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icon
搜索文档
六词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世界影响
人民网· 2025-08-20 06:30
绿色"一带一路" 赋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 包存宽 李红丽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 合作,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建设。""一带一路"共建国 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艰巨。同时,这些国家生态系统和自然条件大 多复杂多样。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成为促进全 球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实践。 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绿色"一带一路"动力。作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我 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 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统筹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将自然资源转变成绿色生产要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绿色低碳技术融入相关 国家和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和能源转型中。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多个发展中国家签 ...
生态日特约理论文章|中国社科院黄承梁:“两山”理念科学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07:03
理论创新 - "两山"理念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提出自然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财富,打破传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零和博弈思维 [3] - 该理念否定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形成生态优先的生态价值转化理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变革 [3] - 超越西方"主客二分"哲学,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塑生态哲学体系,标志21世纪新生态哲学产生 [3] 实践成果 -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关停矿场转型生态旅游,村民收入翻倍,成为全国乡村绿色发展典范 [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6.2%,绿色经济贷款增速达25.5%,显著高于整体贷款7.1%的增速 [5] - 构建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如澜沧江—湄公河生态合作,推动跨境水资源协同治理 [8] 产业影响 - 中国光伏产业2023年多晶硅、硅片等产能占全球超80%,产量占比超90%,2024年各环节保持两位数增长 [8] - 绿色技术突破显著,2016-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申请累计57.3万件,年均增长10% [8] - 绿色"一带一路"项目如埃塞俄比亚地热开发、印尼55兆瓦地热电站并网,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工业化 [8] 全球贡献 -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构产业全球化生态共生链 [8][9] - 绿色"一带一路"从殖民资源链、资本控制链转向生态共生链,提供包容性发展路径 [9] -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强调技术转移与共同责任原则,与发展中国家需求深度契合 [9]
文化之旅 未来之约
人民日报· 2025-07-17 14:50
中国馆参展情况 - 中国馆以融合传统文化、科技成果和自然理念的展陈备受关注,为全球观众带来文化之旅、未来之约 [6] - 中国馆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各国游客近80万人次,举办了非遗展演、文旅推介、学术交流、经贸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8] - 中国馆将持续对外开放至10月13日,下一步将继续用好世博平台,通过丰富的展陈、精彩的活动、沉浸式的体验、热情周到的服务展示中国 [13] 中国馆展示内容 - 中国馆建筑外形宛如绵延展开的中华书简,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9] - 中国馆围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主题,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为叙事主线 [11] - "智慧城市"展览如一幅立体展开的未来画卷,描绘出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景 [12] 中国馆文化展示 - "青·朱鹮之约"以"肩上芭蕾"展现出绿水青山间朱鹮翩翩起舞的姿态之美、生态和谐之美、中日友谊之美 [7] - "赤·龙与少年"通过少儿街舞展现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自信昂扬、青春活力 [7] - 从展馆一楼通往二楼的"青山明月"长廊,一侧为动态水墨画,另一侧是木雕艺术作品,呈现了中日交流的重要历史瞬间 [9] 中国馆科技展示 - 智慧交通井然有序、零碳建筑鳞次栉比、智慧医疗便捷高效,朱鹮展翅高飞掠过江山如画的生态屏幕 [12] - "智慧城市"展览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样本 [12] 中国馆国际影响 - 日本国际博览会协会理事小川理子表示展览从古老的汉字文化开始追溯,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 [9] -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表示中国馆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系统介绍了日中友好交流的历程 [10] - 日本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松本正义表示中国馆向观众生动展示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情况 [11]
生态价值转化“秦岭模式”: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第一财经· 2025-07-16 11:08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秦岭采用"本地深耕+远程辐射"双轨模式进行生态价值转化,区别于其他山脉[1] - 陕西省为产品贴上"秦岭价值"和"生态价值"标签,形成独特的"秦岭模式"[1] -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纽带,实现秦岭生态产品在本地和更广范围的价值转化[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2019至2024年陕西省涉秦岭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生态保护成果显著,陕南三市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320天/年,远超全省平均水平[3] - 汉江、丹江等南水北调水源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标准[3] 生态保护进展 -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生态质量指数82.22[3] - 保护模式从"治乱"攻坚转向系统性、智慧化修复[2] - 六省一市签署《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 未来发展路径 - 需构建"外部支持-内生动力"转化链,推动技术本地化和产业内生化[3] - 从"以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让生态守护者成为绿色富裕者[3] - 建立"代际公平"保障体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3] 政策支持 - 2024年陕西省印发《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 - 保护范围扩展至六省一市"大秦岭"协同体系[1][3]
【汉中】12只朱鹮在汉江畔放归自然
陕西日报· 2025-07-03 06:57
朱鹮保护与生态恢复 - 2025年大阪世博会陕西活动周期间,12只朱鹮在汉中市洋县汉江畔被成功放归自然,包括3只成鸟、3只亚成体、6只幼鸟,通过"老带新"方式帮助幼鸟适应野外环境 [1] - 放归的朱鹮均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近两年从野外救助的个体,经过康复治疗和野外觅食锻炼,每只佩戴环志以便监测活动轨迹 [1] - 全球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仅存的7只增长至1.1万只,中国40多年的保护使朱鹮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1]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展示 - 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通过"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展示传统生态智慧与绿色发展成就 [2] - 陕西活动周将采用朱鹮放归"云上"互动形式,展示人鸟共生实践和朱鹮保护经验,促进国际友好交流 [2]
福建首次以“活动周”方式参加世博会
活动概况 - 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福建活动周将于5月30日至6月1日举办 [1] - 福建省首次以"福建活动周"方式参加世博会 [1] - 活动主题为"清新福建,创新福地" [1] - 包含开幕式、展示展演、经贸对接、福州活动日、厦门活动日等子活动 [1] 中国馆及世博会信息 - 日本大阪世博会举办时间为4月13日至10月13日 [1] - 中国馆主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 [1] - 中国馆是本届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1] 活动周具体安排 - 开幕式定于5月30日在中国馆举行 [1] - 开幕式后将举办中国(福建)-日本经贸对接洽谈会及项目签约仪式 [1] - 活动周展示主题包括绿色福建、文化福建、智造福建、开放福建 [1] 城市主题活动 - 福州市和厦门市将分别举办城市主题活动日 [2] - 活动围绕生态治理、海洋经济、数字中国建设、中日友好等主题展开 [2] - 配套活动包括文化展演和经贸推介 [2] 预期影响 - 活动将促进福建与日本及世界各国的友谊与交流 [2] - 推动福建与各国在文化、旅游、经贸等领域的合作 [2]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成热门
经济日报· 2025-05-17 05:53
中国馆参观数据 - 中国馆开馆满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1] - 日均参观人数约7000人次,是本届世博会最热门展馆之一 [1] - 高峰时段参观人数可达上万人次 [2] 展馆主题与设计 - 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 [1] - 展馆外形设计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 [1] - 设有"天人合一"展区,展示二十四节气主题多媒体动态影像 [1] - 多媒体透景画壁《耕织图》展现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2] 特色展品与科技展示 - 展出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复制品),高近4米 [2] - "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 [3] - 采用AI技术生成"共绘桃花源"巨幅画卷,观众可扫码参与创作 [3] - 展区内设置"AI孙悟空"大模型与观众互动 [4] 观众反馈与文化影响 - 日本参观者佐藤惠子称赞二十四节气展项色彩搭配与文化共鸣 [1] - 东京游客加藤表示三星堆青铜器刷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 马来西亚教授称赞中国馆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服务 [3] - 波兰参观者评价汉字"是活的",体现文化传播效果 [3] 运营与服务 - 招募约60名志愿者提供引导与讲解服务 [2] - 建立人性化分流机制,优先保障特殊人群参观 [2] - 志愿者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 [3]
自然观|望仙谷的“仙气”何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1:30
乡村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 - 望仙谷通过"修复乡村生态、复原乡村建筑、复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经济"的发展逻辑实现转型,从荒废采石矿区变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2] - 项目引入社会资本26亿元对600多公顷土地进行生态重塑,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打造文旅小镇 [2] - 修复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工修复结合,例如利用高陡山体修建民宿和高空栈道,对不宜开发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 [2] 文旅产业运营模式 - 景区整合山水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业态,形成"景区+农户"合作模式,提供数万就业岗位并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3] - 2023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3] - 挖掘道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特色体验项目,活化赣东北民居文化形成独特"仙气"气质 [2][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项目入选《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为生态"软实力"全球输出的典型案例 [3] - 带动村民从事特色种植、手工艺制作、民宿经营等产业,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3] - 彻底改变资源破坏型发展模式,转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