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西梅干

搜索文档
山姆“换供”疑云:早在溜溜梅之前,供应链已“悄悄”国产化
36氪· 2025-07-31 10:25
核心观点 - 山姆近期因频繁更换供应商引发消费者对商品品质降级的质疑,涉及多个品类如椰子水、西梅干、有机大豆等 [1][3][5] - 公司供应链策略呈现国产化趋势,从进口转向国内代工再与本土品牌合作,但信息不透明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 [23][24][32] - 会员制零售面临成本、品质与规模的三重平衡难题,供应商更替被消费者直接等同于价值缩水 [27][33] 供应链调整 - **供应商更替集中爆发**:涉及Member's Mark椰子水生产商从Thai cocconut变更为Asiatic Agro,垃圾袋供应商从上海康霆更换为声科家具 [3] - **品类迭代特征**:西梅干两年上线4款不同品牌产品,规格从1.13kg降至800g,单价从69.8元降至56.9元但每百克价格从5.29元涨至7.11元 [10][15] - **国产化路径清晰**:西梅干从境外企业生产(PROCESADORA BAIKA)逐步转为青岛赢丰诚代工(MRDONNY),最终由溜溜梅承接 [17][19] 消费者反应 - **品质质疑焦点**:有机大豆原料产地从单一变多地区,蛋白质测算标准变更引发争议;椰子水被指口感差异明显 [5][29] - **价值感知落差**:大众品牌如好丽友、溜溜梅上架削弱会员专属感,尽管有减糖80%等改良仍难满足预期 [28][32] - **信息透明度不足**:供应商变更未充分说明,高蛋白三级大豆被误读为品质降级,官方解释反加剧疑虑 [31][33] 行业策略分析 - **成本驱动明显**:内部要求选品利润率提升,通过引入本土供应商压缩采购成本,如橙汁代工厂从Natural One切换至橙宝食品 [21][27] - **供应链优化逻辑**:国产化可缩短交货周期,溜溜梅替换MRDONNY因后者产能不足无法满足周补货量翻倍需求 [26][27] - **会员制信任机制**:零售商需平衡参数调整与消费者沟通,试吃、双版本并行等做法可缓解信任危机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