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融合生殖水稻
搜索文档
从“年年买种”到“多赢未来”!中国“自留种”推动南南合作,孕育稻米新未来
第一财经· 2025-10-29 18:44
2025.10. 29 本文字数:1999,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钱小岩 封图 | 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农民正在查看稻米长势 (第一财经记者钱小岩摄)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北京平谷召开,全球粮食安全在大会上成为热议话题,而破解当前危机的方 法,其实就藏在大会的名称之中——"创新"。 中国农业创新 除了在具体技术领域引领创新,中国也在更广阔的全球合作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樊胜根向第一财经记 者表示,"所谓创新,简而言之就是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东西",与通常相对狭隘的理解不同,创新并不局限 于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创新,乃至于像"南南合作"这样的制度创新。 在水稻领域,中国的创新源源不断,促进着"南南合作"的加深。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 国家。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 其创新优势不言而喻。 但杂交水稻依然有不少继续创新的空间。杂交水稻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优势无法遗传,种植后无法将其后代 留种用作下一年使用。若想种植高产量的杂交稻,每年都得花上一笔不菲的成本购买新种子。在中国, ...
从“年年买种”到“多赢未来”!中国“自留种”推动南南合作,孕育稻米新未来
第一财经· 2025-10-29 17:37
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 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成为影响全球粮食供应的新变量,可能导致粮价被推高且波动性增强[1] - 粮价高波动性将导致全球很多低收入人群无法获得营养健康的餐食[1] - 创新被视为破解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危机的主要方法[1] 农业创新内涵与模式 - 创新被定义为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东西,其范畴不局限于技术,还包括商业模式、政策及制度创新[3] - 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引领创新,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3] - 中非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共同创造,需将中国的知识与资源结合非洲本地情况进行改造[5] 杂交水稻技术发展与挑战 -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3] - 杂交水稻存在后代性状分离问题,优势无法遗传,农民每年需重新购买种子,种植成本较高[3] - 在中国,常规稻种价格为每斤3至4元人民币,而杂交稻种单价通常为30至40元人民币,优质品种甚至超过100元人民币,对非洲稻农而言成本难以承受[3] 无融合生殖技术突破 - 2019年,美国科学家和中国农科院团队分别在常规稻和杂交稻中建立人工无融合生殖体系,首次获得水稻克隆种子[4] - 该技术有望实现杂交作物自留种,解决每年购买新种子的成本问题[3][4] - 无融合生殖水稻技术被国际机构评价为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突破,预计未来几年将验证其田间表现[5] 中国在全球农业科研的角色 -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业科研最大的投入者[1][6] -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加强合作,该组织由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得到69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支持[6] -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拥有约1万名科学家,实验室遍布100多个国家,掌握11座基因库,无偿保存约77万份作物种质资源[6] 中非农业合作机遇 - 非洲大陆拥有全球最多的可耕土地,但单产最低,每年需从外部进口价值60亿美元的大米[7] - 中国针对小农户的机械设备创新对非洲具有高借鉴价值,因两国农业生产均以小农户为主[7] - 非洲农业蓬勃发展将减少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甚至形成粮食出口能力,为全球提供更稳定多元的粮食进口来源,所有国家将受益于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系统[7] 国际组织合作展望 -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认为其与许多中国机构的议程高度一致,能很好地互补[6] - 中国与国际组织正携手培训非洲科学家,以增强非洲自身参与共同创造的能力[5] -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管理的基因库被视为人类的无价之宝,是未来农业创新的基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