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丨西安城墙的“数智盾牌”
新华网· 2025-09-16 09:02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古都西安历史变迁的见证,西安城墙经历了沧桑洗礼,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自2023年以来,西安城墙建立了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方舱 综合管理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测绘扫描等先进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数据的融合 共享,为城墙保护竖起了"数智盾牌"。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西安城墙的"数智盾牌" 西安城墙南段东侧景色(9月12日摄)。 【1】 【2】 【3】 【4】 ...
(文化中国行)“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年,再续传奇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17
中新社兰州9月14日电 题:"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年,再续传奇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周末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游人如织,皆为一睹麦积山悬崖峭壁上那跨越千年的"东方微笑"。这抹治 愈人心的笑容,在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精心呵护下,重焕生机,续写千年传奇。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600多年的风雨洗礼,现仍存洞窟221个、造像3938件、壁画 1000余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这里众多灵动温婉的佛像微笑, 构成了其标志性特征,被称作"东方微笑",也成为麦积山石窟独特的文化IP。 14日,"东方微笑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已开展4天。这一常设展览成为游客参观麦积山 石窟的"序厅",也是解锁千年微笑永葆青春的注脚。 9月2日,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牟常有(左)和徒弟李浩亮(右)正在进行修复工作。中新社记者 丁思 摄 拾级而上,在第133窟内,59岁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高级文物修复师牟常有,正和30岁 的徒弟李浩亮蹲坐在塑像旁,低声交流修复细节。今年是牟常有从事修复工作的第40年。 "每尊塑像皆有生命,我们要用耐心和细心,为它们把脉问诊,延续生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陕西日报· 2025-09-14 08:00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遗产密度大、 数量多、等级高,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强化文化遗产系 统性保护,注重内涵式传承,开展活态化利用,主动拥抱新技术、积极应用新手段,大力推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数字化建设、信息化转型。 去年4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西安成功举办了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今年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 举办,是数字丝路建设的深化拓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久久之功,将进一步加深陕西与世界的沟通了 解,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陕西将以举办这次论坛为契机,广泛与各界加强交流对话,更加有 效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更好地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 作,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王帅)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9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由世界互联 网大会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目前,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处的悉心指导和省内各方面的共同努 力下,论坛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本次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 ...
聚焦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组镇江组开展年中专题调研
镇江日报· 2025-09-11 07:47
通过实地察看、现场交流,处处感受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代表们见证了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的蓬 勃发展。代表们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切身感受到镇江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 效,将以此次年中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履职责任感,提升履职作风效能,精准把握履职方向,聚焦 中心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发展攻坚合力,将调研成果转化成履职成效,解决好人民群众和企业所需 所急所盼。 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邢青松、高华瑞、宋燕、张俊杰、林田中、魏巧等参加调研。市人大常委会 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国成参加活动。(记者 吴韵晗 通讯员 侯子坤) 9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组镇江组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主题,在我市开展年中专题调 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健参加调研。 代表们先后参观了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悠果维镇江产业园项目和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走进 田间地头、灌装车间和非遗保护中心,深度考察科技兴农成果与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每到一处,代表们 进车间、听介绍、问发展,深入企业察看运营情况,面对面征询发展诉求,认真倾听发展心声等情况。 ...
云冈石窟45个主要洞窟 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8 10:24
石窟资源概况 - 山西石窟分布广、数量多、形制类型丰富、造像风格多样,年代序列较完整,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在全国石窟寺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文物保护工作 - 云冈石窟第五窟研究员正进行日常保养,开展表面清洁与病害排查,为后续针对性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 云冈研究院同步推进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借助文物保护领域的尖端技术,为文物长期保护与研究搭建数字化平台 [1] - 目前45个主要洞窟及5.9万多尊造像中,已有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推动石窟保护工作不断迈向精细化、科学化 [1] 旅游市场表现 - 暑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客流如织,游客们在洞窟前驻足参观,于造像旁拍照留念 [1]
为文化遗产上“数字保险” 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央视新闻· 2025-08-27 05:56
论坛筹备与主题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2025年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西安举办 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 - 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个议题展开 并配套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展示、工作组专题会议及数字研修院主题研修班等活动 [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汇聚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 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 [5][10] - 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结构变化并自动预警 采用四色评估机制(如沉降达40毫米触发红色预警) [10][12] - 运用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成13.74公里城墙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 精准识别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及836处疏松体 [18]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高精度采集 采集面积达2.81万平方米 并完成200个洞窟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及212个洞窟三维扫描 [25] 数字化提升体验与共享 - 敦煌莫高窟通过VR设备提供沉浸式体验 游客可近距离观摩高达4米的窟顶壁画细节 [21] - 全球首个区块链数字文化遗产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 汇聚21类壁画专题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服务于全球学者及文化爱好者 [27]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大唐迎宾盛礼"沉浸式文化展示 同时利用无人驾驶清洁船实时监测护城河水质并传输数据 [6][8] 数字化技术价值与突破 -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预防 实现全天候监测与损害预测 [14] - 技术手段包括高精度扫描、3D激光建模和虚拟修复 为文物提供永久数字存档(如巴黎圣母院重建和敦煌壁画保存案例) [28][29] - 数字化突破最小干预原则 在无损探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精准定位文物病害前期变化速率 [16][18]
我国已初步建立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数字化技术让千年艺术焕发新生
央视网· 2025-08-20 20:43
石窟寺保护体系进展 - 全国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重大险情基本消除 [1] - 中国拥有石窟寺2155处和摩崖造像3831处 总计5986处文化遗产 [4] - 2021年起实施150多个重点保护项目 包括莫高窟壁画修复和龙门石窟数字复原工程 [4] 数字化保护成果 - 云冈石窟45个主要洞窟中80%完成数字化采集 覆盖59,000余尊造像 [7] - 天龙山数字博物馆完成11座主要洞窟的文物数字复原 运用裸眼3D和虚拟现实技术 [9]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口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采集面积达28,100平方米 [11] 科技创新应用 - 微生物岩土工程将微生物矿化过程应用于石窟保护 效果显著 [4] - 敦煌研究院采用环境监测设备 航拍和三维扫描技术实现预防性保护 [11] - 建成面向全球开放的敦煌数字资源库 提供洞窟高清影像浏览服务 [11] 文化遗产活化 -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辟新思路 [9] - 完成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和212个洞窟结构三维扫描 [11] - 完成45身彩塑三维重建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工作 [11]
数字化保护让千年石窟焕发新活力 科技赋能助力敦煌莫高窟保护更智慧
央视网· 2025-08-20 17:53
石窟寺保护进展 - 全国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并初步建立系统性保护体系 [1] - 山西石窟因分布广数量多形制丰富造像多样占据全国重要地位 [1] 预防性保护措施 - 云冈石窟自2015年起对29个洞窟实施预防性保养 解决1万多平方米病害问题 [9] - 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历史风貌 完成45个主要洞窟中80%数字化采集(覆盖5.9万尊造像) [11] - 引入高光谱数字采集技术记录洞窟色彩光谱数据 用于原始色彩保护研究 [13]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天龙山石窟运用裸眼3D和虚拟现实技术 完成11座主要洞窟文物数字复原 [15]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口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 212个洞窟三维扫描 [24] - 同步完成4万多张底片扫描 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 45身彩塑三维重建 [24] 监测预警体系 - 敦煌研究院对6处石窟寺开展气候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载体日常监测 [19] - 设置相对湿度阈值62%预警 67%报警并关闭洞窟 维持稳定保存环境 [21] - 通过环境监测设备/航拍/卫星影像/三维扫描技术实现预防性保护 [19]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云冈石窟暑期客流如织 游客通过观赏拍照感受历史震撼 [4] - 全球开放敦煌数字资源库 提供洞窟高清影像浏览及VR沉浸式体验 [23] - 数字化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数据基础并开辟活化新思路 [15][23]
上海藏着六座经典古代园林,欣赏园林和逛公园有何不同?
第一财经· 2025-08-19 16:38
体验园林的核心在于延长游览时间,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精妙的局部当中。 上海藏着哪些堪称宝藏的古代园林?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园林的偏爱?如何欣赏它们的独特与美妙?新书 《上海古园林》近日在2025上海书展上市。这本书由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编著,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图文 并茂地展现上海六处江南古园林,包括秋霞圃外、豫园、古漪园、醉白池、曲水园和课植园。口袋本的形式,方 便随身携带。 这是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继《上海古镇》之后,"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丛书推出的第二册。 上海古园林萌芽于唐代之前,宋元时期蔚起,在明代中晚期的营造浪潮中逐渐兴盛,清初持续发展,清代中晚期 渐趋衰落,至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近代公共花园的兴起,海派园林潮涌。上海古园林的兴衰历程与江南园林的发 展演变相互呼应,也与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紧密相关。 例如,秋霞圃始建于明代。明代进士龚弘(1451~1526)在1501年之后丁忧居家,完成了嘉定龚氏园主体部分的 草创。1521年他任工部尚书,至1526年去世前,续造园林,使龚氏园成形。明清更迭之际,龚氏男丁在抗清战争 中阵亡,家毁人亡。徽商汪氏家族接手龚园,当时主人汪于梧将其 ...
建为历保拟上市:董事长郭伟民曾是工程局施工员、读过两个EMBA
搜狐财经· 2025-08-18 18:24
公司基本情况 [2] -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IPO辅导进展报告第十一期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2] - 公司成立于2009年 注册资本8626.8万元 2015年挂牌新三板并于2019年摘牌[2] - 公司旗下拥有5家全资子公司 涵盖古建筑工程 信息科技 文旅发展 环保科技及文化传播领域[2] 业务与行业定位 [2] - 公司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与利用 提供文物影响力评估 修缮 预防性保护 数字化及展览展陈服务[2] - 业务为文旅融合 城市更新 乡村振兴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2] 核心管理层 [3][5] - 董事长兼总经理郭伟民持股51% 1975年出生 拥有硕士学位及高级工程师职称[3] - 郭伟民曾就读同济大学经管学院EMBA及国家会计学院EMBA[3] - 职业经历包括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施工员 金桥瑞和装饰工程市场部经理 安济建筑工程总经理及东江建筑装饰副总经理[5] - 现任建为建筑工程执行董事 建为环保科技董事长 上建物业管理董事长及建为历保董事长兼总经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