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自购
icon
搜索文档
超80只权益基金年内业绩翻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9:08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截至9月18日,超97%的权益类基金实现正收益,81只基金业绩翻番,偏股基金指数和股票基金指数年内涨幅超26%,近一年涨幅超55% [1] - 机构投资者持有金额最高的20只权益类基金均为ETF产品,宽基ETF占主导,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3289.78亿元机构持有金额居首 [3][4] - 中央汇金及其子公司为沪深300ETF主要持有人,合计持有份额比例超70%,友邦人寿和中国人寿等险资也频繁出现在前十大持有人中 [6] 机构投资偏好 - 机构重仓沪深300ETF,因流动性高、承接空间大,且覆盖范围广、个股代表性强,适合大额资金快速建仓和攻守平衡策略 [7] - 机构持有比例超99%的基金包括区域主题基金如南方中证长江保护主题ETF(机构持有比例99.80%)和博时中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份ETF(机构持有比例99.65%) [9][11] - 机构增持份额最多的是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增持218.27亿份,年内业绩增长51.12%,但跑输基准2.68个百分点 [12][13] 基金管理公司动向 - 基金管理公司重点加仓养老FOF产品,如易方达汇诚养老2043三年A(公司持有金额2.69亿元)和华夏养老2060五年持有A(公司持有金额2.25亿元) [18][19] - 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获公司最高持有金额3.24亿元,年内收益增长22.51%,超越基准2.2个百分点 [21] - 建信基金增持旗下养老FOF产品,如建信普泽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A(增持1.80亿份),同时南方基金减持多只稳健型产品,如南方全天候策略A(赎回1.09亿份) [27][30][31] 员工投资行为 - 基金公司员工偏好价值与成长风格产品,中庚价值先锋员工持有金额最高(1.91亿元),但年内收益跑输基准9.94个百分点 [35][37] - 员工持有比例最高的基金为易方达全球配置A(32.34%),配置均衡,股票和债券持仓占比分别为49.35%和40.91% [39][41] - 员工增持较多ETF联接基金,如兴全合润C(增持0.43亿份)和易方达中证创新药产业ETF联接A(增持0.24亿份),因投资门槛低且适合定期定额投资 [42][43]
超80只权益基金年内业绩翻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9:00
见习记者丨 刘夏菲 编辑丨叶映橙 随着市场行情回暖、资金活跃度提升,权益类基金的赚钱效应正在凸显。Wind数据显示, 截 至9月18日,超97%的权益类基金今年实现正收益,其中81只基金实现业绩翻番 。偏股基金指 数、股票基金指数均创近三年新高,年内涨幅超过26%,近一年来涨幅超过55%。 不过,全市场权益类基金众多,不妨看看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和公司内部员工的"作业"怎么 做。 数据说明: 1. 权益基金在此包含:普通股票型、被动指数型、增强指数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 、平衡混合型、QDII股票型、QDII混合型、股票型FOF、混合型FOF基金; 2. 多份额类型基金合并计算规模数据,此处仅展示合并规模1亿元以上的基金,且优先展示 A类: 3. 今年以来收益率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计算,数据截至9月18日。 21财经·南财快讯记者梳理上半年公募基金持有人结构发现,以上三类主体基金各有不同布局 偏好。具体来看,机构资金重金"押注"沪深300ETF,同时大量加仓港股通科技主题ETF;基 金公司真金白银加仓旗下养老FOF,以自有资金自购传递对长期布局的信心;基金公司员工持 仓则兼顾价值与成长风格,对行业ETF联接 ...
超80只权益基金年内业绩翻番,机构、基金公司员工“持基”全揭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7:45
权益类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9月18日超97%权益类基金实现正收益 其中81只基金业绩翻番 [1] - 偏股基金指数和股票基金指数创近三年新高 年内涨幅超26% 近一年涨幅超55% [1] 机构投资者持仓偏好 - 机构持有金额前20权益基金均为ETF 宽基ETF占绝大多数 [4]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机构持有金额超3000亿元 为全市场规模最大权益ETF [4] - 中央汇金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4只沪深300ETF份额比例超70% 友邦人寿和中国人寿等险资频繁现身前十大持有人 [4] - 机构持有比例超99%基金包括中欧优势成长和嘉实价值发现三个月定开 均不向个人投资者销售 [7] - 南方中证长江保护主题ETF等区域主题基金机构持有比例超99.6% 前三大持有人均为长江三峡系企业 [7] 机构持仓变动趋势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获机构增持超218亿份 年内净流入资金超500亿元 [8] -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和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均获机构增持超90亿份 [8] - 广发中证A500ETF和易方达中证A500ETF分别获机构增持180亿份和128.51亿份 [9] - 国泰中证A500ETF等3只基金遭机构减持超40亿份 摩根中证A500ETF等3只基金减持超20亿份 [9] 基金公司自持行为 - 易方达汇诚养老2043三年A和华夏养老2060五年持有A等养老FOF获基金公司重点持有 [10] - 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获公司持有金额超3亿元 年内收益增长22.51% 超越基准2.2个百分点 [10] - 基金管理公司持有比例前20基金中13只为养老FOF 其中国泰君安善吾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A收益率22.31% 跑赢基准12.43个百分点 [11] - 景顺长城价值发现A3等3只基金持有人100%为基金管理公司 因A3份额仅对管理人开放 [11] 基金公司操作分化 - 建信基金增持建信普泽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A1.80亿份和建信优享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A1.62亿份 [12] - 南方基金清仓南方全天候策略A等3只混合型FOF 赎回规模均超9000万份 [13] - 南方基金8月斥资2.3亿元自购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等3只权益类基金 [13] - 广发成长优选等5只基金遭基金公司清仓式减持 [13] 基金公司员工持仓特征 - 中庚价值先锋员工持有金额达1.91亿元 重仓小盘成长和大盘价值股 但年内收益低于基准9.94个百分点 [15] - 易方达优势领航六个月持有A员工持有1.23亿元 年内业绩增长超45% 跑赢基准33.83个百分点 [16] - 易方达全球配置A员工持有比例32.34% 股票债券持仓占比分别为49.35%和40.91% 行业配置分散 [17] - 易方达中证创新药产业ETF联接A员工持有比例19.85% 年内业绩增长40.88% 超越基准2.28个百分点 [18] 员工持仓变动趋势 - 兴全合润C获员工增持4324万份 合并后取消申购费用 重点布局材料和信息技术行业 [19] - 富国稳健增长A与兴全合润C重仓股高度重合 包括宁德时代和海大集团等 [19] - 华夏中证全指房地产ETF联接A和易方达中证创新药产业ETF联接A均获员工增持超2400万份 [20]
首创证券H股发行上市获北京市国资委批复;8月以来超400只基金发布限购相关公告 | 券商基金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09:39
首创证券H股发行进展 - 北京市国资委原则同意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H股股份的总体方案 [1] - 本次发行上市尚需公司股东会批准及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监管机构批准 [1] - H股发行将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并拓展国际融资渠道 [1] 基金限购现象分析 - 8月以来全市场409只基金发布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公告 [2] - 易方达、华泰柏瑞等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绩优产品加入限购行列 [2] - 限购措施反映基金公司对规模控制的谨慎态度 [2] 公募基金发行动态 - 8月新发行基金158只创年内新高 较7月149只增长6.04% [3] - 新基金发行连续两个月超140只 显示机构对后市布局积极 [3] - 基金发行升温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3] 公募机构自购行为 - 年内23家公募机构自购总金额达8.037亿元 [4] - 摩根基金近期自购2470万元认购旗下指数增强基金 [4] - 权益类基金获净申购20.57亿元 超去年全年19.43亿元 [4] 资金流动与市场影响 - 83家公募机构实现净申购总额1092.82亿元 [4] - 基金限购可能促使资金流向其他投资标的 [2] - 基金发行活跃度提升对券商、资管等金融板块形成直接利好 [3]
华泰证券资管拟不超32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基金
证券时报· 2025-08-26 02:29
公司自购计划 - 华泰证券资管将运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2] - 自有资金持有期不少于1年 [2] - 自购行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2] 公司背景与规模 - 华泰证券资管为华泰证券旗下资管子公司 2016年获得公募牌照 [2] - 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386.69亿元 [2] 行业动态 - 8月多家公募基金宣布自购 包括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泰康基金等机构 [2] - 自购行为体现行业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长期投资理念 [2]
华泰证券资管拟不超3200万元 自购旗下权益基金
证券时报· 2025-08-26 02:07
公司自购计划 - 华泰证券资管将运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1] - 自有资金持有期不少于1年 [1] - 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1] 公司背景 - 华泰证券资管为华泰证券旗下资管子公司 [1] - 2016年获得公募牌照 [1] - 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386.69亿元 [1] 行业动态 - 8月多家公募基金宣布自购 [1] - 自购机构包括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泰康基金等 [1]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08:38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在牛市中出现策略转变 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业绩可持续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通过限购 自购和平台化投研模式重塑行业生态 [1][13][19] 绩优基金限购潮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后 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或暂停申购 [2] - 限购核心诉求是平衡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 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2] - 大量申购资金涌入会导致高昂交易成本 可能迫使基金经理买入次优标的 损害持有人利益 [3] - 监管政策强调投资者回报导向 如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3] 自购新特征 - 137家公募基金实施自购 较去年同期增加33家 自购总额超50亿元 达去年全年的80% [5]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 占比过半 56家公司自购股票型基金 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5] - 自购时机从传统市场下跌时稳定情绪转向上涨阶段主动布局 如南方基金斥资2.3亿元申购权益类ETF [7] - 自购行为将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深度捆绑 展现对市场长期信心和投研能力自信 [6] 去明星化与平台化转型 - 行业逐步弱化明星基金经理依赖 转向团队化 制度化投研模式 [10] - 平台化模式提供多元产品选择 通过四大专业投研团队实现跨资产类别协同 [10] - 监管要求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约束短期投机 强化团队协作 [11] - 激励机制从个人转向团队共享 设置长期业绩 风险控制等多元化考核指标 [12]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 包括投研稳定性 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14] - 限购被解读为对策略容量的敬畏 自购被视为对市场估值的认同 增强信任感 [14] - 投资筛选维度聚焦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 反映投资理念理性化 [15] 应对市场震荡策略 - 市场震荡期间限购基金可能重新开放 以抓住低位布局机会并避免赎回冲击 [16] - 平台化模式具有更强适应性 通过体系化研究覆盖和多元化策略储备应对波动 [18] - 策略调整基于市场流动性状况和产品运作情况 无固定模式 [17][18]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搜狐财经· 2025-08-17 22:01
牛市公募基金新趋势 - 当前牛市环境下公募行业出现反常操作:绩优基金密集限购、基金公司自购权益基金金额同比翻倍、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减弱 [2] - 与2019-2021年牛市形成鲜明反差:当时行业追捧明星基金经理并争相发行新基金,导致"百亿爆款"与"冠军魔咒"现象 [2] - 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崇拜到业绩为王、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作战的蜕变 [2]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后,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 [4] - 限购核心诉求是在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间寻找平衡,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4] - 大量申购资金涌入会迫使基金经理高位建仓,承受高昂交易成本和冲击成本 [5] - 特定策略基金存在容量上限,规模暴增可能导致买入次优标的损害持有人利益 [5] 基金公司自购新特点 - 截至8月15日137家公募实施自购,较去年增33家,总额超50亿元(达去年全年的80%) [8]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占比过半,56家自购股票型基金、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8] - 自购时机突破传统模式:南方基金8月斥资2.3亿元申购权益类ETF并承诺持有一年 [10] - 市场上行阶段的自购行为展现对长期趋势信心,也反映降费背景下的盈利压力 [12] 投研体系平台化转型 - 行业逐步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依赖,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 [14] - 永赢基金组建四大专业投研团队,推行"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模式 [14] - 平台化模式可提供多元产品选择,适应不同市场风格 [15] - 激励机制转向"团队共享+长期绑定",通过股权激励、核心员工持股等方式留住人才 [16][17]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更重视投研团队稳定性和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21] - 限购行为被解读为对策略容量的敬畏,自购被视为对市场估值的认同 [21] - 市场反馈显示投资者筛选维度转向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 [22] - 平台化模式在应对复杂行情时展现出更强适应性,是未来发展方向 [26]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21:52
牛市中公募基金新趋势 - 当前牛市环境下公募行业出现反常操作:绩优基金密集限购、基金公司自购权益基金金额同比翻倍、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减弱 [3] - 与2019-2021年牛市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行业追捧新基金发行和明星基金经理,导致"百亿爆款"与"冠军魔咒" [3] - 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崇拜到业绩为王、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作战的转型 [3]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背景下,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或暂停申购 [5][6] - 限购核心诉求:平衡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6] - 限购可控制规模膨胀触及策略容量上限,防止基金经理被迫买入次优标的 [7] - 监管导向推动限购行为,2024年《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2025年《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均强调投资者利益优先 [7] 基金公司自购新特点 - 年内137家公募实施自购,较去年同期增加33家,自购总额超5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80%) [10]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占比过半,56家自购股票型基金、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10] - 自购时机突破传统模式:南方基金8月10日斥资2.3亿元申购旗下3只权益类ETF并承诺持有一年 [12] - 自购行为将基金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深度捆绑,增强投资者信任度 [11] 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弱化 - 行业逐步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依赖,向团队化、制度化转型 [16] - 平台化投研体系成为新趋势:永赢基金组建四大专业投研团队实现跨资产协同 [17] - 监管要求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约束短期投机、强化团队协作 [18] - 激励机制转向"团队共享+长期绑定",通过股权激励、核心员工持股等方式留住人才 [19]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更重视投研团队稳定性和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23] - 限购和自购行为成为判断基金质量的参考信号 [23] - 平台化模式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产品选择,适应不同市场环境 [17][27] - 行业竞争将更聚焦投研能力、产品创新与投资者服务 [28]
公募基金自购呈现新动向
证券时报· 2025-08-16 01:41
基金自购行为的定义与历史特点 - 基金自购是指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使用自有资金认购本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包括控股股东申购、基金经理自购以及公司开放期认购[1] - 历史上基金自购规模通常较小,多在1000-2000万元区间,且以债券型或偏债型基金为主[1] - 过去自购行为多发生在股市下跌阶段,主要体现为对后市的谨慎乐观态度,具有象征性意义[1] 2023年基金自购的新特征 - 自购规模显著扩大,年初至上旬已有超过130家(次)基金公司宣布自购计划,总金额超过50亿元[2] - 品种结构变化明显,股票型与偏股型产品占比提升至近50%,如南方基金2.3亿元全部投向股票ETF[2] - 持有期限延长,多家基金明确自购部分持有期限不低于1年,这在历史上较为罕见[2] 自购行为变化的驱动因素 - 政策引导促使公募基金加大权益类自购,监管部门要求机构投资者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2] - 股市向好预期增强,机构普遍认可市场平稳上行趋势,自购成为表达市场观点和增加收益的途径[3] - 基金公司盈利压力加大,管理费收入下降促使部分利润转向自购投资[3] - 销售压力推动营销策略调整,通过高调自购促进产品持续销售[3] 市场影响与投资者启示 - 自购行为从象征性转向实质性,反映公募基金对市场认知的根本性转变[3] - 机构投资者行为变化可作为市场风向标,权益类自购增加提示后市乐观预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