时,原持有期限不延续计算[3] 投资者操作建议 - 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投资目标和持有期限评估转换成本,避免频繁操作增加成本[1] - 建议先算后转、卡准周期、少动多看,减少无谓的频繁转换[3] - 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频繁转换导致持有期反复重置和惩罚性费率叠加[3]
基金公司密集公告开通不同份额转换业务
中国证券报· 2025-05-22 05:58
公募基金份额类别转换业务 行业趋势 - 近年来公募基金份额类别日益多样化,C份额、D份额、I份额等新增份额不断涌现,以满足不同投资策略和持有期限的需求 [1] - C份额因不收取申购费且按日计提销售服务费,更适合短期投资者,尤其受互联网销售渠道个人投资者欢迎 [1] - D份额主要针对直销渠道的机构投资者,方便大额资金进出 [1] 公司动态 - 大成基金自5月20日起对大成竞争优势混合开通不同份额类别转换业务 [2] - 富国基金自5月6日起对旗下7只基金(包括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混合等)开通A/C份额转换业务 [2] - 2024年已有长城基金、鹏华基金、广发基金等十几家基金公司陆续开通同类业务 [2] 业务逻辑 - 转换费用由转出份额赎回费和申购费补差构成,具体取决于两类份额的费率差异 [2] - 直销机构转换成本较低,例如富国基金对7只基金免收申购补差费用,仅收取赎回费 [3] - 转换操作比先赎回再申购节省2个工作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3] 投资者需求 - 机构投资者可通过转换优化持有成本(如长期持有C转A)或降低赎回费用(短期持有A转C) [3] - 部分基金A/C份额近一年回报率差异达0.5-0.8个百分点,转换可帮助投资者调整持仓结构 [3] - 转换后原持有期限不延续计算,但已产生的销售服务费仍需缴纳 [4]
基金自购!三家公募率先出手
证券时报· 2025-04-09 10:37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 - 鹏扬基金、博时基金、招商基金分别自购3000万元、6500万元、5000万元旗下权益类基金,合计1.45亿元 [1][3] - 博时基金将运用固有资金6500万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3] - 鹏扬基金已运用1500万元申购三只混合基金A份额,并计划追加1500万元投资 [3] - 招商基金承诺至少持有5000万元自购的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1年以上 [3] 自购潮的形成与影响 - 业内人士预计其他基金公司会跟进自购,形成新一轮自购潮 [1][4] - 基金公司、汇金公司、央行、上市公司等机构正形成合力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回升 [1][4] - 公募基金作为资管机构中坚力量,预计将在市场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历史自购数据与特征 - 近10年公募基金整体自购金额接近430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自购规模93.95亿元 [6] - 汇添富基金股票型基金自购规模最大,超过8亿元 [6] - 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国泰基金、南方基金股票基金自购规模均超6亿元 [6] - 基金公司更倾向自购运营成熟的权益型基金,但偏债型基金获得更庞大资金流入 [6] - 2022年基金公司自购更青睐规模靠后的基金 [6] 自购的市场时机与效果 - 基金自购潮通常出现在市场阶段性低位,如2022年3月、2020年2月和2018年12月 [7] - 自购潮后市场大部分情况会迎来转折 [7] - 权益基金组合在自购潮中表现明显优于基准,具备超额收益优势 [6] 自购传递信心的案例 - 安信基金自购1000万元旗下安信睿见优选混合基金并承诺持有1年以上 [9] - 该基金经理个人出资200万元认购并承诺继续持有 [9] - 招商基金和南方基金去年分别自购5000万元旗下中证A500ETF [10] - 华商基金在知名基金经理离职时自购2000万元旗下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 [11]
基金自购来了,三家公募率先出手
券商中国· 2025-04-09 07:05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鹏扬基金、博时基金、招商基金于4月8日分别宣布自购3000万元、6500万元、5000万元旗下权益类基金,合计1.45亿元 [2] - 招商基金承诺自购的5000万元将持有至少1年以上,鹏扬基金已先行完成1500万元申购,剩余1500万元将于近日执行 [2][3] - 行业预计其他基金公司将跟进自购,与汇金公司、央行、上市公司形成合力推动市场稳定回升 [3] 历史自购数据与特征 - 近10年公募基金自购总规模接近430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自购93.95亿元 [4] - 汇添富基金以超8亿元股票型基金自购规模居首,华夏、易方达、国泰、南方基金均超6亿元 [4] - 自购潮多发生于市场阶段性低位(如2022年3月、2020年2月),且权益基金组合在自购潮后表现优于基准 [4][5] 自购案例与策略 - 安信基金4月2日自购新发混合基金1000万元,基金经理个人跟投200万元并承诺锁定期1年 [6] - 招商基金与南方基金去年10月各出资5000万元自购中证A500ETF,均承诺持有1年以上 [7] - 华商基金在明星基金经理周海栋离职时,自购2000万元其管理的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以稳定投资者信心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