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炒绿

搜索文档
千年茶香传古韵 汉茶化石启新章 2025梅州客家炒绿品牌推介会在京圆满举办
搜狐网· 2025-06-06 17:26
行业背景 - 梅州是广东最大茶叶生产基地,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6.08万亩、总产量3.31万吨 [3] - 客家炒绿工艺源自秦汉时期,融合中原制茶技艺与岭南气候智慧,形成独特"高温杀青、长炒重揉"工艺体系 [3][8] - 该品类被称为"可长期存放的绿茶",具有炒米甜香、浓酽醇厚风味及消除疲劳、增强免疫等功效 [3][8] 品牌建设 - 活动发布《客家炒绿冲泡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推动传统技艺从经验传承转向标准化发展 [5] - "炒米香"被确立为核心差异化标识,其温性特质契合现代健康需求,填补市场空白 [8] - 梅州计划将客家炒绿打造为广东绿茶第一品牌,推动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11][13] 市场拓展 - 梅州茶企与北京渠道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北上"战略布局 [8] - 北京茶叶协会评价其干茶外形紧结卷曲、苦后回甘、蜜香持久,市场潜力巨大 [8] -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技赋能"模式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8][10] 文化赋能 - 采用"文化展演+产业推介"融合模式,通过杯花舞、山歌等艺术形式传递茶文化精髓 [10] - 活动搭建南北茶文化交流桥梁,强化"汉茶活化石"的文化定位 [1][13]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将其作为特色产业培育,为"粤字号"品牌建设提供经验 [10][11]
客家茶脉里的文明基因:一片绿叶的千年火工与文明回甘
搜狐网· 2025-05-28 17:39
客家炒绿历史渊源 - 客家炒绿根植于客家人千年迁徙历史,萌芽于魏晋时期中原士族的饮茶风尚,在明清时期于粤东北群山中形成独特工艺体系 [1] - 客家人结合中原制茶古法与岭南湿冷环境,独创"重火炒制"工艺,通过高温反复炒制削减绿茶寒性,赋予茶汤醇厚回甘的炒米香韵 [1] - 明清时期梅州形成"逢山必有茶"传统,发展出包括7种客家炒绿在内的九大地方历史名茶,如清凉山绿茶、马图绿茶等 [3] 工艺与产品特征 - 客家炒绿具有条索紧结、灰绿起霜的独特形态,采用高温长炒工艺体现客家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3] - 现代制定《客家炒绿》团体标准,规范"一芽二三叶"采摘标准和"分段火工调控"工艺参数,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4] - 2022年客家炒绿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技艺活态传承与产业升级 [4] 产业创新发展 - 梅州以客家炒绿为主导产品发展茶产业,推动工艺创新与品质升级 [4] - 开发"客家炒绿炭烧奶茶"等创新产品,探索茶园认养、茶旅融合模式,通过国际茶博会等平台进行文化推介 [4] - 2025年6月6日将在北京举办品牌推介会,主题为"赏汉茶化石 品客家炒绿",推动全国渠道合作 [5] 文化与社会价值 - 客家炒绿承载客家族群与自然共生的精神智慧,为梅州"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 [5] - 通过品牌化运作推动从岭南非遗向全国性地理标志品牌转型,建立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梅州范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