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象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颠覆!刚登Science子刊封面!中国学者用单一材料造出会抓花踢球的机器人,软硬自如!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7 19:15
技术突破 - 整个机器人由同一种弹性树脂打印而成 通过改变内部晶格几何结构实现从25 kPa到50 MPa的刚度变化 覆盖生物体从脂肪到肌腱的软组织范围 [2][4] - 该方法能创造超过100万种性能组合 叠加5个晶格单元时配置数达7500万种以上 [4] - 研究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CREATE实验室完成 第一作者为管清华博士和戴犇辉博士生 [4] 核心技术 - 拓扑调节(TR)技术实现材料性能连续渐变 在体心立方(BCC)和XCube晶格结构间过渡 通过"拓扑指数"控制混合比例 [8][10] - 叠加编程(SP)技术通过组合不同方向/位置的晶格单元 四重叠加产生400万种配置 五重叠加达7500万种 剪切模量相差10000倍 [11] - 径向梯度设计的弯曲模块最大弯曲角度69.6度 比均匀材料提升30% 扭转模块实现78.1度扭转 [10] 仿生应用 - 大象鼻子长30厘米 分扭转/弯曲/螺旋三个功能区 晶格梁厚度从1.3毫米渐变至0.5毫米 仅需4个电机即可完成精细操作 [15] - 能抓取0.1毫米薄膜至100毫米物体 举起500克重物(3倍自重) 演示中可螺旋缠绕花茎取出花朵 [1][15] - 完整大象机器人重3.89公斤 可额外承载4公斤 三足站立稳定 脚部设计实现前硬后软的刚度分布 可在水中行走 [16] 行业影响 - 打破"复杂功能需复杂材料"的工程定律 用单材料实现自然界软硬组织配合效果 [18] - 普通光固化打印机加弹性树脂即可制造复杂机器人 无需多材料3D打印机或复杂组装 [18] - 开放泡沫结构具备高强度重量比 适合流体环境运动 并为集成传感器预留空间 [19]
人形机器人的9个分岔口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20:56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蛇年春晚和2023年4月北京亦庄马拉松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后者20支参赛队伍中仅6支完赛,暴露技术不成熟与公众期待落差[2] - 行业处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必经阶段,9家头部企业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3] - 当前人形机器人呈现"博士生大脑、三岁小孩身体"的特征,技术成熟度与公众预期存在显著差距[43] 技术路线分歧 移动形态选择 - 轮式与双足路线并存:轮式占比44%(帕西尼/智平方/跨维/大象),双足占比22%(数字华夏/越疆),普渡科技两种兼有[6] - 轮式优势:续航超5小时(双足仅2小时),静态稳定性强,工业场景成本低效率高,上肢灵巧度突出[7] - 双足优势:通过狭窄空间能力强,适应非平面地形,理论移动自由度更高[8] 人机交互设计 - "无脸派"占主流(宇树/波士顿动力/特斯拉),采用简化设计降低成本,规避伦理争议[13] - 数字华夏"夏澜"机器人配备仿生人脸,支持22种表情交互,单张硅胶脸皮成本从3万元可降至200元(量产千台时)[15][16] 感知系统差异 - 视觉感知派(单目/红外/激光雷达)易受环境干扰[18] - 跨维智能采用双目视觉技术,抗遮挡性强[20] - 帕西尼研发六维力传感器,触觉感知维度达15种,机械手售价20万元/对[20][22] 核心部件竞争 - "大脑"(决策系统)、"小脑"(运动控制)、"本体"(硬件结构)三大技术模块存在主导权争夺[24] - 中小型企业倾向专注运动控制模块,避开与大企业的"大脑"算法直接竞争[25] - 硬件通用性不足导致算法适配困难,宇树科技G1本体参赛事件暴露产业链协同问题[26] 训练数据体系 - 数据来源分三类:真实数据(成本最高)、仿真数据(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主导)、互联网数据(成本最低)[28] - 数字华夏建立专业数据采集中心,单动作需上万条训练数据[28] - 跨维智能开发Sim2Real引擎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能力迁移[30] - 智平方采用三类数据融合,训练数据量达搜索引擎级别[31] 商业化路径 应用场景探索 - 工业场景最成熟(新能源汽车/3C电子/仓储物流),家庭场景预计2028年后才可能突破[34][35] - 科研教育成为过渡市场,优必选/逐际动力等通过开放式开发平台获取高校订单[35] - 数字华夏评估工业场景容错率需低于10%,家庭养老场景复杂度最高[35] 客户定位策略 - 大象机器人转型后主打8万元/台轻量型双臂机器人,定位"个人可拥有的机器人"[37] - 越疆科技按摩机器人获连锁品牌订单,解决用工成本高问题[38] - 行业普遍面临大宗订单不稳定问题,90%企业无法批量交货[40] 量产挑战 - 国内尚无真正实现量产的企业,主因软硬件一致性难题[40] - 同批次机器人因硬件精度不足可能出现性能差异,样机调试周期长达数月[40] - 数字华夏提出年产量1000台为量产门槛标准[40] 行业评价争议 - 亦庄马拉松中天工Ultra机器人2小时40分完成21公里复杂地形跑,显示技术进步[42] - 行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实用主义,避免过度泡沫化发展[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