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沙治沙
icon
搜索文档
“死亡之海”有新奇迹!新疆实现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07:05
二是,防沙治沙和治水兴农"双提升"。统筹推进节水、蓄水、调水和增水"四维治水",实现了"合理配 置、科学用水"。2024年,南疆防护林灌溉水量达到27.6亿方,利用塔里木和胡杨林生态补水20多亿方 水,使15万亩退化防护林和320万亩的胡杨林得到有效修复。 9月19日,国新办就《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举行新闻发布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 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介绍,新疆是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也 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更是强烈风沙活动和严重风沙的灾害区。越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 里,群众对美好生态的渴望越强烈。新疆坚决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2024年实现最后285公 里的锁边,就是在和田这个区域为重点,实现了"合龙",为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群众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生 态屏障。 艾尔肯·吐尼亚孜表示,这些年新疆生态治理的成效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双缩减、双提升、双增长、 双促进"这12个字。 一是,荒漠化的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根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的结果,新疆荒漠化土地 减少了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了242.8平方公里,首次出现沙化面积 ...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荒漠变绿洲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环球网· 2025-09-16 10:20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十四五" 期间,内蒙古始终把防沙治沙和"三北" 工程攻坚战放在重要位置。近五年时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一亿亩,防沙治沙超过 6500万亩。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黄河流经阿拉善盟约80公里,每年需要从这里带走约1亿吨的泥沙,这些泥沙大多是来自于沙漠乌兰布和。相传这片沙 漠曾经是驼盐古道的必经之地,因流沙、沙尘暴频发,常有商队不幸坠河,当地百姓也给这里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阎王鼻子。 从卫星地图上看,如今"阎王鼻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道绿色的锁边林草带成为沙漠与黄河之间的生态屏障。2022年,阿拉善启动了黄河上中游阻沙 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阎王鼻子"及周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成 为黄河西线重要的"守沙"要塞。 保土涵水 分区施策 黄河之水清起来 离开阿拉善盟,黄河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由北向东进入纬度最高的一段行程。奔腾的河水与巍峨的鄂尔多斯高原激烈碰撞,千万年的冲刷与切割,造就了 一片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奇特地貌。在这里10条季节性河流,由南向北注入黄河,这就 ...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14:05
"十四五" 期间,内蒙古始终把防沙治沙和"三北" 工程攻坚战放在重要位置。近五年时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一亿亩,防沙治沙超过 6500万亩。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黄河流经阿拉善盟约80公里,每年需要从这里带走约1亿吨的泥沙,这些泥沙大多是来自于沙漠乌兰布和。相传这片沙 漠曾经是驼盐古道的必经之地,因流沙、沙尘暴频发,常有商队不幸坠河,当地百姓也给这里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阎王鼻子。 从卫星地图上看,如今"阎王鼻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道绿色的锁边林草带成为沙漠与黄河之间的生态屏障。2022年,阿拉善启动了黄河上中游阻沙 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阎王鼻子"及周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成 为黄河西线重要的"守沙"要塞。 十大孔兑流经三种地形地貌,其中砒砂岩占流域面积的五成左右,横亘其中的库布其沙漠占据三成左右。当地曾统计:十大孔兑每年将2700多万吨的泥沙带 入黄河,是黄河上游名副其实的"泥龙头"。 淤地坝起到拦泥蓄水的作用。当上游的洪水来到这里,首先会被淤地坝拦截,泥沙下降,水流则通过坝顶的溢洪槽 ...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 “蓝绿”交织 喜看昔日沙海蜕变成今日绿洲
央视网· 2025-09-14 14:35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近五年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 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1] -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聚焦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1] 阿拉善盟生态修复成效 - 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年泥沙流失量约1亿吨 威胁黄河生态 [4] - 2022年启动1.1万亩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4%以上 [6] - 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成为西线重要生态屏障 [6] 鄂尔多斯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年入黄泥沙量2700万吨 砒砂岩占流域面积50% [12] - "十四五"期间新建271座淤地坝 实现分级沉降拦泥蓄水 [12] - 西柳沟入黄泥沙量从1550千克/立方米锐减至195千克/立方米 [14] - 森林覆盖率从10.19%提升至28.9% 植被覆盖度从64.4%升至78.8% [14] 光伏治沙协同发展 - 库布其沙漠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 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 [17] - 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形成光伏-种植-养殖循环模式 [17] - "十四五"期间实施风光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 治理沙化土地238.88万亩 [19] 分区治理策略 - 上游丘陵区植树种草增强水土保持 中游风沙区防风固沙 下游平原区提升防洪能力 [14]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4 07:56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兴安岭樟子松树梢时,乌兰布和沙漠的梭梭还在沉睡;当呼伦贝尔草原夜色渐深、 牛羊归圈时,磴口县黄河岸边的苜蓿依然迎着晚霞、茁壮生长……内蒙古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我 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 省区之一。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 的'国之大者'。"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利用坡 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实干担 当、砥砺奋进,让祖国北疆再现"风吹绿草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 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村民白七劳站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的一处坡地上,望着 郁郁葱葱的林带,曾经与黄沙战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数十年前,白七劳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杨树,"我们希望把沙子挡住,保护好耕地。"如今,由绿化带、淤 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组成的"四道防线"将黄沙牢牢锁住。 "我们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 ...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7 07:19
核心观点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将荒漠转化为绿洲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减少入黄泥沙量 [1][2][4] - 光伏治沙、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1][2][3][4] - 治沙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4年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4] 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并引入光伏治沙技术 [2] - 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植被养护依赖7至9月集中浇水 [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 [4] 资金投入与治理成效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66亿元2023年投入约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 [2] - 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2] - 黑赖沟区域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次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技术带来经济效益试验田300多亩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实现经济收益五六万元 [3] - 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员从3户增至15户推动梭梭苁蓉产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 [3][4]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4] 社会参与与青年返乡 - 返乡青年参与治沙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3][4] - 治沙工作代际传承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使更多牧民主动加入治沙合作社 [3][4]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荒漠变绿洲
中国青年报· 2025-09-04 15:03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见习记者 陈思阳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用几十年回答了荒漠怎样变成绿洲这 道题。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曾被称为"阎王鼻子"的风沙口如今有了"绿色铠甲",在靠近黄河的岸边甚至有了水 草;在库布齐沙漠的中段北缘,靠近黄河的"几"字弯南岸地带,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戈荒中北部新能 源大基地项目筑起了"蓝色海洋",百万块光伏板下的经济作物让沙漠实现了从荒芜到葱郁的华丽转 身…… 7月3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基地,这里的"光伏长城"筑起了一道"蓝色屏障",阻挡着风 沙肆虐。(无人机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思阳/摄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与西北,由东向西降水递减,因此内蒙古西北部沙漠化严重。"母亲河"黄河 流经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脆弱的生态、水土流失以及风沙入河问题曾严重影响黄 河水质。"变绿"成为一代代内蒙古人的心头大事。 8月1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在黄河中上游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段,曾经的"阎王鼻子"风沙口如今已成功阻 沙入河,穿上新绿裳。(无人机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思阳/摄 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孔 ...
多措治理 联防联治 扩绿增收阿拉善盟:坚决打赢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内蒙古日报· 2025-07-23 10:20
防沙治沙项目进展 - 九棵树治沙项目区完成治理面积41.83万亩,包括人工造林种草14.04万亩、工程固沙12.53万亩、撒播造林0.26万亩,建立15万亩雅布赖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1] - 2024年"河塔"片区完成林草生态建设总任务325.35万亩 [2] - 2025年计划完成152.97万亩治理任务,投资15.33亿元,目前已完89.63万亩 [3] 区域联防联治措施 - 围绕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和腾格里沙漠西北缘两大沙漠交汇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2] - 与甘肃省武威市等地达成生态治理协作机制,推动联防联治由理念转向落地 [3] - 2025年计划实施联防联治项目7个,建设任务118.87万亩 [4] 资金投入与规划 - 2025至2028年规划"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1个,总投资37.25亿元,建设任务343.77万亩 [3] - "河塔"阻击战片区工程项目9个,建设任务投资30.85亿元、建设任务313.27万亩 [3]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培育接种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带动800余户2000余名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万至5万元 [6] - 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已吸纳劳动力15454余人 [4] - 实现三大沙漠边缘全长1856公里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 [2]
通讯:科技赋能 中国煤炭大市绿色发展变迁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19:17
科技赋能荒漠化防治 - 库布其沙漠治理率从21世纪初的4.6%提升至40%,实现"绿进沙退"转变[2] - "句芒301"机器人种植效率达19分钟/亩,油耗仅2.1升/亩[2] - 立体固沙车作业效率达2000株/小时,是人工的80倍[2] - 采用自走式沙障铺设机、履带式沙漠运输车、无人机等构成"空地立体作战"体系[2] 新能源产业发展 - 乌吉尔风电场"骏马"电站年发电20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2] - 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4] - 鄂尔多斯市风光技术可开发潜力1.4亿千瓦,相当于6.2个三峡水电站[4] - 2024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超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2124万千瓦[4] 科技创新成果 - 多孔电极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 - "CO₂加氢制绿色航煤技术"入选中国民航可持续航煤方案[5] - 引进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等机构[5] - 成功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5]
新疆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57
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新疆计划2024年增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110米至7500米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1] - 于田县采用"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模式 将33万亩绿洲确权到户 配套基础设施与苗木补助 引导农户种植柽柳 梭梭等沙生植物 [1] - 发展肉苁蓉 玫瑰花等沙产业 带动3.6万群众参与治沙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 治沙模式创新 - 于田县万花园"合龙"区探索"乔灌结合 乔药结合 灌药结合 林药间作"多元种植模式 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同时提升经济价值 [2] - 兵地联动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 推行"先干后补 干好再补"激励模式 [2] - 推广"分布式光伏+苦咸水灌溉"技术 试点林草碳汇开发390万亩 [2] 工程成效数据 - 新疆已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 建成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 [1] - 实现防沙治沙和治水兴水"双提升" 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1]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效显著 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