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图仿人形机器人R1

搜索文档
对话星海图赵行、许华哲:机器人的寒武纪大爆发,卡点在大脑
晚点LatePost· 2024-11-20 19:23
具身智能行业现状 - 通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处于"八仙过海"的探索阶段,技术路线尚未统一[7] - 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径分歧:全人形vs仿人形、操作价值vs运动能力、端到端模型vs分层模型[7] - 前沿科技投资面临选择困难,部分投资人转向机器人零部件领域[5] - 具身智能领域缺乏明确的技术与商业路线,创新呈现多元化特征[6] 星海图公司概况 - 公司近期获得高瓴创投、蚂蚁集团、米哈游超2亿元Pre-A轮融资[7] - 四位联创包括两位清华青年学者和两位产业界人士,形成能力互补团队[8][10] - 团队技术能力覆盖具身智能两大核心模块:智能操作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9] - 公司成立后快速推进产品开发:2个月做出机械臂,半年完成机器人本体[11] 核心技术路线 - 坚持"一脑多形"理念,认为通用智能比物理形态更重要[13] - 开发仿人形机器人R1,采用无腿设计和夹爪而非灵巧手,基于当前AI能力边界[14][24] - 同时研发具身基础模型EFM和空间智能引擎RSR,形成技术组合[25] - 空间智能引擎已达到亚厘米级重建精度,使用消费级设备采集数据[35]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同构遥操硬件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与商业价值双赢[32] - 通过"遥操拉动业务,业务拉动数据"形成商业闭环[36] - 已获得商业化客户,本体产品从立项到量产仅用半年[38] - 探索劳动力转移价值,降低数据采集成本[32] 技术发展展望 - 认为具身智能终局是"寒武纪式物种大爆发",由通用大脑控制多种形态机器人[13] - 下一代空间智能模型将具备三维推理和生成能力[25] - 长期目标是实现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当前采用分阶段整合策略[29][30] - 视觉对智能至关重要,是连接语言、知识和执行的关键桥梁[27][28] 团队管理理念 - 强调互补协作,CEO负责全盘决策,避免平均主义[16][19] - 学者与产业人才结合,保持技术前沿敏感度[19] - 创业窗口期判断基于大模型热潮带来的资源聚集效应[19] - 认知领先半个身位,通过数据壁垒和商业闭环保持优势[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