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七夕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岁时中国|七夕:星汉流光
新华社· 2025-08-30 15:54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编导:龙泠宇、胡心懿 作者:张睿、李喆 包装:张墨琳、热法伊·热合满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全天星图》,绘制于1300多年前,图上的1300余颗星星中就包括了牛郎星和织女星。在星图上看似近在咫尺的两颗星,实 际相距16光年,只有在七月初七这天,牛郎织女星才有机会"相逢"。 在敦煌石窟的丹青画壁间,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有不少对千年前古人对于爱情的生动描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月七日何谓?看牵牛织女,女人穿针乞巧。"敦煌遗书《珠玉抄》中的寥寥数语,道出了七夕的初貌——仰望星河,祈愿巧慧与良缘。 ...
七夕乞巧的N种打开方式:什么是“投针验巧”?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3:54
七夕节文化起源 - 七夕节由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和古代女子乞巧民俗活动两个核心传统融合而成 [1] - 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古人观测星象 初秋夜晚银河转向南北方向时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居银河两岸的景象激发了想象力 [2] - 传说源头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 汉代正式成为节日并加入喜鹊搭桥元素 [2] - 南朝梁代殷芸《小说》记录了故事早期版本 经民间口耳相传逐渐演变为浪漫的鹊桥相会版本 [2] 乞巧民俗形式 - 穿针乞巧为最早兴起的方式 汉代已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3] - 魏晋时期穿针乞巧成为普遍习俗 唐宋时期达到热烈响应程度 唐代崔颢诗中记载"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3] - 投针验巧盛行于明清两代 妇女将绣针投入日中曝晒的水中 通过观察水底针影形状判定巧拙 [3] - 喜蛛应巧为南北朝时期文字记载的乞巧方式 [3] - 江浙地区流行用脸盆接露水习俗 传说七夕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 七夕节食品与活动 - 主要节日食品为乞巧果子(巧果)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市面已有多种花样巧果出售 [3] - 巧果制作方法:白糖熔为糖浆后和入面粉、鸡蛋等发酵 用模具制成各种花样 [4] -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有"闺秀设茶果于露台乞巧"习俗 [4] -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以防虫蛀的民俗 传说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 [5][6] - 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 曝经书及衣裳 不蠹" 汉代宫廷、官府、士民间盛行晒书会 [6] - 宋代曝书会成为官方活动 通常持续三天(七月初五、初六、初七) [6] 现代文化开发价值 - 古代七夕节是以女性为过节主体的节日 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愿景的默语念想时机 [6] - 现代七夕节被重新发掘为"中国情人节" 为当代中国人坦率表达爱情提供了时间节点和仪式感 [6] - 开发七夕文化需超越情人节单一标签 重新发现乞巧等民俗本源 倡导深度情感联结 使其成为滋养现代心灵的综合性传统文化节日 [6]
诗意中国丨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新华社· 2025-08-29 17:03
七夕文化传统 -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日期为农历七月初八 对应公历8月29日 [1] - 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 象征跨越银河的年度相会 [1][3] - 唐代诗人白居易《七夕》描绘"银汉秋期万古同"的永恒天文现象 [1] - 宋代秦观《鹊桥仙》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为爱情经典表达 [13] 天文观测活动 - 8月中下旬为银河观测黄金时间 牛郎星与织女星呈现"隔河相望"天象 [3][13] - 黑龙江省成为主要观测地 涵盖佳木斯富锦市[1][5][11]、桦川县[2]、汤原县[13]及齐齐哈尔市[4][6][9] - 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龙镇农场水稻科技园区成为星空摄影地点[16] - 伊春市嘉荫县黑龙江畔出现夫妇共同观星场景[8] 影像记录分布 - 新华社组织多位摄影师参与记录 包括曲玉宝[1][11]、王勇刚[4][6][9]、陈志国[2]、朱宗强[13]、刘万平[5][17] - 拍摄时间集中在8月14日至29日 覆盖七夕节前后两周[1][8][9] - 艺术装置与银河的结合拍摄成为创新表现形式[4][6] - 所有影像均标注具体拍摄日期和地理坐标 体现专业天文摄影规范[1][2][4][5][6][8][9][11][13][16]
江苏建湖高作镇:传承七夕文化 温暖银发婚姻
央广网· 2025-08-26 19:55
活动概况 -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人大在光明村为老服务中心举办"爱在七夕情暖夕阳"主题活动 为10多对老年夫妇提供浪漫体验 [1] 活动内容 - 老年夫妇参与手工玫瑰花制作环节 78岁参与者表示弥补年轻时未送花的遗憾 [3] - 服务中心提供传统点心江米条 65岁参与者称唤起年轻时的物质匮乏记忆 [3] - 设置爱情故事分享环节 邀请婚龄超40年夫妇讲述经历 现场反响热烈 [3] 特色环节 - 举办"最美夕阳红"夫妻合影活动 82岁参与者表示系数十年来首次正式合影 [5] 活动意义 - 主办方强调七夕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旨在让老年群体感受社会关爱并传承尊老敬老美德 [5]
湖北郧西:七夕产业“旺”起来
人民网· 2025-08-26 19:29
公司经营与生产 - 七夕茶业公司2024年已生产成品红茶3万斤,预计全年产量达4万余斤,产值预计达3500余万元[1] - 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农户发展茶叶基地5000余亩,2024年共收购鲜叶20万公斤,产出红茶2.5万余公斤,直接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1] - 公司采用无氧真空发酵制茶技术,推出"七夕美人茶"系列之"怡美人""睡美人""瘦美人"等红茶产品[1] 文化品牌与产品开发 - 郧西县打造"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推出七夕主题产品包括喜鹊水杯、文化U盘、水晶镇尺等,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近3天售出商品1万余件,销售收入达90余万元[2] - 开发《三书六礼》婚俗系列、《七喜人生》城市商旅伴手礼盒系列产品,将喜鹊、牛郎、织女等七夕元素贯穿产品开发全程[2] - "七夕文化"IP荣获"2025十大年度IP"称号,从全国2368个参选IP中脱颖而出[6] 产业规模与认证 - 全县"七夕链"相关文化产业企业超110家,注册商标120余个[6] - 培育马头山羊、板桥豆干、神仙叶凉粉等地域特色农特产品,其中郧西神仙叶、马头山羊、香椿等6种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6] - "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35个[6] 市场推广与合作 - 参与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极目楚天钟情湖北"房车露营展、十堰文旅春季推介会等活动[6] - 在北京市平谷区、广东省深圳市大湾区、陕西省西安市等地举办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签订友好区域战略合作协议[6] - 推动郧西文旅产品、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康养产品走出县域、走向全国[6] 品牌授权与农户参与 - 授权本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转型[2] - 目前已带动2800余户农户参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