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大国五年丨“中国绿”,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新华社· 2025-10-31 20:51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合龙,中国贡献了全球最多新增绿化面积;风电光伏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能源革命重塑发展动力;新能源汽 车产销量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低碳交通汇就绿色动脉……从"绿水青山"到"绿能绿电",从"绿色转型"到"绿色发展","十四五"期间,一抹 抹"中国绿",绘就一幅幅大国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山河壮美,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正从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鲜明底色。跟随这组海报,一起来领略"中国绿"的成色 与分量。 ● 元成国工塚化面积5.4916田, 宣体固积1.85亿田 · 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 为全球贡献大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是世界上 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 凯华社 ARD 安卓 学 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 蓝天保卫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 汾渭平原PM2.5浓度五年来下降18%、10%和 20% ● 碧水保卫战: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达 到90%和93.3% ● 净土保卫战: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 重金属污染湖源 新华社 ENR Bakk 河湖生态环境面貌发生新变化 · ...
 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经济日报· 2025-10-28 06:37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 主线。在内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巴彦淖尔创新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 一'主线工程",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千百工程"和"边境石榴籽家园建设"工程,构筑共同富裕"幸 福家园"。边疆地区仍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 距、区域差距。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近年来,内蒙古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内蒙古以治沙和节 水为牵引,全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优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 系;努力把农牧业打造成现代化大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新牧区;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 领,把文旅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内蒙古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 彦淖尔市考察时指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 就。两年来 ...
 成都/镜头定格处 雪山映蓉城
 中国环境报· 2025-10-23 10:33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千年诗意,未因时光流转褪色,反倒在今日成都,化作推窗见绿、抬头望雪山的寻常景致。2025年,一场以"窗含西岭千秋 雪,全'成'都是取景框"为题的生态文明摄影大赛,让方寸镜头成为笔尖,细细描摹着这座城市生态治理的答卷。 8月中旬至9月中旬,大赛借"看雪山美景"微信小程序向全民发出"邀请函"。无数摄影爱好者举起相机,将成都的生态肌理装进画框:有人守候晨光 与暮色,拍下雪山与摩天楼同框的震撼瞬间,让公园城市的"高颜值"跃然画面;有人穿梭城乡街巷,捕捉河湖泛波、社区植绿的细碎美好,拼凑出 美丽成都的鲜活模样;有人聚焦日常,把绿色出行的单车、环保产业的生产线定格,让低碳生活的烟火气融入镜头。每一次快门轻按,都是对成都 生态答卷的由衷喝彩。 这场摄影盛宴,亦是成都生态治理的微观切片。从"看雪山"小程序初上线时的全民追捧,到如今大赛中万千作品争辉,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对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守。镜头里的澄澈蓝天、粼粼碧水、雪山剪影,不仅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亮眼成果,更藏着超大城市探索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成都智慧"。 当这些作品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静静陈列,当"看雪山美景"小程序成为生态之美 ...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辽宁答卷这么写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09:5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深 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辽宁全 面振兴,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文明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 安全的重要使命。 夯实制度根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建好制度框架,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 触碰的高压线。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完善辽宁省"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空 间布局。严格按照《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要求全面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 批、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严格 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 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绿色、开放、智慧、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布局。 加强美丽辽宁建设法治保障,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积极 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不断夯实美 ...
 “中国绿色创新既造福本国,也惠及世界”(国际人士看中国“十四五”成就)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01
 中国绿色发展战略与成就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 [1] - 中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 [4] - 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双赢 [4]   生态环境改善成果 - 202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6.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2]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全国森林覆盖率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2]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2]   绿色能源技术与产业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 [4] -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4] - 10年来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6]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十四五"时期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建设 [6] - 中国出口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6] - 中国通过项目共建、技术培训、能力建设、绿色融资等方式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8]   政策与治理体系 - 中国首次提出碳达峰阶段后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净排放下降等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7]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 [7] - 中国成功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启动"昆明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 [7]
 淅川石漠化综合治理案例入选北大县域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中国经济网· 2025-10-17 11:03
日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公示"2025县域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其中,由 淅川县林业局推荐上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赋能县域绿色发展—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为例》榜上有 名,为全国50个创新治理案例之一。 为厚植绿色底蕴,筑牢生态屏障,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淅川县认真践 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 略,举全县之力向困难地宣战、向石漠化进军,创新治理模式、规划模式和管护模式,突出大保护、大 生态、大屏障、大融合理念,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治理格局。通水10 年来,淅川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多万亩,县域内石漠化全部得到治理,环库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 45.7%提升到61.7%,"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已成为环库荒山最真实写照,淅川石漠化治理和困难 地造林的做法先后以简报和工作交流形式被国家、省、市刊发推广,先后创成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 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未来,淅川县将进一步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进一步写好绿水青山"建 设""保护""利 ...
 光伏如何爆改沙漠
 经济日报· 2025-10-16 05:5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光伏治沙”模式通过将光伏发电与沙漠生态治理相结合 实现了能源生产 防沙固沙 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为全球生态治理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关键助力 [1][4]   光伏治沙模式的优势 - 颠覆传统治沙“投入大 周期长 效益低”的困境 通过发电收益为生态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经济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 [1] - 光伏矩阵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 减少风沙流动 板体遮挡阳光可大幅减少地表蒸发量 提升局部空气湿度 为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微气候 [2] - 定期清洗光伏板的水可用于植被灌溉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显著提升“沙戈荒”地区植被覆盖率 [2]   光伏治沙的经济效益 - 电力收入可为生态建设持续“输血” 实现“以电养沙 以沙生电”的可持续循环 [3] - “板下经济”带动当地发展 包括种植牧草 药材并进行深加工 以及发展生态养殖 形成“固沙—种草—养殖—肥土”的有机循环 [3] - 将治沙从依赖财政的“赔钱买卖”转变为富民产业 [3]   资源基础与发展规划 - 中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面积广阔 其中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面积达10.15亿亩 戈壁面积7.18亿亩 大部分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 建设光伏电站潜力巨大 [2] - 根据《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 到2030年目标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53亿千瓦 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 [3]   未来展望与全球意义 - 未来光伏治沙可与制氢 储能等新技术结合 使沙漠成为“能源沃土”和“经济绿洲” [4] - 该模式为全球受荒漠化与能源短缺双重困扰的地区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涵盖了生态 能源和经济发展的多重需求 [4]
 读懂中国·阿克苏的甜蜜故事|三代坚守,柯柯牙如何让荒漠变“金山”?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6:26
"从爷爷扛着铁锹在柯柯牙种树,到爸爸守绿护绿,再到我站在这里讲述绿化故事,我们家三代人的经 历,就是阿克苏各族群众治沙造林的缩影。" 柯柯牙纪念馆副馆长阿依尼格儿·艾麦尔的话语,道出了阿克苏人跨越数十年的绿色坚守。 中新网阿克苏10月15日电 题:三代坚守,柯柯牙如何让荒漠变"金山"? 中新网记者 姜雨薇 柯柯牙风 景。 中新网记者 姜雨薇 摄 在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以"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 柯牙精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让荒漠变绿洲、绿洲富百姓。 10月14日,记者实地探访柯柯牙纪念馆,感受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建设成就。 代代坚守治沙路:从"啃硬骨头"到"传接力棒" 柯柯牙,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青色的悬崖",昔日的荒芜之地如今已蜕变为充满生机的绿色海洋。 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首任站长依马木·麦麦提(左)与其儿子艾斯卡尔·依马木(右)接受采访。 中新网 记者 姜雨薇 摄 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面临"沙漠距城仅6公里,每年以5米速度逼近"的生存危机。1986年柯柯牙荒漠绿 化工程启动时,刚过不惑之年的依马木·麦麦提,从塔里木大学果树栽培教师 ...
 甘肃庆阳:“五个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环境报· 2025-10-13 11:09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坐落于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 完整、面积最大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是全国唯一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 算四大国家战略于一体的地级市。近年来,庆阳市紧扣"北阻风沙、南保水土、全域提质增效"的治理思 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部门间、上下级协同监管,全社会共建共治 机制,全力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防沙与治沙协同,实现"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庆阳市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甘肃"四屏 一廊"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屏,也是正在打造的中国算谷、能化新都、低空经济之城,更是黄 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甘肃省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庆阳市环县启动后,庆阳市坚持以地处毛乌 素沙地边缘的环县北部固沙滞尘、阻沙入黄为重点,确定了"一屏五区"建设布局,切实加强荒漠化综合 防治生态监督,推动项目规范科学实施。目前已累计投资6.1亿元,建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个(面积 30.9万亩),完成沙区治理126.42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1万亩,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转 变。 固沟与保塬协同,实现水 ...
 【省生态环境厅】陕西黄河治理交出亮眼“成绩单”
 陕西日报· 2025-09-29 06:47
数据显示,2024年,黄河干流(陕西段)6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8%,超出黄河流域平均 水平3.4个百分点,较2020年提升12.5个百分点。 更令人欣喜的是,陕西已稳定实现"清水入黄"。2024年,延河、无定河、北洛河、泾河等河流干流 全线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窟野河全线断面达到Ⅱ类。渭河自2018年起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彰显了 治理成效的可持续性。 秋日的黄河(陕西段),岸绿景美。9月22日,生活在黄河府谷段"几字弯"附近的黄甫镇段寨村党 支部书记段宏园结束防护林栽种工作后,站在黄河岸边感慨道:"以前黄河水浑,岸边也是光秃秃的土 坡。现在水清亮了,两岸的树也密了。咱守着这'几字弯',日子比以前舒服多了!" "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景象背后,是陕西强化生态治理的不懈努力。根据9月22日省生态环境厅 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陕西段)水质总体逐步改善,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 的考核目标,连续3年总体水质为优、消除劣Ⅴ类断面,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 类。 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打响了一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这份成绩单源于有力的法治保障、严格的管控措施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