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徕芬电动牙刷
icon
搜索文档
剃须刀外观引争议,徕芬困在了“平替”标签里?
犀牛财经· 2025-08-19 11:38
作者:Hasove 当消费者审美疲劳出现,"平替"这条路就注定走不通。 最近徕芬进军剃须刀市场的首款产品T1 Pro火了。有人说这玩意儿跟松下的Air TM20长得太像了。 从整体造型来看,两者均采用了极简主义的T字形外观,这种与传统手动剃须刀相似的设计,在电动剃须刀领域并不常见,设计理念上,徕芬T1 Pro和松下 Air TM20都采用了往复式刀头、超薄柔性刀网以及一体无缝机身。甚至在宣传方式上,两者的海报创意和布局也有相似之处。 所以不禁让人令人生疑,徕芬又玩上"平替"这套了? 不过,从时间线来看,徕芬早在2022年就为T1 Pro剃须刀申请了外观专利,2023年原型机也曾亮相。而松下Air TM20在2025年才正式发售,虽然发售时间比 徕芬T1 Pro早一个月,但徕芬的专利申请时间却更早。 外观有时候确实容易撞车,尤其是在小家电领域,品牌在追求简约、实用的设计理念时,难免会有相似的设计思路。但偏偏徕芬身上总带着点争议体质。毕 竟徕芬此前靠着"戴森平替"吹风机打出名声,这次新产品又和知名品牌外观撞了,难免让人多想。 从"平替"起家到创造神话 还记得几年前,徕芬靠吹风机打开市场的时候,打的就是 "戴森平替 ...
叶洪新亲自下场!徕芬CEO怒怼前员工,第三方评测真不靠谱吗?
搜狐财经· 2025-08-18 21:54
前有罗永浩舌战王自如,后有(徕芬)叶洪新怒怼楼斌? 在消费电子行业,品牌与测评机构的摩擦并不罕见,但很少有 CEO 亲自下场,点名怒怼前员工。8 月 16 日,徕芬 CEO 叶洪新的一则微博,瞬间把原本属 于小圈子里的测评争议,推上了全民围观的热搜。 在这条微博里,叶洪新转发了一条知名数码博主@楼斌 Robin 发布的电动剃须刀横评视频,并写下尖锐的话语:「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此视频我们 会一一回应。我们扒一扒号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是怎么收费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 图片来源:微博 短短几十字,迅速引爆了话题。一方面,徕芬是近两年消费电子市场最火的创业品牌之一,从吹风机到电动牙刷,都有着不小的声量。另一方面,CEO 亲 自下场与测评人隔空交火,让不少围观网友觉得颇为「离谱」,也想起了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和 ZEALER 创始人王自如的「前尘往事」。 耐人寻味的是,正如叶洪新指出,楼斌和潘坚均为前 ZEALER 成员。 徕芬CEO 怒怼前员工为哪般? 毫无疑问,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还是 8 月 16 日楼斌发布的一期视频。在这期视频中,楼斌将飞科剃须刀、徕芬剃须刀以及其他几款电动剃须刀进行 ...
徕芬剃须刀测评引风波,创始人叶洪新罕见回击前员工
新浪财经· 2025-08-18 10:28
智通财经记者 | 梁宝欣 智通财经记者了解到,事件起因是徕芬前员工潘某的亲弟弟运营的自媒体,发布了一期"徕芬和飞科对 比测试"视频,质疑"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这一内容引发了叶洪新的不满,他认为该自媒体是 收钱办事,还指出"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 面对叶洪新的指责,该自媒体博主回应称,内容良心不在是否"恰饭",而在如实呈现产品体验,观众自 有判断。若对此次胡渣剃净一镜到底对比有异议,可自行用同样方式验证。在拍视频前测了几十轮了, 虽然每次结果轻重各有不同,但不影响整体结论。 此外,该自媒体博主还提到:"徕芬卖699,飞科才卖399,就算横评结果是徕芬更干净,那也是应该 的。" 个人恩怨及商业战场交锋 这场测评争议的背后,是叶洪新与潘某长期积累的矛盾爆发,及商业竞争的压力。 叶洪新在文中提及,潘某因对公司新媒体业务有贡献,在2022年拿了500万元离职。双方在2023年还有 合作,后因"潘某勾结徕芬内部员工,一期0成本内容合作,但对公司报价50万元(已收款),被公司发 现后才永久解除合作。" 据智通财经记者了解,潘某在8月17日下午表示,拿了500万元离职的事实背景是,当初叶洪新拉其入 伙,承 ...
徕芬剃须刀4年磨一剑,「苹果式执念」为何成了致命伤?
雷峰网· 2025-06-16 16:39
徕芬剃须刀产品发布与市场表现 - 公司投入4年时间及1亿元研发资金推出两款剃须刀T1 Pro(499元起)和P3 Pro(699元),定价对标朗博、飞利浦等高端品牌,但创始人坦言毛利率极低,预计2024年该业务100%亏损[2] - 首批量产数量仅2000台(T1 Pro)和更少的P3 Pro,因CNC一体成型工艺良率低导致产能受限,非饥饿营销[4][5] - 产品采用航空航天级CNC工艺,机身重量93克、厚度12毫米,设计对标苹果标准,但内部人士指出公司规模与苹果存在差距,且低毛利模式与高成本工艺存在矛盾[4][5] 产能与供应链挑战 - CNC工艺效率极低(每日仅8件),远低于注塑机(6000件/日)和压铸机(3000件/日),制约批量生产[5] - 对比行业惯例(备货超10万台),公司备货严重不足,电动牙刷首销备货2万支、首月销量13.5万支,剃须刀准备不充分[7] - 自建供应链策略曾使吹风机毛利提升20%,但剃须刀工艺复杂度远超吹风机和牙刷,公司计划整合产线至深圳周边超级工厂并考虑外包代工[6][19] 市场竞争与用户反馈 - 产品因外观与松下Air相似引发争议,但公司强调T1 Pro原型机早于2023年亮相且外观专利2022年已提交[9][11] - 首批用户反馈两极分化:胡须细软者体验良好,浓密者反映剃净度不足,P3 Pro三刀系统更适合后者但库存更少[12][13] - 竞品飞科通过价格战快速模仿创新设计(如色MINI剃须刀首月50万台销量),行业外观差异化易被复制[12] 公司战略与增长压力 - 公司营收从2021年1亿增至2024年40亿,年均增长10亿,但创始人目标60亿未达成,电动牙刷贡献增长超过吹风机[18] - 剃须刀被视为突破"戴森平替"标签的关键产品,需弥补高速吹风机市场饱和后的增长缺口[18] - 营销预算缩减且品牌部高层变动,当前重点转向提升产能并优化产品定位(如T1 Pro长须刀头配件尚未上市)[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