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苁蓉
搜索文档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7 10:00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曾被称为"阎王鼻子"的风沙口如今有了"绿色铠甲";在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 新能源基地,数百万块光伏板下的经济作物让沙漠实现了从荒芜到葱郁的华丽转身…… 王利军介绍,2022年、2023年,达拉特旗分别投入约1.66亿元、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 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等,"这对于我们这个GDP并不突出的北方小城来说,是一笔 沉重却坚定的投资"。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内蒙古自治区用几十年时间破解了荒漠怎样变成绿洲这道难题。 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荒漠化严重,"母亲河"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脆弱的 生态、水土流失及风沙入河问题曾严重影响黄河水质。 据介绍,"十大孔兑"是鄂尔多斯市直接入黄河的十条一级支流,涉及4个旗区、19个镇,流域总面积 1076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37.4万人。过去,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是黄河 内蒙古段泥沙的集中来源区。 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如今站在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做了近30年 治沙工作的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军眼前绿意渐染。他还记得:"1996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荒漠变绿洲
中国青年报· 2025-09-04 15:03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 内蒙古通过几十年治理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例如阿拉善盟"阎王鼻子"风沙口已穿上"绿色铠甲",黄河岸边出现水草[1] -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在库布齐沙漠筑起"蓝色海洋",百万块光伏板下种植经济作物使沙漠从荒芜变葱郁[1] - 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沙尘暴天数从1996年每年20多次降至现在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5] - 通过对十大孔兑的综合治理,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降幅达85%,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7] 治沙技术与模式 - 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近年引入光伏治沙等技术[5] - 针对库布其沙漠年均降水量仅4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地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7]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亿元、2023年投入约1.6亿元用于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7] - 阿拉善盟推广种植梭梭树并嫁接肉苁蓉的技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返乡青年王刚在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投入300多亩试验田开展梭梭树规模化种植,第一年嫁接第二年便实现5-6万元经济收益[9] - 通过成立合作社模式,梭梭树种植户从最初3户扩展至15户,实现利益最大化[10]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1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12] 治理规模与进度 - 2023年内蒙古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治理速度显著提升[12] - 2024年上半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