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e支付
搜索文档
工行北海分行:深耕数字金融 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9 14:40
战略与组织架构 - 将数字化转型置于核心战略地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全局,确立由金融科技部门牵头、联动核心业务部门的协同机制 [2] - 创新组建“业务+科技”团队,加速科技赋能业务进程,推动需求快速响应与敏捷迭代优化 [2] - 设立辖内首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南珠科技支行,专注服务科技型企业,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支持 [2] 贷款业务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21亿元,较年初增幅达34% [1] - 截至2025年9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34亿元,较年初增幅达28% [1] - 截至2025年9月末,普惠贷款余额超12亿元,较年初增加超3.8亿元,增幅达46.4%,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千户 [3] - 截至2025年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21亿元,较年初增长19.77% [4] 科技应用与创新 - 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拓展金融服务边界,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探索跨境支付与智能合约等创新功能 [3] - 深化融合内外部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客户精准触达与深度服务能力 [2] - 依托智能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结合不同商圈特征为小微商户定制专属方案,实现批量触达与精准风险管理 [3] 重点领域服务 - 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积极推广工银“兴农通”App,着力构建场景生态,打造“工银e支付”智慧校园等重点应用场景 [3] - 强化绿色金融组织推动,精准支持绿色能源、植树造林、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重点领域 [4] - 运用系统ESG查询、生态保护红线核查等数字化工具,动态筛查潜在环境风险客户,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4] 民生金融服务 - 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与适老化水平,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建“社保金融超市”,引入社保服务自助一体机 [5] - 针对“候鸟”老人聚集特点,依托“工行驿站”创新推出“驿站+候鸟服务”模式,设置专属休息区、提供健康养生资讯等贴心服务 [5] - 坚持保留现金等传统服务模式,同时加强手机银行、智能机具等新渠道的服务辅导,着力弥合“数字鸿沟” [5] 风险防控与安全 - 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严格落实数据保护法律法规,持续夯实数字金融发展的安全基础 [6] - 建立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定期进行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优化风控策略,充分发挥风险监测模型的预警作用 [6] -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开展压力测试推进防护体系升级,在办公终端全面部署安全防护系统 [6]
优质服务铸辉煌 百年大观谱新篇——工商银行济南大观园支行服务品牌三十年发展纪实
齐鲁晚报· 2025-09-30 09:05
核心观点 - 工商银行济南大观园支行通过三十年的服务创新与坚守,从推行微笑服务到构建“智惠服务”生态体系,成为中国金融业服务升级的生动缩影,并培育出独特的大观精神 [1] 破冰之举:微笑服务开启行业文明新篇 - 1994年通过“换两毛存一万”的温情故事,率先在全国金融业推行微笑服务和优质文明用语规范,引发金融业服务革命 [2] - 设立“委屈奖”、建立“首问负责制”,并通过“晨会学礼仪”“岗位大练兵”等方式植入服务意识,推动员工从“管理者”向“服务者”心态转变 [3] - 服务革新吸引全国20多个省市金融机构考察学习,微笑服务成为金融行业乃至所有窗口单位的服务标准 [3] - 十年间推出老年服务窗口、金融知识角、上门服务等举措,存款规模从1995年的1亿余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30亿元 [3][4] 守正创新:特色服务构建品牌护城河 - 2008年推出“金融服务无间隙、金融服务总管家、金融服务终点站”的“三特色”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品牌从1.0向2.0版本的跨越 [5][6] - “金融服务无间隙”通过梳理20余项业务流程消除8个服务断点,客户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2008年获评“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 [6] - “金融服务总管家”组建四级服务团队,十年间为300多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亿元 [7] - “金融服务终点站”以解决问题不推诿的担当,通过协调多部门解决客户复杂难题,成为客户眼中“最靠谱的银行” [7] - 创新“师徒结对”机制和“青年人才库”,培养复合型人才,并率先推出“预约叫号”“理财课堂”等线上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8] - 到2013年支行存款余额突破60亿元,贷款余额达近50亿元,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9] 智惠升级:科技赋能打造服务新生态 - 2018年推出“智惠新服务、极致新体验、如意新大观”的“三新”服务举措,推动品牌向3.0版本进化 [10] - “智惠新服务”引入智能柜员机等设备,并针对老年人等群体推出“智能设备帮扶制”,实现科技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10] - “极致新体验”创新“360°如意工作法”,将客户服务过程拆解为12个关键触点进行精细化打磨 [10][11] - “如意新大观”拓展服务边界,设立“工行驿站”提供生活服务,与商户共建“普惠商圈”,疫情期间组建“线上服务突击队”确保业务 continuity [11] - 服务阵地从物理网点扩展到线上线下融合,截至2024年末支行各项存款和贷款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 [12] 精神传承与未来规划 - 服务品牌历久弥新的核心在于“敢为人先、从严求实、争优创佳、无私奉献”的大观精神传承 [13] -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三大课堂”体系、“党员先锋岗”和“家园文化”建设,为品牌发展提供动力 [14] - 未来规划深化“智惠服务”,探索AI客服与人工服务结合,拓展绿色金融服务和升级普惠服务,目标打造百年品牌 [15]
优质服务铸辉煌 百年大观谱新篇
齐鲁晚报· 2025-09-30 01:17
核心观点 - 工商银行济南大观园支行通过三十年的服务创新与坚守,从推行微笑服务到构建“智惠服务”生态体系,成为中国金融业服务升级的生动缩影,并培育出“敢为人先、从严求实、争优创佳、无私奉献”的大观精神 [1] 破冰之举:微笑服务开启行业文明新篇 - 1994年通过“换两毛存一万”的温情故事,率先在全国金融业推行“微笑服务”和“优质文明用语”规范,设立“委屈奖”并建立“首问负责制”,开启金融业服务革命 [2] - 变革初期面临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不理解,但通过“晨会学礼仪”、“岗位大练兵”等方式坚持改革,服务革新获全国20多个省市机构考察学习并被权威媒体报道 [3] - 十年间从单纯业务点发展为客户信赖的“金融管家”,推出老年服务窗口、金融知识角、上门服务等举措,存款规模从1995年的1亿余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30亿元 [3] - 到2004年储蓄所升级为支行,存款余额突破15亿元,业务拓展至养老金代发、水电费代缴等便民服务,重塑公众对金融业作为有温度民生服务的认知 [4] 守正创新:特色服务构建品牌护城河 - 2008年推出“金融服务无间隙、金融服务总管家、金融服务终点站”的“三特色”服务体系,对20余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消除8个服务断点,客户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 [6] - “金融服务总管家”通过四级服务团队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方案,十年间累计为300多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亿元 [7] - “金融服务终点站”体现解决问题不推诿的担当,如2011年协调多部门合规解决客户遗产继承查询难题,使支行成为客户眼中“最靠谱的银行” [7]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开展“金融稳定进社区”活动,党员带头用通俗语言讲解金融知识安抚客户情绪,创新“师徒结对”机制和青年人才库培养复合型人才 [8] - 2013年顺应“互联网+”浪潮,率先推出预约叫号、理财课堂等线上服务,设置自助服务区配备引导员,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 [8] - 创新“党建+服务”模式,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60余场,到2013年存款余额突破60亿元,贷款余额达近50亿元,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9] 智惠升级:科技赋能打造服务新生态 - 2018年推出“智惠新服务、极致新体验、如意新大观”的“三新”服务举措,在引入智能设备的同时针对老年人等群体推出“智能设备帮扶制”,实现科技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10] - “极致新体验”通过“360°如意工作法”将客户服务过程拆解为12个关键触点并制定标准,如客户等候超5分钟需主动询问,使客户满意度保持领先 [11] - “如意新大观”将服务从金融延伸到生活,设立“工行驿站”为环卫工人等提供便民服务,共建“普惠商圈”助力中小商户,疫情期间组建“线上服务突击队”确保业务 continuity [11] - 提出“三维服务”理念,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将服务阵地从物理网点扩展到线上线下融合,截至2024年末存款和贷款双双突破300亿元 [12] 精神传承与未来规划 - 服务品牌历久弥新的核心在于“敢为人先、从严求实、争优创佳、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通过“传帮带”文化让服务精神融入血脉 [13] -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三大课堂”体系、“党员先锋岗”和“家园文化”建设,为品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4] - 未来规划深化“智惠服务”探索AI与人工结合,拓展绿色金融服务和升级普惠服务,目标是将“大观园”品牌打造为百年品牌和金融为民的象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