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介引擎(BridgeDP Engine)
搜索文档
机器人从苏州走到上海 106公里没摔跤 但卡在“规则”与“补给”
第一财经· 2025-11-21 19:30
人形机器人技术里程碑与挑战 - 智元机器人旗下远征A2完成了106.286公里的行走,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人形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世界纪录保持者 [1] - 此次行走是机器人融入人类真实生活的一次尝试,旨在探索真实世界商用部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 - 出于安全性考虑,机器人的行走只能在深夜(晚上10点至早上6点)进行 [1] 真实环境下的运营挑战 - 远征A2在户外行走时面临续航挑战,其电池在行走状态下可持续约2小时,需依赖随行补给车进行换电 [2] - 机器人上路需面对不可控的人为因素,本次行走采用“半自主”模式,并额外加装了双GPS定位模块以保障安全 [2] - 人类社会规则成为机器人应用门槛,例如机器人缺乏明确路权,难以判断应走人行道还是非机动车道,且对交通信号(如红灯转绿)的临场反应能力不足 [2][3] 工程化与系统稳定性 - 双足机器人“能走”不难,难点在于各种非标情况下“走得稳、走得久、走得可靠” [3] - 远征A2在实地行走前,已在实验室进行了超过3500小时的可靠性测试,涵盖不同坡度、草坪、碎石路等多种工况 [3] - 全尺寸双足机器人的工程难度远高于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因其重量更大,对本体的稳定性、结构强度、能耗、散热等系统性要求更高 [5] - 行业面临从演示到稳定交付的鸿沟,已有交付的机器人维修率超过50%,这反映了稳定性和一致性方面的挑战 [5] 行业生态与基础设施 - 行业正通过技术平台降低开发门槛,例如第三方平台可使机器人在3分钟内学会任何动作,智元也发布了0代码机器人动作创作平台 [4] - 机器人稳定融入户外环境需要社会层面的基础设施和规则支持,例如设立机器人专用补给点、身份证以及划定准入范围 [6] - 随着机器人在商演、导览等场景的应用增多,相关基础设施和规则预计将逐步落地 [6]
机器人从苏州走到上海,106公里没摔跤,但卡在“规则”与“补给”
第一财经· 2025-11-21 18:00
机器人走106公里,换电是个大问题。 根据远征A2的日常续航情况,团队的工作人员透露,A2的电池续航在站立状态下能持续3小时,"行走的话,能够走2 小时"。但在本次行走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工作人员透露,会根据实际状况调整。"毕竟路上什么人都有, 走到最低电量才换电会有安全隐患。" 真实世界考验机器人背后庞大工程体系的稳定性、鲁棒性与技术边界。 "机器人晚上10点才能开始走,早上6点前要收工。" 从苏州金鸡湖到上海外滩,智元旗下的机器人远征A2完成了106.286公里的行走,也成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 的"人形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世界纪录保持者。尽管没有摔一次跤,但机器人进入真实世界,还是遇到了不小的挑 战:走人行道还是走非机动车道?没有补给点设施怎么换电?要不要全自主?万一碰到了人怎么办?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支持本次远征A2百公里行走的幕后团队了解到,本次行走是机器人融入人类真实生活的一个尝 试。出于安全性考虑,机器人本次的行走只能在深夜进行。 实时变化着的真实世界考验机器人背后庞大工程体系的稳定性、鲁棒性与技术边界。"机器人已经走出实验室,开始 交付,但在真实世界的商用部署里会遇到什么问题,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