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搜索文档
从“修修补补”转向“提前预防” 数字化赋予文化遗产“数字生命”筑牢全天候“防火墙”
央视网· 2025-08-27 12:53
论坛筹备与主题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西安举办 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3] - 论坛将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4个议题展开讨论 并配套举办精品展览、专题会议及研修班等活动 [3]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西安城墙创新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通过"数字方舱"系统整合文物保护、文旅运营等功能 实现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的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 [11][13] - 采用无人机摄影和激光扫描技术对13.74公里城墙进行三维建模 精准识别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及836处疏松体分布 [15] - 护城河部署无人驾驶清洁船 可自动清理河面杂物并实时传输多种水质指标至综合管理平台 [12] 数字化展示与体验创新 - 西安城墙永宁门每晚举办"大唐迎宾盛礼"沉浸式文化演出 通过行进式入城迎宾礼展示盛唐礼仪文化 [9] -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VR沉浸式体验 游客可近距离观摩4米高窟顶壁画细节并参与交互式雷公鼓敲击体验 [16] - "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技术将洞窟文物转化为数字图像 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远程共享 [16]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作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 于2024年底上线 [18] - 平台汇聚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为全球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提供共享资源 [18] 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数字化技术通过精准记录、虚拟修复和云端共享 为文化遗产提供"数字生命"解决方案 有效应对时间推移、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威胁 [19] - 以巴黎圣母院重建为例 无人机监测、3D激光扫描和数字建模技术使受损文化遗产的修复成为可能 [19] - 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 促进不同文化互赏互鉴与共存共荣 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注入新动力 [3][19]
为文化遗产上“数字保险” 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央视新闻· 2025-08-27 05:56
论坛筹备与主题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2025年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西安举办 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 - 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个议题展开 并配套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展示、工作组专题会议及数字研修院主题研修班等活动 [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汇聚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 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 [5][10] - 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结构变化并自动预警 采用四色评估机制(如沉降达40毫米触发红色预警) [10][12] - 运用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成13.74公里城墙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 精准识别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及836处疏松体 [18]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高精度采集 采集面积达2.81万平方米 并完成200个洞窟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及212个洞窟三维扫描 [25] 数字化提升体验与共享 - 敦煌莫高窟通过VR设备提供沉浸式体验 游客可近距离观摩高达4米的窟顶壁画细节 [21] - 全球首个区块链数字文化遗产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 汇聚21类壁画专题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服务于全球学者及文化爱好者 [27]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大唐迎宾盛礼"沉浸式文化展示 同时利用无人驾驶清洁船实时监测护城河水质并传输数据 [6][8] 数字化技术价值与突破 -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预防 实现全天候监测与损害预测 [14] - 技术手段包括高精度扫描、3D激光建模和虚拟修复 为文物提供永久数字存档(如巴黎圣母院重建和敦煌壁画保存案例) [28][29] - 数字化突破最小干预原则 在无损探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精准定位文物病害前期变化速率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