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搜索文档
用好沙漠资源也是一种防沙治沙的有效手段
经济日报· 2025-10-29 17:12
绿富同兴,既治沙又要用好沙漠资源。沙漠不只有沙,还涉及多种地貌地质与动植物资源,沙产业正在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沙漠旅游成为用好沙漠资源的重要方向。地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巴丹 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去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 当地严格遵循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等要求,重点培育生态观光、研学教育、徒步探险等 特色业态,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保护优先,是用好沙漠资源 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好沙漠资源,方可"沙里淘金"。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防沙治沙取得里程碑进展,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阿拉善盟在三大沙 漠边缘建起绿色防线,为改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也为持续巩固 和拓展治沙成效奠定了稳固基础。作为"三北"攻坚战的主战场,内蒙古承担着全国60%的治沙任务。筑 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务必要持之以恒扎实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 绿进沙退,关键要筑起绿色屏障。防沙治沙不是消灭沙漠,而是要让沙漠停止扩张的脚步。近年来,无 论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三大沙漠,锁边工程被认 ...
内蒙古阿拉善盟累计治沙面积超亿亩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造林任务与治理成果 - 阿拉善盟计划于2025年12月底前完成56万亩秋季造林任务 [1] - 自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 [1] 生态环境与治理模式 -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分布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1] - 当地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 [1] 产业融合与民生效益 - 阿拉善盟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和沙产业经营 [1] - 农牧民通过参与生态工程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互动 [1]
“三北”工程实施以来 内蒙古阿拉善盟累计治沙面积超亿亩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00
造林任务与历史成就 - 阿拉善盟计划于12月底前完成今年56万亩造林任务 [1] - 自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 [1] 生态环境背景与治理模式 -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1] - 当地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 [1] 产业融合与民生效益 - 阿拉善盟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 [1] - 引导项目区及周边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和沙产业经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1]
内蒙古阿拉善防沙治沙突破1亿亩
人民日报· 2025-10-22 04:54
造林计划与目标 - 阿拉善盟启动秋季造林工作,计划在12月底前完成2025年56万亩的造林任务[1] - 自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1] 地理与生态背景 - 阿拉善盟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1] - 境内分布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盟国土面积35.07%,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83.04%[1] 治沙策略与成效 - 当地坚持植树造林种草40多年,遵循以水定绿、科学治沙原则,摒弃高耗水模式[1] - 大规模推广应用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的近自然造林模式[1] - 全盟实现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1]
治沙三十载:书写“绿进沙退”生态画卷
经济观察报· 2025-10-06 10:06
核心观点 - 通过一套创新的“组合拳”式沙障技术与造林技术,成功实现了高原地区的防沙治沙和生态逆转,植被覆盖度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40% [1][2] 防沙治沙技术 - 核心防沙固沙技术为三类沙障协同构建的立体防沙网:1 5米×1 5米的草方格沙障作为基础防线,将稻草踩入沙地20厘米 [1] - 尼龙袋沙障作为辅助屏障,凭借耐风蚀、易固定的特性与草方格形成互补 [1] - 低立式HDPE固沙网通过合理网格间距降低材料成本,并为后续植被生长预留空间 [1] - 搭配“青杨深栽旱作”造林技术,树苗埋入沙地一米深仅留40多厘米露头,使树苗成活率提至80%以上 [1] - 人工效率方面,一个人一天能扎一亩地,两个人配合一天能完成两亩多 [1] 生态改善成效 - 植被覆盖度从不足5%显著跃升至40% [2] - 风沙天气较往年减少近六成(60%) [2] - 曾经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和林木固定,青杨、新疆杨连片成林 [2] - 生态多样性恢复,鹿、石羊等动物时常在林间穿梭 [2] 社会经济效益 - 构建“生态管护员+社会管护员”的管护体系,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治沙和管护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社会管护员每月工资为2400多元,当地群众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 [2]
习言道丨这条“绿围脖”,习近平牵挂在心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5:39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于2024年11月28日实现锁边合龙,为33.7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戴上绿围脖 [3] - 该工程填补了此前285公里的空白区,经过60多万人次500多个日夜的奋战完成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面积相当于2个河南或3个浙江,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最高达300米左右 [3] 新疆生态环境挑战与治理 -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强烈风沙活动和最严重风沙灾害区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气温可达六七十摄氏度,土地盐碱化严重 [3] - 2023年6月,国家提出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3] 生态治理政策导向 - 国家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5] - 政策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5] - 2024年9月再次强调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沙产业发展与经济收益 - 新疆沙产业年产值突破43.7亿元,在黄沙间种出了苹果、红枣、核桃、杏子等作物 [6] -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创造出戈壁变果园的绿色奇迹 [5][6]
【追光的你】习言道丨这条“绿围脖”,习近平牵挂在心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5:00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于2024年11月28日实现锁边合龙,为33.7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戴上绿围脖 [3] - 工程填补了此前285公里的空白区,经过60多万人次500多个日夜的奋战完成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面积相当于2个河南或3个浙江,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最高达300米左右 [3] 新疆生态环境挑战与治理背景 - 新疆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强烈风沙活动和最严重风沙灾害区 [3] - 该地区气候极端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气温可达六七十摄氏度,土地盐碱化严重 [3] - 2023年6月,国家发出号召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3] 生态治理政策导向与经济效益 - 国家层面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5]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5] - 新疆沙产业年产值突破43.7亿元,在黄沙间种出苹果、红枣、核桃、杏子等作物 [5] 高层关注与战略部署 - 国家领导人自2014年以来在考察新疆及相关会议上多次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亲自谋划和部署 [4][5] - 2024年9月24日,再次强调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5] - 2024年4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特别提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 [2]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63场在新疆巴州库尔勒举办 宣讲防沙治沙与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 2025-09-29 20:33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9日电(记者王泽宇)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 坛"第163场活动29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举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 究所副所长、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吴波作题为《坚守治沙初心 筑牢绿色长城》的演讲。 宣讲中,吴波介绍了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性,生动讲述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 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荒漠化治理全面推进,创造了荒漠 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吴波表示,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关乎亿万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关乎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的战略工程。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系统治理,科学规划、分区施策,尊 重自然、因地制宜,更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坚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活动现场,2024年"诚信之星"付志周之子付新禧深情讲述父亲四十年如一日在戈壁沙漠中不惧艰险植树 造林的感人故事,并分享了自己秉承父志,探索防沙治沙与生态富民相统一的发展模式的经历。 本场活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巴州党委宣传部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 ...
罗布麻让沙漠“披绿生金”
人民网· 2025-09-22 11:17
防沙治沙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新疆尉犁县境内的塔里木河南岸防沙治沙区 [1] - 项目展示了治理后的罗布麻种植区与治理前的自然沙丘对比 [1] - 项目区域包含塔里木河及周围绿洲 [1] 植被种植与技术应用 - 项目种植了罗布麻并使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 [2] - 工作人员在现场查看罗布麻的长势情况 [6] - 采用固沙草方格作为防沙治沙的工程措施 [1] 项目运营与维护 - 有工作人员在治沙区进行日常巡视工作 [3][5] - 工作人员会检查滴灌管的运行状况 [5] - 新疆尉犁县国有林管理局的护林员参与项目维护 [6]
生态工程也是富民工程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32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与成效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40% [1] - 当地创新治理模式,综合运用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等手段 [1] - 沙漠治理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成为富民工程和发展工程 [1] 以路治沙与光伏治沙 - 累计建成穿沙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带动防沙治沙400多万亩 [3] - 沿黄高速两侧贯通补齐库布其沙漠北缘420公里锁边林带,有效阻止沙漠扩张 [3] -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规划形成约5公里宽、400多公里长的光伏治沙带 [3][4] 科技手段提升治沙效率 - 应用无人机飞播、植树机器人、灌木平茬机等装备,使沙漠治理不断提速 [6] - 无人机飞播相比传统人工撒种效率高、精度好、成本低,例如一公司在6-9月完成飞播约13万亩 [6] - 2023年以来累计新建锁边林、阻隔带、阻沙带340公里 [7] 生态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牧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甘草种植和牧业,年纯收入可达15万到20万元 [8] - 已累计发展500余户家庭林(草)场,生态覆盖总面积达200多万亩 [8] - 培育生物质绿色甲醇、柠条饲草料加工等重点产业,年加工利用柠条、沙柳等超5万吨,2024年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