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

搜索文档
当“清晰”成为诊断力:放大内镜的临床意义
思宇MedTech· 2025-10-20 10:38
文章来源: 科思明德医疗 转载要求:请在文首标明文章来源,可直接转载 在消化内镜室,医生每天面对的,是一块看似熟悉却极具挑战的屏幕。 一段黏膜、一处微隆起、一丝色泽变化,都可能隐藏着早癌的信号。但在普通白光内镜下,这些早期病灶往往只表现为轻度发红、表面细微粗糙或局灶 性平坦隆起——极易与炎症、糜烂混淆。 据多项研究显示,我国胃癌的早期检出率不足20%,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早癌防控上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放大内 镜的普及——医生能通过高倍放大观察微血管与腺体结构的变化,从而在病理确诊前就识别出可疑区域。 传统内镜能"看到病变",但放大内镜能"看懂病变"。 它让医生的观察从宏观形态进入微观结构,从"发现异常"升级为"识别性质"。 而这,正是早癌筛查中长期存在的"盲区":早期病变不明显、边界模糊、颜色接近正常黏膜。放大内镜的意义,正是在这片"看似正常"的区域,让"可 疑"变成"可见",让"模糊"变成"确诊的可能"。 PART 01 从"看见"到"识别":放大的诊断逻辑 放大内镜的价值,不在放大倍数,而在诊断逻辑的改变。 医生在放大状态下观察的,不再只是病灶的形状,而是黏膜微结构和血管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