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经洞

搜索文档
数智技术如何赋能文明新风培育?听听大咖怎么说
人民网· 2025-06-12 11:31
网络文明培育分论坛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成为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大剧院以"智慧剧院"建设引领"艺术+科技"融合,打造全球数字文化传播平台[3] - 共青团中央运用数智技术强化青年网络思想政治引领,推动数字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和网络文明建设[5] - 清华大学开发AI思政助手"清小搭"和"清小导",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覆盖支持和辅导员队伍的智能赋能[8] 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 文化领域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推出"数字藏经洞"和1:1高精度还原的莫高窟285窟虚拟体验[12] - 国家表演艺术机构通过智慧化改造构建数字化内容生产体系,形成新型文化传播生态[3] 教育领域 - 高校运用AI技术重构思政教育体系,开发智能问答、信息共享等模块实现24小时学生服务[8] - 人工智能专家提出技术需与人文价值结合,通过算法优化促进优良文化传播[14] 交通领域 - 铁路系统开展"坐着高铁看中国"等主题活动,构建"铁路网+互联网"双网融合的文明传播矩阵[9] - 企业通过正能量作品征集和主题宣传强化行业文化影响力[9] 技术应用创新方向 - 科大讯飞强调人本主义技术观,主张以人文价值引导AI发展路径[16] - 科研机构探索AI在情感计算领域的突破,推动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创新[14] - 机器人企业展示人机交互新场景,拓展智能设备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形式[18]
综述:宜业宜居 协同创新——外国在港领团商界看好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
新华社· 2025-06-07 21:27
科技产业升级 - 腾讯展厅展示全球首个新一代"数字藏经洞",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物理渲染等技术实现敦煌艺术沉浸式体验[2] - 极飞科技智慧农业装备亮相巴西农业科技展,其载重强、速度快的农业无人机成为科技惠农标杆[2]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第二,大湾区"半小时科研圈"持续吸引全球人才[2] - 法国再保险(亚洲)计划布局生物医疗、低空经济等科创前沿领域,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机遇[3] 区域协同与双向赋能 - 参访团考察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在智能驾驶、机器人技术、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实效[4] - 菲律宾驻港总领事关注大湾区内地企业"出海"诉求与外资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需求,计划搭建与东盟的双向投资桥梁[4] - 印尼国家银行香港分行高管强调"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协同效应将辐射国际市场[4] -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展现大湾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模式,被评价为"技术试验场"和"企业家精神孵化器"[5] 产城融合与创新生态 - 珠海金山软件园游戏产品获荷兰驻港总领事盛赞,体现大湾区多元产业在政策支持下的蓬勃发展[7] -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和"优质生活圈",覆盖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加速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建设[7] - 香港欧洲商务协会主席认为大湾区宜业宜居环境是吸引人才与资金的关键因素,堪比越南岘港、西班牙马拉加等优质旅游目的地[6][7]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金融时报· 2025-05-30 11:1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 论坛于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 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活力激发 设置10个分论坛探讨文化领域时代命题 [1] - 政府部门代表 专家学者 行业人士共同参与 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1] 老城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 阆中古城 扬州古城 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展示保护成果 文创产品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 文化遗产保护需"大文化观"指引 避免文化旅游开发碎片化 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 [3] - 老城保护要点包括城垣标志 街道骨架 河道血脉 民居细胞 需系统性保护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城的城镇 [4] - 阆中古城保护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生活延续性 保留建筑形态与人文烟火气 [5] 新大众文艺发展 - 新大众文艺是跨媒介写作 融合文字 图片 声音 影像 形成多模态叙事范式 [7] - 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共写新样式 数千万作者创作 数亿读者即时互动 [8] - 面临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博流量等挑战 需构建价值坐标体系 [8]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9] - 敦煌研究院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形成400TB数字资源 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10] - 大模型技术带来创作大众化 生产智能化 生态普惠化三重变革 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11]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 [9]
87条文化政策+AI黑科技=?文博会为中华文化森林播种
搜狐财经· 2025-05-28 17:47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 - 深圳众擎机器人与英雄体育联合宣布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将于2025年12月在深圳举办 [1] - 赛事将成为机器人技术验证与人才储备的重要平台 [3] -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24万台占全国40%以上深圳计划到2027年培育10家估值超100亿元的机器人企业 [3] 文博会人工智能与文化融合 - 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吸引11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5千多名观众参会现场签约项目41个 [3] - 广汽人形机器人展示钢琴演奏能力现场演奏《青花瓷》 [3] - 文化与科技发展分论坛聚焦"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学界和产业界领军人物出席 [5] AI技术应用案例 - 小红书利用多模态AI模型推出翻译功能精准翻译中式英文如"YYDS" [5] - 敦煌莫高窟采用数字化保护技术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 [5] - 腾讯研究院表示单个创作者借助Agent系统可完成剧本构思分镜设计后期制作等全流程工作 [7] 科技与文化结合政策 - 广东发布87条政策举措推动影视演艺动漫等6个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 [8] - 多语言智能系统将中华文化传播从"翻译准确"升级为"触达文化意蕴"需具备情感识别语义推理文化迁移能力 [8] - 哈工大专家强调技术体系需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从翻译工具转变为文化桥梁 [8]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文化科技齐飞 创作传播共赢
科技日报· 2025-05-28 09:49
"目前,我们推出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 术,1∶1复原了藏经洞,支持多语言,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 话。"5月27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平行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 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透露。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灿若星辰。 这些新技术为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拓展了广阔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 创作变得更"聪明"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进而实现提 质、生成、增效、降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认为,尽管在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多方面,AIGC发展 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AIGC技术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各界需要密切关注,牢牢把握这 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张民说,期待在技术持续 演进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中国声音,以更自然、更准确、更有情感的方式带到世界每个角落。 小红书App也正在 ...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深圳商报· 2025-05-28 04:00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 材库",将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满足 大众及科研人员考古、出版、线上展示、线下展览、文创开发等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据苏伯民介绍, 截至目前,该平台的访问量已达543万人次,实现了数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与传播。 苏伯民现场展示了敦煌研究院推出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数字藏经洞"利用游 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支持多语言,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 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讯】(记者刘欣怡王海荣)5月27日上午,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上,敦煌研究院院长 苏伯民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主题进行发言,分享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探讨了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 苏伯民在发言中回顾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历程。他表示,早在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便提出 了"数字敦煌"的概念,经过多年实践,研究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流程。截至2024年底,敦煌研究 ...
业界热议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新华社· 2025-05-28 00:42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文化创作带来新机遇,应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在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可有效赋能各环节,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 [1] - AIGC技术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要牢牢把握这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新机遇 [1] 多语言技术与文化传播 - 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中华文化传播在多语言智能系统的加持下,将聚焦"能否触达文化意蕴" [1] - 技术体系需具备情感识别能力、语义推理能力和文化迁移能力以实现文化意蕴触达 [1] - 小红书依托多模态AI模型和动态学习机制,融合自然语言处理(NLP)、光学字符识别(OCR)与计算机视觉(CV),实现从"直接翻译"到"文化适配" [2] 数字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 敦煌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藏经洞,支持多语言 [2] - "数字藏经洞"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 - 灵伴科技集团研发的AI眼镜借助大模型让眼镜能"看懂"世界 [2] - 腾讯研究院指出大模型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诞生 [2]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探讨AI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
环球网资讯· 2025-05-27 22:45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集成 文明的跨越依赖于文化和科技的双向奔赴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走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3] - 深圳市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3754家 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 占全省51.5%和全国9.1% 同比增长12.1% [3] 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 - AIGC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各环节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尽管面临价值观、伦理、算力等挑战 但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3] - 大模型技术带来文化内容产业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生产智能化、生态普惠化 未来将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催生更多小微创意公司 [5] 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 敦煌研究院已形成超400TB数字资源 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推出的"数字藏经洞"是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促进敦煌文化全球传播 [5]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不仅是理解中国的钥匙 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的基石 [5] 科技文化融合实践 - 深圳正探索具有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之路 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规模显著 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3] - 圆桌对话聚焦"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涉及多智能体、具身智能等领域 产学研多方参与交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