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赓续历史文脉 绘就时代新篇
四川日报· 2025-10-31 10:49
金秋十月,全国文物工作者的目光再次投向四川。在泸州举行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聚焦文物 保护利用;在广元剑阁举行的蜀道与阿皮亚古道学术交流会,邀请中、意专家共商古道保护。10月30日 至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又将在成都举行,海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将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和活化利用,再次展开智力激荡。 这是四川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传 承保护念兹在兹、亲自擘画。不负嘱托,四川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系统谋划、 整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幅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的壮丽画卷,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 保护优先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近年来,四川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 保护,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价值研究,多层次推动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强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法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保障。伴随《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 例》等的接连出台和修订,四川文化遗产保护构筑起 ...
从龙门到殷墟,“数字”守护汉字
河南日报· 2025-10-28 07:54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龙门石窟研究院将3D打印技术用于碑刻拓印的社教互动体验,例如制作缩小版《魏灵藏造像记(局部)》供儿童反复体验拓印 [2][8] - 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高清线扫描技术制作数字拓片,以宣纸打印复制,效果与传统拓片几无二致,既能保护原拓避免磨损,也为文创开发打下基础 [7] - 龙门石窟代表性洞窟的整体数字化工作近期将启动,未来计划结合人工智能对碑刻题记文字资源进行精准分析管理,以推动科研和展示工作 [10] 文物数字化进程 - 安阳师范学院建设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于2019年开放,标志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可通过手机随时查询学习 [10] - 数字微痕技术能更清晰地展现甲骨文细节,例如“一”字在数字扫描下比传统拓片更长更清晰,“月”字在拓片上几乎看不出的问题得到解决 [10] - 安阳师范学院团队对法国、德国6家博物馆进行甲骨文数据采集,推进“甲骨文全球数字化回归计划”,目前全球现存约16万片甲骨中仅采集了1000多片 [10] 实体文物保护措施 - 洛阳龙门石窟伊阙佛龛之碑的保护历经三次升级:20世纪70年代使用石蜡封护法灌浆加固,90年代初加盖宽约6米的防雨棚,近年加设透明展示牌防止阳光直射风化 [5][6] - 正定隆兴寺对龙藏寺碑采取碑体抬升、修建防风挡雨保护亭等措施,并于2021年进行碑刻本体修复保护,目前碑体状况良好 [4]
古村秀美 “新叶”常新(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8
图①:新叶村南塘畔的古民居。 程 方摄 图②:新叶村的文昌阁。 图③:新叶村的抟云塔。 图②③均为范胜利摄 "为了保护古村、延续文脉,再辛苦都值" "再晚一些,会遗憾一辈子的。"曾在建德市风景旅游相关部门工作的新叶村村民叶同宽,对当年情景仍 有鲜明记忆。 198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带团队来到新叶村调研,发现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历史,还有完整 的村落布局和建筑形态。整整3年时间,团队的调研资料记满12个笔记本,他们写出的田野调查专著 《新叶村》,让这座古村为更多人所知。 新叶村"三月三"民俗活动。 图为范胜利摄 走进浙江杭州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这个被远方青山和大片池塘环绕的传统村落,村色秀美,宁静依 旧。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村里保存了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 2012年,新叶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5年6月,该村入选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典型案 例名单。 ——编 者 一进新叶村村口,便能看到高耸的抟(tuán)云塔、古朴的文昌阁;南塘的池水波澜微起,塘边古民居 的白墙黛瓦倒映水中,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在这里驻足,定格一幅幅古村风情画面,不远处,飘来婉 转 ...
圆明园四十景实现数字“复活”,部分成果已应用于VR文旅项目
新京报· 2025-10-25 21:20
项目核心成果 - 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化复原成果于2025年10月25日首次发布,完整呈现了清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圆明园四十景的整体风貌 [1] - 该项目由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合作完成 [1] - 项目整合多源历史资料,对《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四十幅分景图进行对位、拼接与校准,组成完整的全景图 [1] 技术应用与创新 - 复原团队利用自创的清代官式建筑模型数据库及参数化设计、模块化搭建等领先数字技术,实现了建筑、植被、水系的精准还原 [1] - 项目辅以三维扫描、GIS等技术,并通过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的实时渲染与动态交互,再现了不同时间与气候条件下的圆明园盛景 [1] - 数字化复原清晰地展现出大量古画中未能直观表达的图像信息及不同分景之间的空间关系 [1] 成果应用与未来发展 - 该数字化复原成果已部分应用于圆明园多个VR文旅项目 [1][2] - 成果已成为海淀区“三山五园数字资产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2] - 未来这些数字资产将持续服务于文创开发、艺术展览、教育传播等多个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全球化传播 [2] 遗址保护与研究基础 - 圆明园管理处持续推进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生态治理等多项重要系统性保护工程 [2] - 正觉寺、含经堂、如园等核心遗址的考古勘探与保护性修复取得显著进展,大量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 [2] - 园内水生态治理与山形水系维护工程持续开展,重现历史水系格局,提升了遗址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2]
让传统继续呼吸 从拉美经验看“活态遗产”的全球意义
金融时报· 2025-10-24 10:02
10月17日,副中心的大运河畔响起"北京国际非遗周"的鼓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手艺人、音乐家、表演 者、学者与观众汇聚一堂,试图回答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问题:传统在今天,还能怎样"活下去"? 传统不再是"过去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习惯用"创新"定义未来,却很少意识到,传统其实也是创新的一种。它不是停留在博 物馆里的遗物,而是被反复使用、不断更新的"活的语言"。那些看似古老的仪式、手艺与节庆,并非过 去的残响,而是当代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抵抗遗忘、对抗快节奏焦虑的方式。 在墨西哥、秘鲁、巴西这些拉丁美洲国家的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已被重新定义 为一种社会能量。它不只是怀旧的对象,而是当代社会的动力源泉,是连接身份、记忆与共同体的活力 之脉。 拉美的启示:让遗产回到人间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非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玛雅、印加、阿兹特克等古老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殖 民、被重塑,又被重新发现。正是这种多重叠合的文化记忆,使拉美的"活态遗产"成为全球文化保护理 念的先驱。 当非遗遇见全球化 有人说,全球化是一场"文化的快消革命"。在快节奏的经济逻辑下,传统往往被包装成"旅游符号",成 为被观看的对象 ...
五方协作加强丝绸类非遗保护
苏州日报· 2025-10-23 08:49
苏州丝绸博物馆将在四部门支持下,逐步探索纹样、织造技艺等数据要素的采集、提取与保存,实 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应用;整合宣传资源,通过典型案例、微视频等形式开展公益宣传,提升公众自觉 保护、传承、发展意识。 苏城公证处推广公证机制,为丝绸类非遗的创造设立、运用流转、权利救济、纠纷解决、域外保护 等环节提供服务,并创新推出"苏城在线存证"App,实现掌上保全公证,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事前、事 中、事后全程保护。 根据《意见》,姑苏区检察院依托企检服务中心等平台,对丝绸类非遗保护开展一体化履职;针对 仿冒、造假等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手段,推动整体保 护。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将从传承人才培养、生产性保护开发、发展环境营造等多维度完善举措,适时给 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姑苏区市监局把丝绸类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列为重点,持续加大业务指导和执法力 度。 昨天(10月22日),姑苏区人民检察院联合苏州丝绸博物馆、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 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苏城公证处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的实施 意见》,围绕苏州宋锦、苏州漳缎、吴罗等丝绸类非遗,构建"法治+行政 ...
文化勃兴·文化遗产保护浓墨重彩 文化家底前所未有清晰
央视网· 2025-10-23 06: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说是浓墨重彩,我们的文化 家底前所未有的清晰。在每一件文物中,中华民族不断寻找"何以文明、何以中国"的答案。 考古新发现 良渚人已能造出"防渗墙" 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而最近,考古又有了新发现。 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将联合申遗 这里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在这里发 现了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60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金沙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 如今,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两处古蜀文明将联合申遗。在川渝大地上,太阳神鸟早已飞出博物馆, 融入城市生活。"太阳神鸟"号金沙文化地铁专列、全国首架博物馆主题涂装飞机"金沙号"成为一座 座"穿越三千年"的移动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介绍,近几年,他们在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城市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展览, 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让古蜀文明走向世界。 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 转自:央视网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宁远介绍,良渚人实际 上顺着这个坝的轴 ...
守护古树名木,让文化与生态深度交融
人民网· 2025-10-18 08:34
日前,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 木"协同保护名录,涵盖天坛·九龙柏、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千年古樟等28组文物和古树名木的搭配。文 物与古树名木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历史画卷。 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是文化与生态的深度交融。从北京的天坛、大觉寺到山西的晋祠,从陕西 的仓颉墓到甘肃的伏羲庙,从山东的曲阜孔庙到江西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无论是皇家祭祀场所、 古代学术书院,还是革命历史旧址,都能看到文物和古树名木紧密相连的身影,共同构成了文化景观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们见证了历史的跌宕起伏,见证了人类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与守护,更是民族 精神的象征。 然而,文物和名木古树的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与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文物和名 木古树的科学规划和保护意识;部分游客在古树上刻字留念等不文明行为;病虫害侵袭、自然灾害破坏 等因素,让它们的生存岌岌可危。 面对这些挑战,各方需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破坏行为。科研机构要加强对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举行 在创新中成长 在奋斗中出彩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7
大赛规模与影响力 - 大赛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与河南省政府主办,覆盖来自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参赛人次达2443万[1] - 大赛产业赛道吸引了3104家企业申报6976个命题,参与高校达2355所,项目数量为24.8万个,参赛人次为96.3万[3] - 大赛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举办了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发布相关创新指数报告[4] 创新项目与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团队自主研发参照大脑机制的人工智能架构,在推理深度和数据规律捕捉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并夺冠[1] -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磁合星枢”细胞式组合体卫星项目,旨在破解低轨巨型星座运维成本高的问题,部分技术已在卫星上验证并进入科技园孵化[2] - 福州大学团队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研发超重载可拓展智能轴模块,其6轴试验样车交付后使整车转场效率提升66.7%[2] 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 - 大赛模式为“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在教育端与产业端架起沟通与转化的桥梁[3] - 大赛期间开展17场线上和3场线下资源对接活动,累计达成投资意向约90亿元人民币[3] - 塔吉克斯坦国立商业大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中塔数字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获得区域赛金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粪肥还田机提升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4]
青海藏秀嘉保纸业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16 18:59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青海藏秀嘉保纸业有限公司 [1] - 法定代表人为尕玛江都 [1] - 注册资本为300万元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 - 核心业务包括纸制造、纸制品制造与销售、纸浆制造与销售 [1] - 业务延伸至纸和纸板容器制造、制浆和造纸专用设备制造与销售 [1] - 涵盖包装服务、文具制造、个人卫生用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销售 [1] - 涉及再生资源销售与加工、日用品及母婴用品的批发销售与制造 [1] - 多元化业务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民间工艺及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经营 [1] - 涵盖农林牧副渔业专业机械制造、谷物种植、树木种植经营、香料作物及草种植 [1] - 包括货物进出口、进出口代理、文物文化遗址保护服务 [1] - 包含个人互联网直播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