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实时数据基础设施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高盛押注,深圳南山数据服务商三闯IPO,估值62亿
36氪· 2025-09-24 19:38
公司上市申请与基本信息 - 深圳迅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22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于2023年12月完成股改[1] - 创始人刘呈喜通过相关实体控制公司约28.86%的股份[2] - 公司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包括五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5] 股东背景与融资历史 - 主要投资机构包括腾讯、创新工场、高盛集团、大湾区基金、源峰投资、粤财创投、泰康保险集团、KKR、中金公司等[2] - 阿里巴巴也通过云锋基金对公司进行了投资[3] - 公司在2023年11月融资后的估值为62.2亿元人民币[4] 管理层团队 - 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刘志坚,45岁,拥有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和香港科技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曾在苏格兰皇家银行担任董事[6][7] - 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耿大为,45岁,拥有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和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在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和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工作[7][8] - 其他核心管理层包括首席技术官杨阳、总裁兼联席公司秘书宣然、高级副总裁姜春飞[6] 业务模式与产品 - 公司是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核心产品为云原生的统一数据平台,可在数毫秒至数秒内处理来自多个来源的异构数据[9][10] - 解决方案具有模块化特点,目前已成功开发超过300个模块[11] - 公司从资产管理行业起步,其解决方案优化资产管理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如投资组合监控、订单执行、估值、风险管理及合规[10] - 业务已拓展至金融服务(资产管理除外)、城市管理、生产管理及电信等其他行业,客户涵盖中国三大国有电信运营商[10] 客户与运营指标 - 2024年付费客户总数为232家,其中资产管理行业客户177家,非资产管理行业客户55家[12] - 2024年整体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为272.4万元人民币,其中资产管理客户ARPU为138.1万元,非资产管理行业客户ARPU为704.6万元[12] - 净收入留存率从2023年的98%下降至2024年的56%,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36%[13]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的2.8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6.32亿元人民币,但2025年上半年收入下降至1.98亿元人民币[14] - 净利润持续亏损,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9650万元、6340万元、9780万元和1.08亿元人民币,三年半累计亏损3.66亿元人民币[14] - 毛利率有所波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78.0%、79.0%、76.7%和66.7%[16] - 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来自资产管理行业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4.4%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7.3%,而来自其他行业的收入占比从25.6%提升至52.7%[16] 研发投入与人员 - 研发开支总额较高,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59亿元、3.79亿元、4.5亿元和1.68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93%、71.51%、71.2%和84.85%[18] - 截至2025年6月底,研发人员约320名,占员工总数约67%[18] 现金流与财务状况 - 各报告期末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7670万元、2.66亿元、2.52亿元和2.54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63%、50.19%、39.87%和128.28%[1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幅减少,从2022年底的7.49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末的2.22亿元人民币[20] - 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85亿元、-1.94亿元、-1.70亿元和-1.28亿元人民币[21] 行业市场与竞争格局 - 中国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和分析市场规模于2024年达到187亿元人民币,2020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6.1%,预计于2029年达到505亿元人民币[25] - 市场竞争激烈,2024年末市场参与者总数超过400家[28]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市场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3.4%[28]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神州信息等[28] - 在资产管理行业细分市场具有领先地位,以2024年收入计算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1.6%[28]
深圳迅策科技招股书解读:营收增速降30% 净亏损率升42.6%
新浪财经· 2025-09-23 08:3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核心产品能在毫秒至秒级处理异构数据,并搭配数据分析应用层 [2]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市场排名第四,在资产管理行业细分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1.6% [2] - 解决方案具备模块化特点,由超300个模块构成七大解决方案,采用定制化定价模型,收入模式分为订阅与交易两种 [3] 财务表现分析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287,899千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530,458千元人民币,增速为84.3%,但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197,845千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0.0% [4] - 净亏损率从2023年的12.0%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4.6%,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为107,998千元人民币 [5] - 毛利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22年的78.0%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6.7% [6] - 公司持续亏损,净利率持续为负,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率大幅上升显示盈利能力较弱 [7][8] 收入构成与客户分析 - 资产管理行业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4.4%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7.3%,同期多元化行业收入占比从25.6%上升至52.7% [9] - 客户集中度较高,来自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占比在过往记录期最高达42.0%,最大客户收入占比最高达13.7% [13] - 客户主要为机构资产管理人,包括中国十大资产管理人 [13] 运营与成本结构 - 业务扩张导致研发、行政及销售开支大增,同时营收下滑使得成本压力更为突出 [5] - 毛利率下降可能由于客户对定制解决方案需求增加导致成本上升,以及新市场拓展使得解决方案定制化程度高、成本增加 [6] - 供应商相对分散,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额占比在过往记录期最高为36.1%,最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最高为12.6% [14] 股权与治理结构 - 紧接IPO前,刘呈喜先生间接控制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8.86%,股权相对集中 [15] - 核心管理层成员在相关领域经验丰富,但招股书对薪酬、激励机制细节披露有限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