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国产化

搜索文档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早盘跌0.42% 稳定币概念持续强势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2:05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跌0.42%至24182点,恒生科技指数涨0.12%,早盘成交1181亿港元 [1] - 渣打集团涨超3%,因欧盟或发布稳定币新规且渣打香港计划发行港元稳定币 [1] - 华兴资本控股涨超10%,拟斥资1亿美元进军Web3.0和加密货币资产领域 [1] - 国泰君安国际涨超11%,机构看好稀缺牌照叠加较小市值的弹性空间 [1] - OSL集团涨超6%,拟收购加密货币基础设施提供商Banxa全部股份 [1] - 宜搜科技大涨超70%,与华为云解决方案供应商合作开发数字资产及数据中心建设 [1] - 老铺黄金涨超16%股价突破1000港元,新加坡首店开业表现超预期 [1] - 军工股延续涨势,中航科工涨4.46%,中船防务涨2.19% [1] 半导体行业 - 半导体供应链国产化持续推进,华虹半导体涨2.43%,中芯国际涨2.9% [2] - 美拟撤销技术豁免利好本土晶圆厂 [2] 其他公司动态 - IFBH首挂上市涨超40%,为全球椰子水饮料市场第二大公司 [2] - 力劲科技涨超16%,下半财年压铸机业务利润环比增幅达80.9% [3] - 巨子生物再涨超7%,控股股东将增持股份,舆情事件对线下业务影响较小 [4] - 英皇国际跌超10%,全年亏损扩大且166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 [4]
妙可蓝多营收企稳背后:转型阵痛与战略突围的博弈
新浪证券· 2025-06-27 21:06
市场份额与财务表现 - 公司奶酪整体市占率提升至39%以上,延续行业龙头地位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2.33亿元同比增长6.26%,归母净利润8239.67万元同比激增114.88% [1] - 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8.99%,主因是主动收缩低毛利贸易业务和奶酪棒价格战冲击 [2] 收入结构与营销策略 - 餐饮工业系列收入同比增长14%,为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 - 家庭餐桌系列推出马斯卡彭奶酪等高端产品,切入烘焙市场 [2] - 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25.3%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6.3%,广告促销费同比减少2000万元,线上渠道收入逆势增长28% [2] - 2025年“618”期间全平台奶酪类目霸榜第一,新品奶酪杯、奶酪小三角热卖,品牌人群资产同比增超80% [2] 供应链与国产替代 - 70%原料依赖进口,公司启动“黄金奶源带计划”,在内蒙古、黑龙江建立专属奶源基地,实现30%原制奶酪原料国产替代 [3] - 长春原制奶酪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建成后将与伊利等企业形成本土供应链竞争 [3] - 2025年5月主产省份生鲜乳均价趋稳在3.07元/公斤,未来反弹压力可能压缩毛利率提升空间 [3] 研发投入与市场竞争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0.25%,占营收比例仅1%,远低于国际乳企3%-5%的水平 [4] - 面对奶酪博士“高钙低盐”差异化竞争和Kiri“甜心小酪”等进口品牌冲击,公司在中高端市场话语权亟待提升 [4] - 2024年外资品牌Kiri销售额突破5亿元,蒙牛、伊利加速布局,行业CR5持续向头部集中 [4] 财务压力与战略调整 - 2025年一季度短期借款同比激增30.91%,财务费用1798万元同比增长141.59% [5] - 计划申请50亿元授信额度,但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可能加剧财务杠杆风险 [5] - 2025年销售费用将保持整体规模稳定,重点投向IP合作与精准营销,提升费用使用效率 [5] 行业趋势与公司前景 - 中国奶酪行业从“量增”到“质升”转折,市场增速从20%回落至10% [5] - 公司核心竞争力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供应链控制与产品创新的深度较量 [5] - 未来能否在守护奶酪棒基本盘的同时培育出下一个现象级大单品,将决定公司在千亿级固态乳制品市场中的先机 [6]
沛嘉医疗旗下加奇生物坚守十八载,以创新突破藩篱
经济网· 2025-05-19 14:33
从"Me-too"到"Me-better"再到"Me-only",加奇生物不断改写神经介入器械领域的竞争格局。其中,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凭借"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带来了国产医疗器械的高光时刻。 在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版图中,江苏苏州自主创新企业沛嘉医疗旗下的加奇生物,是绕不开的名 字——不仅开发出中国首款商业化弹簧圈,产品还涵盖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等全管线及解决方案; 不仅多款单品占据国产医疗器械市场第一的份额,其中还不乏引领行业的突破性技术。 加奇生物成立于2006年,2024年浮出盈亏线。18年,足够一家企业从籍籍无名走向行业潮头。18年 长跑,加奇生物以创新突破藩篱、用坚守回应时代。 后发制人 Syphonet取栓支架的市场突围 对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先拿到注册证意味着更早上市,抢占市场份额。2022年2月,Syphonet取栓 支架获批上市时,国内拿到注册证的产品不下10款。让人意外的是,短短两三年,这款产品的市场占有 率在国内产品中攀升至第一。 后发如何制人?一路上扬的销售数字背后,隐藏着加奇生物的研发策略:以一揽子方案解决手术全 部问题。 "以动脉瘤栓塞用到的弹簧圈或支架类 ...
中芯国际(纪要):手机等预期下修,价格将继续下行
海豚投研· 2025-05-10 15:22
核心观点 - 中芯国际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2.47亿美元,环比增长1.8%,但低于市场预期4.67%,主要因晶圆厂生产波动导致综合平均售价下降[1][2][3] - 毛利率22.5%,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1.8个百分点[1][2] - 第二季度营收预计环比下降4%-6%,毛利率指引18%-20%,低于第一季度原定指引1个百分点,因设备折旧增加[2][3] - 工业和汽车领域营收环比增长超20%,贡献从8%升至10%[5][7] - 产能利用率89.6%,环比提升4.1个百分点,8英寸利用率向12英寸平均水平靠拢[11] 财务表现 营收与利润 - 第一季度营收22.47亿美元,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28.4%,但低于市场预期2357.2亿美元[1][2] - 毛利率22.5%,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11%[1][2] - 净利润3.23亿美元,净利率14.4%[1]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12.92亿美元,利润率57.5%[2] 现金流与资本支出 - 经营活动现金净额-1.6亿美元,投资活动现金变动13.28亿美元,融资活动现金净额-3.54亿美元[2] - 资本支出14.16亿美元,2025年资本支出预计持平[2][11] 业务细分 营收结构 - 晶圆收入占比95.2%,环比增长近5%,其中8英寸和12英寸晶圆收入环比分别增长18%和2%[4] - 中国地区营收占比84%,美国13%,欧亚3%[5] - 消费电子营收占比41%,智能手机24%,工业和汽车10%[5][7] 增长驱动 - 地缘政治变化促使客户订单提前[6] - 国内政策推动大宗商品需求上升,工业和汽车领域补库存[7] - 汽车电子领域布局成果显著,汽车级产品出货量稳步增长[7] 产品与产能 产品平台 - BCD、MCU和特种存储器需求强劲,相关平台营收环比增长约20%[9] - 小尺寸面板AMOLED显示驱动平台供不应求,40纳米显示驱动芯片产品量产[10] - CIS和ISP领域拓展技术平台与产能,争取更多订单[11] 产能利用 - 产能利用率89.6%,环比提升4.1个百分点[11] - 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78%,8英寸22%[1] 未来策略 - 聚焦核心业务,提升适应与抗风险能力[11] - 下半年形势不明朗,尤其第三季度后半段至年底[11] - 供应链国产化加强,客户反应平稳[11]
富士胶片将在印度建设半导体材料工厂
日经中文网· 2025-05-07 15:06
印度半导体国产化趋势 - 印度政府推动半导体供应链国产化以避免对中国原材料依赖[1] - 塔塔电子与台湾力晶积成电子合作建设古吉拉特邦前工序工厂 2026年投产非尖端车载半导体[1] - 印度计划构建涵盖原材料的完整半导体供应链以强化经济安全[1] 富士胶片在印度布局 - 富士胶片拟投资数十亿日元在古吉拉特邦建半导体材料工厂 2028年投产[1] - 初期产品包括半导体制造用去杂质药品和显影液[1] - 首供客户为塔塔电子 后续计划拓展印度其他半导体工厂及新加坡等亚洲市场[1][2] 日本企业商机 - 日本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企业借印度国产化政策获得新业务机会[1] - 富士胶片2025年完成印度工厂土地收购 2026年启动建设[1]
星宇股份20250429
2025-04-30 10:08
纪要涉及的公司 星宇股份、赛力斯、华为、吉利、小米、奇瑞、一汽大众、一汽红旗、理想汽车、小鹏、TJX 公司、安徽大众、大众、丰田、金能光电、欧冶、东风、蓝图、长安、东吴汽车、ABLE、ALKEMY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客户与市场表现** - 2025 年第一季度主要客户为奇瑞、一汽大众、赛力斯、一汽红旗和理想汽车,奇瑞占比约 25%,一汽大众占比 17%-18%,赛力斯占比略低于 11%,一汽红旗占比约 8%,理想汽车占比 5%-6%,赛力斯贡献下降但其他客户稳定[3] - 赛力斯 M9 车型切换及 M8 未放量使收入贡献减少,M8 大定订单超 6 万台,新款 M9 销量好,将成未来增长点[2][4] - 华为系列全系配星宇产品,预计单车价值量大几千元,高配选配 DLP 模块减少对华为采购可提高利润率[2][6] - 预计 2025 年海外收入占比约 5%,一季度海外收入近 2 亿元,占总收入 5%-6%,欧洲市场因工厂关停表现不佳,北美市场受关税战影响暂缓投入[7] 2. **市场策略与目标** - 欧洲市场调整策略更注重单个项目利润率,北美市场长期看好但受关税影响观望,不排除在美国本土建厂,塞尔维亚市场目标 2026 年盈利[2][8][9] - 产品 ASP 提升速度加快,2025 年延续趋势,战略客户单车价值量目标大几千至接近一万块钱[5][12] - 与吉利合作项目数量增加,下半年收入贡献预计显著提升,已与小米达成某款车型定点合作并有更多新项目报价[5][19][20] - 合资和外资客户对国产材料接受度提高,只要 QCD 方面做到位[5][21] 3. **财务与盈利情况** - 一季度经营性利润率环比下降,因产品结构调整和量的变化,同比毛利率、净利率和经营性利润率上升,与会计调整、运费及售后三包等因素有关,预计后三季度维持并小幅提升毛利率,通过规模效应提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2][10] - 一季度毛利率提升受产品结构、规模效应影响,成熟后灯产品也有贡献[26] - ADB 车灯一季度收入贡献 15%-20%,毛利率高于平均水平,因技术加成,理想等品牌逐步采用[27] 4. **技术与供应链** - 积极拓展国产供应链,加快原材料国产化步伐,最新项目用欧司朗光源,预计 2026 年下半年考虑切换国产光源,新一代 HD 解决方案综合成本比第一代低 20%[2][10][11] - 国内供应商与国际一流供应商差距缩小,有些方面领先[10] - 前灯占比约一半且逐步上升,ADB、HD 及 DLP 智能大灯项目数量超 20%,价值量超 40%,后灯占比 33%-36%,两者加起来接近 90%[21][22] 5. **合作与项目进展** - 与华为合作推出 DLP 产品,通过场景营造吸引流量并提供情绪价值[13] - 参与吉利极氪 001、mix、7X、9X 等车型大灯项目,未来两三年继续探讨新车型,在东风、蓝图及长安等品牌有增量合作机会[19] - 与小米合作项目预计盈利,将其视为战略客户,希望建立长期合作,类似与华为、赛力斯和江淮的合作模式[20][21] - 东吴汽车与小米合作定点项目采用 HDC 技术,与小鹏从高端到性价比产品均有合作,预计合作量和比例上升[23][24][25] - 理想汽车新项目 APPEN 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开始量产[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车展上发布的新款 Ivision 智眸大灯,HD 大灯成本低、功能对普通消费者无明显区别,看好其市场前景,计划 2025 年下半年批量生产[10] 2.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合资车厂模具费回款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体环境竞争激烈,主机厂减少开发费和研发费,对车灯厂提出挑战[27] 3. HD 产品刚开始推广,ABLE 和 ALKEMY 等品牌更愿尝试,传统自主品牌会跟进,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29] 4. 公司拥有大量在手订单,选择赢面大的项目并保持客户关系,谈判时在模具费、开发费及付款条件等方面更强势[29] 5. 公司不做具体业绩指引,截至目前情况正常,5 月起因 M8、M9 及 9X 等产品对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30][31]
关税战20日,医疗器械遭遇生死变局
36氪· 2025-04-28 10:14
核心观点 - 美国关税政策为中国创新医疗器械创造破局空间,推动供应链变革和本土化生态形成 [1] - 行业分化明显:"完全进口"领域受冲击,"完全自研"领域获机遇,"部分自研"面临复杂挑战 [2][3] - 供应链全面国产化并非最优解,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 [6][7][8] - 医疗行业合规限制导致市场机遇承接周期较长(6-12个月) [9][10] - 跨国公司通过多国建厂和本土化策略应对风险,但"身份认可"问题短期难解 [11][12][13] - 长期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逆,需保持开放创新生态 [13][14] 行业影响分析 细分领域分化 - **完全进口领域**:腔镜手术机器人、心脏高值耗材、高端诊断试剂等受关税直接冲击,国内短期无替代方案 [3] - **完全自研领域**:射频美容设备(如热玛吉)国产替代加速,宇石科技、威脉医疗已获三类注册证,索塔医疗30%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3] - **部分自研领域**:CT设备球管依赖进口靶盘(焊接工艺)、轴承(陶瓷/铍材料),探测器需进口高精度ADC/PDA芯片 [4][5] 供应链动态 - 关键材料瓶颈:铍矿全球60%产量在美国,国内新发现矿藏但供应稳定性存疑 [4] - 替代路径:部分企业转向日欧供应链,过渡期约1年 [5] - 出口影响:一次性耗材、家用设备等对美出口企业可能短期退出市场 [5] 企业策略 本土企业行动 - 益腾科技、智束科技等OEM厂商加速与整机厂洽谈国产球管替换,但注册变更需6-12个月 [9] - 产能挑战:CT球管年需求超3万只,但单企产能仅100-200个,扩产需3个月工人培训周期 [10] 跨国公司应对 - GE医疗北京基地贡献全球2/3的CT产量,通过多国工厂布局规避部分关税风险 [11] - 核心部件(如液态金属轴承)仍依赖美国工厂,通过补贴维持价格稳定 [12] 技术发展 - 国内突破:陶瓷轴承、液态金属轴承技术已攻克,但制造工艺仍落后 [4] - 创新方向:智束科技、芯晟捷创通过自研/合作解决部分"卡脖子"问题,需产业链协同突破高端试剂和影像设备 [8] 长期趋势 - 生态重构:本土化与多元化供应链并行,但需避免过度保护主义 [13] - 历史案例:GE医疗扶持卡斯特金属实现90倍业务增长,带动超声产业升级 [14] - 创新驱动:全球化要素流动仍是技术突破核心动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