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国产化

搜索文档
至纯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25% 电子材料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6%
中证网· 2025-09-01 20:5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08亿元 同比增长5.25% [1] - 归母净利润3931.87万元 [1] - 电子材料业务收入1.33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46% [1] - 现金收入比维持在0.95的健康水平 [3] 业务板块进展 - 国内首座完全国产化12英寸晶圆大宗气体工厂稳定运行 支持28纳米制程 [1] - 第二座同类气站2024年投入运营 预计随客户产能释放贡献收入 [1] - TGM和TCM驻厂服务有序推进 部分业务进入批量供应阶段 [1] - 正积极推进对威顿晶磷的并购 旨在强化电子材料领域布局 [1] 技术研发实力 - 上市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超18亿元 [2] - 国内能提供28纳米制程节点全部湿法工艺的本土供应商 [2] - 累计申请专利865件 含356件发明专利和23件PCT国际申请 [2] - 已获授权专利615件 含发明专利194件 [2] - 拥有软件著作权185件 注册商标163件 [2] - 上半年取得槽式清洗设备SPM酸洗工艺的美国专利授权 [2] 市场地位与订单 - 高纯工艺系统市场占有率48.8%(基于2016-2024年中国大陆主流12寸晶圆厂41次特气中标结果) [2] - 化学品设备及系统市占率超过30% [2] - 在手订单总额134.14亿元(含长期订单) [2] - 94.72%订单来自泛半导体行业 [2] - 89.10%订单服务于12英寸集成电路客户 [2] 运营管理成效 - 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余额前十大客户期后回款比例达38.38%(截至2024年12月31日) [3] - 构建"工艺—设备—材料"三位一体布局 [2] - 推进供应链国产化 建立完备备货体系和技术储备 [2]
至纯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16.08亿元 电子材料业务同比大幅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1:0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08亿元 同比增长5.25% [1] - 归母净利润3931.87万元 [1] - 电子材料业务收入1.33亿元 同比增长约146% [1] 业务进展 - 电子材料业务大幅增长146% 主要受益于国产化气体工厂运营 [1] - 国内首座完全国产化12英寸晶圆大宗气体工厂支持28纳米制程并稳定运行 [1] - 第二座同类气站2024年投入运营 预计随客户产能释放贡献收入 [1] - TGM和TCM驻厂服务有序推进 部分业务进入批量供应阶段 [1] - 积极推进并购威顿晶磷以强化电子材料战略布局 [1] 研发与技术实力 - 上市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超18亿元 [2] - 国内能提供28纳米制程节点全部湿法工艺的本土供应商 [2] - 高纯工艺系统市场占有率48.8%(基于2016-2024年中国大陆主流12寸晶圆厂41次特气中标结果) [2] - 化学品设备及系统市占率超过30% [2] - 累计申请专利865件(含发明专利356件 PCT国际申请23件) [2] - 已获授权专利615件(含发明专利194件) [2] - 拥有软件著作权185件 注册商标163件 [2] - 取得槽式清洗设备SPM酸洗工艺美国专利授权 [2] 战略布局与订单情况 - 构建"工艺—设备—材料"三位一体布局 [3] - 推进供应链国产化 具备完备备货体系和技术储备 [3] - 在手订单总额134.14亿元(含长期订单) [3] - 94.72%订单来自泛半导体行业 [3] - 89.10%订单服务于12英寸集成电路客户 [3]
特朗普罕见点名中国:美国筹码比北京厉害!威胁的话刚说出口,中方专机即将抵达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8-30 16:25
中美贸易谈判态势 -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或赴美会晤 美方提出若中国不保证稀土磁铁供应将加征200%关税 中方重申处理中美关系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同时坚定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 - 5月以来中美已进行三轮会谈 双方互降24%对等关税 并设定90天休战窗口 谈判按缓和评估再谈的流程推进 并非因威慑而谈判 [3] - 关税措施难以摧毁产业链完整且内需市场巨大的经济体 反而可能导致美国通胀就业与资本开支受到反噬 稀土关税更似谈判破裂预警的口头威慑而非实际胜负宣告 [6][8] 稀土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掌握全球稀土供应链核心环节 约占60%开采量 近90%精炼产能 重稀土加工领域接近垄断地位 [3] - 美国积极建设本土稀土产业链 但面临规模良率成本与重稀土比例等门槛 MP Materials磁体年产量仅千吨级 远低于中国数十万吨级的钕铁硼磁体产量 [3] - 中国实施稀土总量调控和流向记录制度 将许可审批转为合规管理 为产业节拍管理留出空间 [5] 航空制造业供需关系 - 波音公司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 中国占其全球交付份额曾达两位数 过去两年中国已暂停或推迟部分波音订单 并增加空客采购 [5] - C919供应链国产化率超70%且持续提升 若实施零件断供和关税极端措施 将对中美航空制造业造成双向冲击 [5] 产业技术发展路径 - 美国企业通过承购协议与融资推动本土稀土发展 如火神元素与新元素技术采用色谱分离新路线 但整体仍处于追赶阶段 [3][5] - 中国需将稀土产能优势转化为技术标准和生态优势 加快材料装备高端化 完善回收体系 拓展多元原料来源 以维持长期卡位优势 [8]
山姆“换供”疑云:早在溜溜梅之前,供应链已“悄悄”国产化
36氪· 2025-07-31 10:25
核心观点 - 山姆近期因频繁更换供应商引发消费者对商品品质降级的质疑,涉及多个品类如椰子水、西梅干、有机大豆等 [1][3][5] - 公司供应链策略呈现国产化趋势,从进口转向国内代工再与本土品牌合作,但信息不透明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 [23][24][32] - 会员制零售面临成本、品质与规模的三重平衡难题,供应商更替被消费者直接等同于价值缩水 [27][33] 供应链调整 - **供应商更替集中爆发**:涉及Member's Mark椰子水生产商从Thai cocconut变更为Asiatic Agro,垃圾袋供应商从上海康霆更换为声科家具 [3] - **品类迭代特征**:西梅干两年上线4款不同品牌产品,规格从1.13kg降至800g,单价从69.8元降至56.9元但每百克价格从5.29元涨至7.11元 [10][15] - **国产化路径清晰**:西梅干从境外企业生产(PROCESADORA BAIKA)逐步转为青岛赢丰诚代工(MRDONNY),最终由溜溜梅承接 [17][19] 消费者反应 - **品质质疑焦点**:有机大豆原料产地从单一变多地区,蛋白质测算标准变更引发争议;椰子水被指口感差异明显 [5][29] - **价值感知落差**:大众品牌如好丽友、溜溜梅上架削弱会员专属感,尽管有减糖80%等改良仍难满足预期 [28][32] - **信息透明度不足**:供应商变更未充分说明,高蛋白三级大豆被误读为品质降级,官方解释反加剧疑虑 [31][33] 行业策略分析 - **成本驱动明显**:内部要求选品利润率提升,通过引入本土供应商压缩采购成本,如橙汁代工厂从Natural One切换至橙宝食品 [21][27] - **供应链优化逻辑**:国产化可缩短交货周期,溜溜梅替换MRDONNY因后者产能不足无法满足周补货量翻倍需求 [26][27] - **会员制信任机制**:零售商需平衡参数调整与消费者沟通,试吃、双版本并行等做法可缓解信任危机 [34][36]
初源新材创业板IPO“已问询” 公司感光干膜市场占有率居内资企业第一、全球第三
智通财经网· 2025-07-14 21:33
上市进展 - 公司申请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华泰联合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12.1955亿元 [1] 公司业务 - 公司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主营业务为感光干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感光干膜是通过紫外光的照射或辐射,其交联度发生变化的耐蚀刻或耐电镀材料,属于电子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类电子信息产品 [1] - 产品主要应用于PCB线路制造等生产环节,是PCB产业实现精细制造的关键工艺材料之一,并积极拓展在集成电路封装领域的应用 [2] 市场地位 - 公司核心团队率先攻克感光干膜的国产化技术瓶颈,并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 [1] - 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3.2%,全球排名第三,在内资企业中排名第一 [1] - 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位列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其他专用材料"板块的榜单之首 [1]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1亿元、8.9亿元、10.57亿元人民币 [5]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1.55亿元、1.69亿元人民币 [5] - 2022-2024年资产总额分别为128,304.32万元、160,564.13万元、199,458.85万元 [4] - 2022-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为55,095.35万元、103,040.38万元、152,878.62万元 [4] - 2022-2024年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为58.46%、30.31%、20.03% [6]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9%、4.26%、3.75% [6]
妙可蓝多营收企稳背后:转型阵痛与战略突围的博弈
新浪证券· 2025-06-27 21:06
市场份额与财务表现 - 公司奶酪整体市占率提升至39%以上,延续行业龙头地位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2.33亿元同比增长6.26%,归母净利润8239.67万元同比激增114.88% [1] - 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8.99%,主因是主动收缩低毛利贸易业务和奶酪棒价格战冲击 [2] 收入结构与营销策略 - 餐饮工业系列收入同比增长14%,为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 - 家庭餐桌系列推出马斯卡彭奶酪等高端产品,切入烘焙市场 [2] - 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25.3%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6.3%,广告促销费同比减少2000万元,线上渠道收入逆势增长28% [2] - 2025年“618”期间全平台奶酪类目霸榜第一,新品奶酪杯、奶酪小三角热卖,品牌人群资产同比增超80% [2] 供应链与国产替代 - 70%原料依赖进口,公司启动“黄金奶源带计划”,在内蒙古、黑龙江建立专属奶源基地,实现30%原制奶酪原料国产替代 [3] - 长春原制奶酪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建成后将与伊利等企业形成本土供应链竞争 [3] - 2025年5月主产省份生鲜乳均价趋稳在3.07元/公斤,未来反弹压力可能压缩毛利率提升空间 [3] 研发投入与市场竞争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0.25%,占营收比例仅1%,远低于国际乳企3%-5%的水平 [4] - 面对奶酪博士“高钙低盐”差异化竞争和Kiri“甜心小酪”等进口品牌冲击,公司在中高端市场话语权亟待提升 [4] - 2024年外资品牌Kiri销售额突破5亿元,蒙牛、伊利加速布局,行业CR5持续向头部集中 [4] 财务压力与战略调整 - 2025年一季度短期借款同比激增30.91%,财务费用1798万元同比增长141.59% [5] - 计划申请50亿元授信额度,但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可能加剧财务杠杆风险 [5] - 2025年销售费用将保持整体规模稳定,重点投向IP合作与精准营销,提升费用使用效率 [5] 行业趋势与公司前景 - 中国奶酪行业从“量增”到“质升”转折,市场增速从20%回落至10% [5] - 公司核心竞争力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供应链控制与产品创新的深度较量 [5] - 未来能否在守护奶酪棒基本盘的同时培育出下一个现象级大单品,将决定公司在千亿级固态乳制品市场中的先机 [6]
中芯国际(纪要):手机等预期下修,价格将继续下行
海豚投研· 2025-05-10 15:22
核心观点 - 中芯国际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2.47亿美元,环比增长1.8%,但低于市场预期4.67%,主要因晶圆厂生产波动导致综合平均售价下降[1][2][3] - 毛利率22.5%,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1.8个百分点[1][2] - 第二季度营收预计环比下降4%-6%,毛利率指引18%-20%,低于第一季度原定指引1个百分点,因设备折旧增加[2][3] - 工业和汽车领域营收环比增长超20%,贡献从8%升至10%[5][7] - 产能利用率89.6%,环比提升4.1个百分点,8英寸利用率向12英寸平均水平靠拢[11] 财务表现 营收与利润 - 第一季度营收22.47亿美元,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28.4%,但低于市场预期2357.2亿美元[1][2] - 毛利率22.5%,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11%[1][2] - 净利润3.23亿美元,净利率14.4%[1]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12.92亿美元,利润率57.5%[2] 现金流与资本支出 - 经营活动现金净额-1.6亿美元,投资活动现金变动13.28亿美元,融资活动现金净额-3.54亿美元[2] - 资本支出14.16亿美元,2025年资本支出预计持平[2][11] 业务细分 营收结构 - 晶圆收入占比95.2%,环比增长近5%,其中8英寸和12英寸晶圆收入环比分别增长18%和2%[4] - 中国地区营收占比84%,美国13%,欧亚3%[5] - 消费电子营收占比41%,智能手机24%,工业和汽车10%[5][7] 增长驱动 - 地缘政治变化促使客户订单提前[6] - 国内政策推动大宗商品需求上升,工业和汽车领域补库存[7] - 汽车电子领域布局成果显著,汽车级产品出货量稳步增长[7] 产品与产能 产品平台 - BCD、MCU和特种存储器需求强劲,相关平台营收环比增长约20%[9] - 小尺寸面板AMOLED显示驱动平台供不应求,40纳米显示驱动芯片产品量产[10] - CIS和ISP领域拓展技术平台与产能,争取更多订单[11] 产能利用 - 产能利用率89.6%,环比提升4.1个百分点[11] - 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78%,8英寸22%[1] 未来策略 - 聚焦核心业务,提升适应与抗风险能力[11] - 下半年形势不明朗,尤其第三季度后半段至年底[11] - 供应链国产化加强,客户反应平稳[11]
关税战20日,医疗器械遭遇生死变局
36氪· 2025-04-28 10:14
核心观点 - 美国关税政策为中国创新医疗器械创造破局空间,推动供应链变革和本土化生态形成 [1] - 行业分化明显:"完全进口"领域受冲击,"完全自研"领域获机遇,"部分自研"面临复杂挑战 [2][3] - 供应链全面国产化并非最优解,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 [6][7][8] - 医疗行业合规限制导致市场机遇承接周期较长(6-12个月) [9][10] - 跨国公司通过多国建厂和本土化策略应对风险,但"身份认可"问题短期难解 [11][12][13] - 长期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逆,需保持开放创新生态 [13][14] 行业影响分析 细分领域分化 - **完全进口领域**:腔镜手术机器人、心脏高值耗材、高端诊断试剂等受关税直接冲击,国内短期无替代方案 [3] - **完全自研领域**:射频美容设备(如热玛吉)国产替代加速,宇石科技、威脉医疗已获三类注册证,索塔医疗30%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3] - **部分自研领域**:CT设备球管依赖进口靶盘(焊接工艺)、轴承(陶瓷/铍材料),探测器需进口高精度ADC/PDA芯片 [4][5] 供应链动态 - 关键材料瓶颈:铍矿全球60%产量在美国,国内新发现矿藏但供应稳定性存疑 [4] - 替代路径:部分企业转向日欧供应链,过渡期约1年 [5] - 出口影响:一次性耗材、家用设备等对美出口企业可能短期退出市场 [5] 企业策略 本土企业行动 - 益腾科技、智束科技等OEM厂商加速与整机厂洽谈国产球管替换,但注册变更需6-12个月 [9] - 产能挑战:CT球管年需求超3万只,但单企产能仅100-200个,扩产需3个月工人培训周期 [10] 跨国公司应对 - GE医疗北京基地贡献全球2/3的CT产量,通过多国工厂布局规避部分关税风险 [11] - 核心部件(如液态金属轴承)仍依赖美国工厂,通过补贴维持价格稳定 [12] 技术发展 - 国内突破:陶瓷轴承、液态金属轴承技术已攻克,但制造工艺仍落后 [4] - 创新方向:智束科技、芯晟捷创通过自研/合作解决部分"卡脖子"问题,需产业链协同突破高端试剂和影像设备 [8] 长期趋势 - 生态重构:本土化与多元化供应链并行,但需避免过度保护主义 [13] - 历史案例:GE医疗扶持卡斯特金属实现90倍业务增长,带动超声产业升级 [14] - 创新驱动:全球化要素流动仍是技术突破核心动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