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徕芬吹风机
icon
搜索文档
被投诉吹风机冒烟,徕芬陷产品质量争议
凤凰网财经· 2025-11-18 21:52
但现在,当质量问题与售后纠纷频发,这个迅速崛起的品牌故事,正迎来信任 的 反转。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作者丨DW 以 "终结暴利"为名的"屠龙少年",似乎正在变成自己曾经反对的模样。 徕芬曾凭借 "技术普惠"的口号,在创始人叶洪新"工程师"人设的加持下,以高性价比产品席卷市场,成为 中产平替的 国货之光。 ( 图源:官网 ) 01 徕芬吹风机使用中冒 烟 返修邮费 近 120元 近日,消费者尹夏在社交 平 台 上 投诉 ,自己购买仅两年的徕芬吹风机在使用中突然冒烟,而随后 近 120元的维修费,更让他对这一网 红品牌的品控与售后服务产生了质疑。 据尹夏描述,事发时他正在使用吹风机,开机仅约五分钟,机器便突然冒出白烟。 "我花几百块买的徕芬,用两年就坏,修一下还要120元,这和买个新的入门款有什么区别?感觉自己像个冤大头。 劝所有姐妹避雷!别为 网红品牌的溢价和糟糕售后买单。省钱是小,主要是有点要命。 " 尹夏 对此感到震惊与不解。 他认为,对于一款因潜在安全问题而损坏的产品,品牌方不仅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反而将维修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让他难以接受。 尹夏 告诉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目前售后已 ...
AI机器人店员已就位!全球首家赛博主题潮品店在深开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7:32
公司动态与战略 - 众擎机器人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主题潮品店于11月11日在深圳福田深业上城正式开业 [1] - 该门店是与京东之家合作的零售旗舰店,旨在打造集品牌展示、产品体验、场景演绎于一体的沉浸式商业空间 [1] - 门店品牌联动区整合了众擎、京东之家及徕芬、影石、拓竹等多方资源 [1] - 众擎机器人于今年7月宣布完成两轮融资,其中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 [2] 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 - 门店核心是配备能介绍商品的赛博店员机器人,旨在增加消费者购物体验感 [1] - 机器人具备导购功能,可进行产品功能演示,如演示徕芬吹风机,实现“机器人+家电”的场景化体验 [1] - 机器人具备表演功能,可现场演绎斧头舞、打拳等动作 [2] - 机器人可引导消费者参与拍照互动,打造“科技感打卡”体验 [1] - 门店利用拓竹3D打印技术定制展示众擎机器人专属模型 [1] - 门店部署的大部分机器人已接入京东发布的大语言模型JoyInside [2] 行业影响与商业模式 - 该门店是“AI机器人+”理念的落地载体,向市场传递机器人的商业价值与场景可能性 [1] - 通过门店让机器人尽可能多地跟人类接触,以提升其接待、讲解、导购能力,促进机器人行业全面发展 [2] - 目标是通过在门店普及人形机器人赛博店员,促进新型消费,打造具身智能时代下的新零售消费场景 [2] - 商业模式旨在将消费的流量转换为智能时代的价值,实现创新性的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2] - 京东的JoyInside大语言模型已接入众擎、云深处、Fuzozo等超30家领先机器人和AI玩具品牌 [2]
只能做大牌平替?徕芬创始人回应
第一财经· 2025-11-04 10:25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 - 公司成立于2019年,2025年5月发布第三款产品剃须刀,研发耗时4年,远超吹风机和电动牙刷的两年研发周期[5] - 2021年凭借高速吹风机成为知名“戴森平替”品牌,借助抖音等直播电商渠道迅速崛起,全球年销售额从2021年的1.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1亿元[8] - 2024年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因戴森提起的侵权诉讼,样品被德国当地法院没收,成为公司寻求“自我证明”的契机[9] 产品战略与技术创新 - 新品剃须刀采用自研直线电机和CNC工艺,旨在解决往复式剃须刀的痛点,提升产品精致程度[18] - 选择品类的原则基于市场规模和产品体验改善潜力,例如剃须刀市场规模达110亿-120亿元,远高于卷发棒的30亿-40亿元[19] - 公司专注于在已有产品类型上做优化而非创造全新品类,认为地球上的多数需求已被满足,但存在优化迭代的空间,例如其扫振电动牙刷是对旋转振动式的改良[21] - 公司研发投入比重为5%,目标是将这一数字提升至10%,高于中国家电公司3%-4%的平均水平[11] 生产与供应链挑战 - 剃须刀发售初期因供应链调试、生产良率和加工效率低导致部分颜色缺货,且在大型供应商面前缺乏优先权[8][29] - 产能不足是销售未达预期的主要原因,挑战来自新品类的高要求、与新供应商的磨合以及相比国际大订单缺乏话语权[28][29][30] - 公司投资两千万元建设可靠性实验室,进行超过100项测试,新一代剃须刀已实现3万台零故障的良率[36] 品牌建设与市场定位 - 公司致力于摆脱“抄袭”和“大牌平替”的标签,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证明自身实力,但新品仍陷入类似争议[9][33] - 品牌发展动力源于创始人改变自我、获得认可的个人驱动力,以及提升中国产品国际声誉的愿望,企业方向是“创新重塑生活”[44] - 公司现阶段仍主要依靠吹风机盈利,新产品如电动牙刷因定价、研发和生产成本高而面临盈利挑战[34] 管理与组织能力提升 - 2023年电动牙刷因产品体验问题在社交网络遭遇恶评,暴露出研发、品控能力不足以及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13][35] - 过去两年公司进行了系统性人力变革,招募了大量来自苹果、格力、美等大公司的员工,以提升团队认知和实力[38] - 创始人认识到组织能力是关键,企业天花板即创始人天花板,目前正面临新老团队融合的阵痛,日常管理任务繁重[39][40] - 公司认识到自动化是工厂效率的关键,并通过引进人才研发专用设备来提升自动化水平,但这依赖于超级爆品带来的规模效应[42]
海外负责人离职?徕芬:正常工作变动,新出海策略后续披露
南方都市报· 2025-10-15 16:31
人事变动 - 徕芬科技海外市场负责人邵诗立于今年9月中下旬正式离职,任职未满一年 [2] - 离职原因为正常工作变动,岗位已由他人接替 [2][3] - 邵诗立曾主导海外线上渠道布局与搭建,并推动北美和欧洲线下渠道建设 [3] 海外业务表现 - 海外重要渠道获得了超过60%的增长,部分渠道增长甚至超过70% [2][4] - 产品已进入Costco、BestBuy、Target和Mediamarkt等核心卖场 [4] - 在东南亚市场的高速吹风机品类获得市场前三甚至第一的成绩 [4] 海外市场策略 - 过去一年多以渠道拓展和品牌心智建立为主并取得成果 [4] - 采取本地化深耕策略,如在东南亚推出便携Mini系列吹风机,在欧美通过独立站和达人营销传递技术优势 [4] - 后续具体出海策略将在新负责人工作稳定后发布 [2][5] 行业观点 - 人事变动属企业经营正常范畴,但需警惕战略衔接风险 [5] - 新海外团队能否延续渠道拓展节奏和深化品牌建设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5] - 凭借技术创新与现有渠道网络,公司全球化进程有望持续推进 [5]
徕芬剃须刀4年磨一剑,「苹果式执念」为何成了致命伤?
雷峰网· 2025-06-16 16:39
徕芬剃须刀产品发布与市场表现 - 公司投入4年时间及1亿元研发资金推出两款剃须刀T1 Pro(499元起)和P3 Pro(699元),定价对标朗博、飞利浦等高端品牌,但创始人坦言毛利率极低,预计2024年该业务100%亏损[2] - 首批量产数量仅2000台(T1 Pro)和更少的P3 Pro,因CNC一体成型工艺良率低导致产能受限,非饥饿营销[4][5] - 产品采用航空航天级CNC工艺,机身重量93克、厚度12毫米,设计对标苹果标准,但内部人士指出公司规模与苹果存在差距,且低毛利模式与高成本工艺存在矛盾[4][5] 产能与供应链挑战 - CNC工艺效率极低(每日仅8件),远低于注塑机(6000件/日)和压铸机(3000件/日),制约批量生产[5] - 对比行业惯例(备货超10万台),公司备货严重不足,电动牙刷首销备货2万支、首月销量13.5万支,剃须刀准备不充分[7] - 自建供应链策略曾使吹风机毛利提升20%,但剃须刀工艺复杂度远超吹风机和牙刷,公司计划整合产线至深圳周边超级工厂并考虑外包代工[6][19] 市场竞争与用户反馈 - 产品因外观与松下Air相似引发争议,但公司强调T1 Pro原型机早于2023年亮相且外观专利2022年已提交[9][11] - 首批用户反馈两极分化:胡须细软者体验良好,浓密者反映剃净度不足,P3 Pro三刀系统更适合后者但库存更少[12][13] - 竞品飞科通过价格战快速模仿创新设计(如色MINI剃须刀首月50万台销量),行业外观差异化易被复制[12] 公司战略与增长压力 - 公司营收从2021年1亿增至2024年40亿,年均增长10亿,但创始人目标60亿未达成,电动牙刷贡献增长超过吹风机[18] - 剃须刀被视为突破"戴森平替"标签的关键产品,需弥补高速吹风机市场饱和后的增长缺口[18] - 营销预算缩减且品牌部高层变动,当前重点转向提升产能并优化产品定位(如T1 Pro长须刀头配件尚未上市)[15][19]
3个方法,让你摆脱“瞎”内卷
36氪· 2025-06-13 16:08
时间价值交换策略 - 核心观点:通过低价值时间兑换高价值人物的时间实现双赢,关键在于识别高价值人物的损失厌恶心理并满足其需求 [3][7] - 具体案例:门童用闲置时间帮大佬停车换取超额小费,大佬则节省高价值时间用于商务社交 [5][6] - 方法论:用10倍低价值时间置换大佬1倍高价值时间,效率远超独自蛮干100倍时间 [1][8] 效率提升与战略思考 - 批判1万小时定律:单纯堆砌工时可能因技术变革(如AI)而失效,需结合战略思考 [10][12] - 成功案例:设计师转向培养审美与AI提示词能力,5人团队效率抵50人传统公司 [13] - 方法论:用单位时间换取思考空间,通过流程优化和结果反推实现效率跃升 [14][15] 小事的延展价值挖掘 - 核心观点:具有延展潜力的小事可能孕育重大商业机会,关键在于深度思考与经验复用 [16][21] - 典型案例:徕芬创始人通过10万次客服互动积累用户洞察,反哺产品开发 [17][20] - 方法论:资深从业者能从基础工作中提炼价值(如投诉分类优化产品),而新人易忽视其潜力 [22][23]
China Travel爆火背后:外国游客组团扫货义乌,中国购物潮如何征服全球钱包?
搜狐财经· 2025-05-22 13:17
行业趋势 - 外国游客购物偏好从传统奢侈品转向中国制造的电动牙刷、汉服、珍珠膏等商品,形成"反向代购"潮流[1][3] - 2025年Q1全国口岸入境外国人达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0%,带动消费升级[3] - 免税店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从5%飙升至35%,完美日记、徕芬吹风机成为新宠[5] 区域热点 - 义乌国际商贸城出现多语言砍价场景,游客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单场销售额堪比小型外贸公司[4] - 海南免税店外国游客排队购买花西子雕花口红,深圳华强北欧美背包客抢购小米扫地机器人[5] - 杭州河坊街汉服体验馆吸引俄罗斯游客试穿马面裙,北京同仁堂日本游客囤积珍珠膏[6] 驱动因素 -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覆盖60个城市,支付宝推出TourPass服务解决支付障碍[7] - 中国商品性价比优势显著,义乌蓝牙耳机单价3欧元vs亚马逊29.99欧元[8] - TikTok上ChinaTravel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文化输出带动消费[9] 商业模式创新 - 供应链从OEM转向OBM,外国客商要求定制自有品牌,附加值提升300%[10] - 老字号品牌进行本土化改造,百雀羚推出英文版白皮书,片仔癀增加英文注解[11][12] - 杭州测算显示外国游客每消费1万元可带动周边间接消费3.2万元[13] 发展瓶颈 - 部分景区存在假货问题,70%中小商家缺乏外语服务能力[14] - 上海推出"购物+非遗体验"线路,成都打造"火锅+川剧+采耳"套餐提升体验[15] - 行业目标是将"中国购物"打造成类似日本药妆店的文化IP[16]
平替,赢麻了?
36氪· 2025-05-09 17:02
平替文化现象 - "平替文化"由消费理性和国货自信共同催生,既推动国货品牌崛起也隐含长期隐患 [1] - 典型案例:徕芬以戴森五分之一价格实现像素级对标,通过降低差异化体验消费门槛快速占领市场 [1] - 平替策略帮助国产品牌降低消费者认知门槛,采用"借势打力"方式快速进入市场 [1] 平替战略的局限性 - 平替易使品牌被固化在"低价版"心智中,导致高价值定位重建困难并陷入低价区间竞争 [2] - 徕芬面临华强北白牌厂商冲击,相似外型吹风机价格被压至100元以下,显示平替模式可持续性挑战 [3] - 茶饮赛道出现平替链式反应(星巴克→瑞幸→幸运咖→蜜雪冰城平替),反映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5] 消费市场价值取向 - 冻干咖啡带动冲泡咖啡品类售价增长9%,高端椰子水品类增长率达100%,显示高价创新品类崛起 [5] - 市场格局由价值而非价格定义,消费者对商品基础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而非单纯消费降级 [5] 差异化竞争路径 - 平替品牌普遍采用"起家→尖刀突破→溢价"三阶段策略,最终目标仍是获取高利润 [6] - CTR调查显示50%广告主将打造产品差异化优势列为主要工作方向 [7] - 本土品牌好望水通过"轻补"食材+慢熬工艺成功案例,揭示文化契合度对差异化实现的关键作用 [12] 品牌营销趋势 - 54%广告主计划增加自媒体合作投入,反映内容营销向差异化布局转型 [14] - 品牌建设重点从短期爆款转向长期资产积累,包括品牌故事挖掘和IP打造 [14] - 权威媒体公信力受重视,总台等平台成为品牌价值传递的重要渠道 [14] 国产品牌发展展望 - 高品质产品市场空间扩大,平替仅是品牌发展起点而非终点 [17] - 品牌差异性建立需专业人群识别、需求深挖及科学产品结构设计,形成增长支撑 [17] - 2025年"中国制造战略"收官节点为国产品牌提供新发展起跑线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