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

搜索文档
嫦娥五号月壤已与6国共享研究
快讯· 2025-07-09 11:34
嫦娥五号月壤已与6国共享研究 金十数据7月9日讯,"嫦娥五号"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 球速度。 (央视新闻) ...
中国将如何建“广寒宫”?揭秘月球“盖房神器”
环球网资讯· 2025-07-08 20:19
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 - 中国提出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将在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完成拓展型建设,目标是在月球上建设一个长期运行的科研设施[1] - 该科研站将采用"就地取材"理念,利用月壤制作建筑材料并开发月球水冰资源以支持科研任务[1] - 科研站将具备地月往返、能源供应、中枢控制等能力,可开展科学探测、资源开发等多学科活动[2] 月壤原位3D打印技术 - "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可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实现用月球资源建造月球设施[2] - 该系统采用3000倍聚光太阳能将月壤加热至1300℃以上,制成的月壤砖具有强度高、隔热性好等特点[2][4] - 技术团队选用"反射聚光+光纤束传能+粉末床熔覆成型"路线,攻克了能量捕获传输到打印成型的全链条难题[4] 月壤水冰提取技术 - 科研团队开发了国内首台群针式月壤水冰热提取系统,可原位提取月球水冰资源[5][6] - 该系统采用多根螺旋钻针钻进含冰月壤并加热产生气态水,通过冷凝收集固态冰[6] - 提取的水冰可用于生命支持系统(饮用水、氧气)和氢氧燃料生产,降低地球运输成本[5] 国际合作与技术成果 - 国际月球科研站已获得17个国家、6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参与合作[8] - 深空探测实验室已研制月壤熔融电解制氧、水冰提取、纤维制备等多套原理样机[8] - 这些技术成果将支撑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8]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国新闻网· 2025-07-01 21:49
深空探测实验室技术突破 - 深空探测实验室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聚焦月球探测、行星探测、重型运载火箭三大领域 [3] - 开发"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熔融制成高强度、高隔热性的月壤砖,支持月球基建 [3] - 研发群针式月壤水冰热提取系统,通过螺旋钻针加热含冰月壤并冷凝收集水冰,解决月球水资源问题 [4] 天都星通信导航技术 - "天都星"(天都一号、二号)于2024年3月发射,开展月球轨道导航、星地激光测距、星间微波测距等试验 [4] - 验证月地高可靠传输与路由技术,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地月一体化网络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5] 国际合作与产业布局 - 中国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议,已与17个国家(国际组织)及60余个国际机构签署合作文件 [5] - 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发起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计划2024年7月7日在合肥召开成立大会 [5] - 实验室培育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产业方向,带动商业航天项目落户安徽,总投资超百亿元人民币 [7]
别只盯着AI了!这个新赛道正在崛起
金融时报· 2025-07-01 10:09
深空产业商业化进展 - 太空旅游正加速走向商业化平民化,预计2028年前后商业机构将实现游客越过卡门线(100公里)体验几分钟失重感觉,单次票价约30万美元[1] - 轨道级旅游如国际空间站驻留和月球观光等更高级体验仍在规划中[1] - 美国企业已实现多次成功飞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1] 深空资源开发技术突破 - 月球表面富含氦-3资源,是未来核聚变的理想燃料,但需解决月球表面高效提取和运输回地球的技术难题[2] - 深空探测实验室已开展月壤原位资源利用技术预研,包括自主研制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可利用月球土壤打印建筑构件[2] - 相关技术可能搭载嫦娥八号任务验证,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2] 新兴深空产业布局 - 空间太阳能电站被视为重要发展方向,规划中的项目正在进行地面实验,预计太空部署可大幅提高转化效率[2] - 实验室正培育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空间信息等十大深空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空天链"产业集群[2] - 安徽省计划到2027年实现空天信息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00家,建设"基地+网络"协同创新体系[3] 产业基础设施与国际化 -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总部将于7月7日在合肥落地,是首个落户安徽的国际组织[3] - 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正推进深空科学城综合性研究基地建设[3]
武汉,一座离月亮很“近”的城市
长江日报· 2025-06-23 08:21
武汉高校科技创新成果 - 武汉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咖啡馆"上岗"、月面国旗同款防火服走上生产线、师生自主研发的遥感卫星多次参与国际救援等 [1] - 武汉被誉为"大学之城"、"青春之城"和"创新之城",拥有澎湃的创新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1] - 武汉高校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体验,如追云逐月、通往星辰大海的探险、带领人形机器人"战队"打擂台等 [1] 月面国旗研发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团队成功研发嫦娥五号登月国旗,解决了抗皱、耐高低温和耐紫外线等技术难题 [2] - 团队经历10次实验9次失败,最终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 武汉纺织大学曹根阳团队研发的嫦娥六号月面国旗成功在月面展开,颜色鲜艳且顺滑平整 [6] - 团队将实验室搬到企业玄武岩熔炉旁,最终从玄武岩中拉出足够柔软、纤细的纤维 [6] - 玄武岩纤维相关材料已在多地实现产业化,正走进日常生活 [6] 模拟月壤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团队从零起步,经历上千次失败实验,配比出10多种100多吨模拟月壤 [2] - 段隆臣教授团队和李大佛教授团队利用模拟月壤完成月面采样工程技术验证 [3] - 团队通过模拟低重力效果优选出螺旋钻进方式,确定了在月球上钻探2米需要的动力储备 [3] 月壤研究与应用 - 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其中200毫克月壤抵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 [5] - 月壤研究使中国行星科学不再受限于其他国家,是中国贡献世界的重要方面 [5] - 华中科技大学师生制作的74块模拟月壤砖被送上太空,计划用于未来月球建房 [7] - 团队设想用机器人"月蜘蛛"在月球上用太阳能或激光将月壤烧结成砖,以榫卯结构建造"月壶尊" [7] 高校科研体系建设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国内首个"行星地质与化学"博士点,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8] -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以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力军 [8] - 武汉大学师生研发的"启明星一号"卫星已在太空运行3年,珞珈系列遥感卫星成功发射6颗 [8] - 这些卫星参与了土耳其地震、美国加州山火、加沙冲突等20多场国际救援与维和行动 [8] 未来探月计划 -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2045年前在月球上"安个家"的目标 [9] - 华中科技大学正在进行月面建造相关研究,包括月壶尊、月蜘蛛、月面着陆垫等课题 [7][8]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探月研究,师生共同参与探月四期和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规划 [8]
科技“绝活”剧透未来 上交会助力建设创新高地
中国证券报· 2025-06-13 04:48
上交会概况 - 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以"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于6月11日至6月13日在上海举办 [1] - 本届上交会聚焦"硬科技"与未来产业,展区汇聚了脑机接口、具身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新赛道的多家企业,展示近百项突破性成果 [1] - 上交会展区"黑科技"云集,全球首创的声镊单细胞分选技术、全球首展自主研发的"月壤成纤"技术及装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集中亮相 [1] 自主创新成果 - 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球首展"原位制备月壤纤维模块化装备",该成果被纳入中国月球基地建设方案 [2] - 团队利用"嫦娥五号"月壤成功模拟制备纤维,直接实现中国月球基地"原位取材原位建设",效率远超传统地月运输模式 [2] - 团队根据真实月壤的组分和特性自制模拟月壤,通过15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熔融,再借助真空牵引技术拉制成纤维材料 [2] - 未来团队计划系统推进月壤纤维的工程化应用研究,为我国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高可靠性、轻量化及环境适应性的创新材料技术保障 [2] 声镊单细胞分选技术 - 欧必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Soundpen CB系统采用非接触、无标记的声镊操控方式,能在纳米至毫米尺度精准操控细胞 [3] - 声镊是指用声音作为镊子,通过声波来操控微小颗粒,对细胞的损伤非常小,可以让后续的科研实验获得更多有用的活细胞 [3] 机器人技术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展台展示了一台从南极归来的六足机器人,负重能力达70公斤,脚掌设计在极寒天气更加防滑 [3] - 六足机器人将协助南极科考队员进行物资运输和冰雪采样,并走在队伍前面探测冰面裂缝,保障科考人员生命安全 [3] - 南京大学带来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交互桌宠机器人已量产,并通过亚马逊、自营店等渠道在北美地区售卖 [4] - 中国矿业大学展示的太空采矿机器人受节肢昆虫、啄木鸟攀附运动和折纸技术启发,设计出"移动-锚固-采样"一体化的太空采矿机器人 [4] 低空经济 - 峰飞航空科技展示5座载人航空器"盛世龙"的1:3缩比例模型,巡航速度最高达每小时200公里,适用航程200公里 [4] - "盛世龙"可搭载5人(1名飞行安全员+4名乘客),目前中国民航局正在推进其适航审定工作 [4] 脑机接口技术 - 上海术理智能展示的人工智能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通过高精度脑电信号解析算法实时解码患者运动意念,驱动模块化外骨骼执行机构 [5] - 该产品已投放到全国多地三甲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适用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儿科等相关科室 [5] - 上海阶梯医疗推出国内首款高通量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为瘫痪患者提供"脑控外部设备"的运动功能替代方案 [5] 生物医药与3D打印制药 - 三迭纪展示其熔融挤出沉积3D打印技术,开发了3D打印制药工艺和研发设备,实现3D打印药物产品的连续化、规模化生产 [6] - 三迭纪拥有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3D打印药物数字化生产中心,第一条连续化产线年产能可达7500万片至3亿片 [6] - 乐普心泰医疗带来MemoSorb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系列等3款产品,是全球唯一一款成功上市的可降解封堵器 [6] -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系列实现了封堵器从金属材质到全降解材质的创造性跨越,临床植入近万例,并逐步走向世界 [6]
从脑机接口到“月壤成纤”,在上交会感受未来科技的“万种可能”
新华社· 2025-06-12 12:51
展台工作人员李涛说,希望能通过上交会展示新品,也与更多的采购方达成合作,实现先进技术的更快 落地。 脑机接口帮助脑卒中病人更好康复、月球土壤制成可用于建筑材料的复合纤维、人形机器人"走"入工厂 做起了训练……正在进行中的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不少未来科技在这 里"首秀","剧透"未来生活的万千可能。 戴上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帽子",电脑就能解析使用者脑电波并转换成操控信号,帮助上肢运动功能障 碍的脑卒中患者更好康复——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脑电采集康复训练设备",去年底获得 上海市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医疗注册证,现在已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 医院等1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用。 本届上交会秉承"创新驱动发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贸易"理念,以"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 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总展出面积为3.5万平方米,汇聚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近20个省 区市的创新成果,参展企业近千家。(记者周蕊) 东华大学展台上,工作人员正在展示自主研发的"月壤原位制备玄武岩纤维模块化装备"。新华社记者方 喆 摄 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纤维材料全 ...
一根纤维展开“地外工厂”蓝图 展品瞄准星辰大海 258项创新成果亮相上交会高校展区
解放日报· 2025-06-12 09:59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 东华大学研发"面向四足控制的混合现实增强脑机接口系统",通过MR头显和脑电设备实现实时控制四足机器人 [2] - 东华大学展示"月壤原位制备玄武岩纤维模块化装备",利用模拟月壤在1400℃至1500℃高温下制备出直径10-20微米(头发丝1/5-1/6粗细)的超细纤维,并开发出适应月球环境的自动成纤装备 [2] 太空与深海技术突破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推出太空采矿机器人,结合节肢昆虫和折纸技术实现移动-锚固-采样一体化设计,适用于小行星探测 [3] - 东南大学发布国内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东大·鲲鹏1号",具备全轮转向驱动和四轴八桨垂直起降系统,最大起飞重量500公斤,地面时速60公里,飞行续航≥20分钟,飞行高度≥300米 [3] - 上海海洋大学开发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金鳞",核心部件国产化,搭载高精度传感器实现鱼群监测与互动,兼具观赏与作业功能 [3] 长三角高校参展规模 - 第十一届上交会长三角高校展区汇聚39所高校(含23所"双一流"),展示258项创新成果,新增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等参展单位 [2][4]
第十一届上交会开幕 新产品、新技术纷纷亮相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22:46
上交会概况 - 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主题为"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总展出面积3.5万平方米,设4个专业技术展区和2个功能区域 [1] - 上交会累计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500余家企业参展,近两届意向成交项目数均超500项 [5] 参展企业与技术亮点 - 联想展示首款足式机器人,具备卓越稳定性和负载能力,结合AI技术,可应用于应急救援、野外勘探等领域,并在南极中山站完成科考测试 [3] - 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展示月壤纤维产品,具有耐辐照、耐高温、耐酸碱等特性,可增强复合材料稳定性和强度 [3] - 科大讯飞推出支持85种语言在线翻译的AI翻译机 [5] - 上海仪电展示100MN力标准测力机,采用嵌套式结构设计,可在1MN至100MN范围内完成检定而无需更换传感器 [5] - 上海青心意创科技展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Orcal,可实现表情、语言、肢体一体化反馈 [5] 上交会影响力 - 上交会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在推动技术进口多元化、支持产业化技术出口、拓展国际技术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上交会已在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上市培育等技术贸易生态服务方面形成办展特色 [5]
实验室淬火丹心 山水间砺剑报国——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潜心地学科研服务高质量发展纪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11:51
地学科研创新成果 - 胶西北地区占全国面积0.27%却拥有全国1/3以上黄金资源储量,是我国最大、全球第三的金矿集区[4] - 研究团队在焦家金矿带发现埋深近3000米、厚25.2米、最高品位13.5克/吨的金矿体,证实该矿带垂深3000米、斜深7000米的资源潜力[6] - 在栖霞地区发现埋深1300米、厚7.4米、最高品位5克/吨的金矿体,证实该区域深部金矿资源潜力[7] - 近年来新发现和探明大中型矿产地20余处,提交煤炭70余亿吨、铁矿近10亿吨、金矿60余吨、岩盐矿300余亿吨[7]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筹建"山东地学科技创新中心",将汇聚近20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精尖科研仪器[1] - 建成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16个、其他创新平台3个,形成完备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10] - 拥有全球首台第五代高精度高分辨率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参与月球和火星地质等前沿研究[9][10] -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获评自然资源部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10] 人才队伍建设 - 聘请8位院士作为学术顾问,集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等领军人才20余人[11] - 打造4个创新团队,引入高层次人才40余人,自主培养骨干20余人[11] - 全院高级职称人员突破120人,专业技术人才密度达94.35%[11] - 科研成果包括在Science发表我国首篇"嫦娥"月壤研究论文,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5项[11] 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 - 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经验获各级肯定[13] - 实施党支部梯级创建工程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做到党建与业务同步开展[13] - 开展"党建引领,金石为开"等品牌创建活动,20余名博士和高级人才加入党组织[14] - 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十年来精准资助26名困难学子,为4000余名师生提供科普研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