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水印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三个视角厘清“人机共创”(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9-29 06:28
法律框架与责任归属 - 在中国现行法律下,AI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被视为人类的工具延伸,所有AI创作的后果最终由人类承担 [1] - 法院判决明确边界:利用AI进行造假或创新,其法律责任均按“人类造假”或“人类创新”来追究,核心标准在于人是否具有“独创性表达” [1] AI创作的局限性 - AI能够搭建创意框架,但缺乏思想灵魂,例如在设计领域,AI难以理解文化内涵如中式家具“柔中带刚”的气韵 [2] - AI生成内容的“食材”源于人类原创的文字、图片、音频等数据,其根基是“人类原创权” [2] 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趋势 - 行业正采用数字水印技术为原创作品嵌入隐形水印,以明确所有权 [2] - 区块链存证技术被用于固定原创内容的创作时间、作者信息和内容细节,降低原创者在AI训练数据使用中的举证难度 [2] 行业发展方向 - “人机共创”的本质是人利用AI拓展创作边界,而非争夺主导权 [2] - 创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AI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法律完善、制度创新、技术保护和行业自律等方式守护原创土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