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植物油多元醇
icon
搜索文档
专利商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 2025-10-24 11:21
专利奖项与成果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主题为“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会上颁发30件中国专利金奖和10件外观设计金奖 [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和车辆及热管理控制方法”发明专利获得金奖 [1] - 南京工业大学的“一种植物油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获得金奖 [1] - 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获得金奖 [1] - 中铁五院的专利金奖“桥梁运架机”应用于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昆仑号”,该设备长116米,能提1000吨重、40米长的巨型简支箱梁作业 [2] 专利转化运用成效 - 自2023年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难点、堵点、卡点 [1] -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15.4万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达14.2万次 [1] - 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134.9万件存量专利进行摸底,开展各类对接活动1.6万余次 [3] - 截至9月底,实现产业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近6万件 [3] - 搭载“桥梁运架机”专利的“昆仑号”在2021年用时218天完成10公里桥梁铺架任务,并已在福厦、沈白等10余条高铁线路推广应用 [3] 创新能力与国际认可 - 2024年欧洲专利局收到20万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人申请量占比超过10% [2] - 自2018年以来,中国向欧洲专利局的专利申请量增加了一倍多,自2014年以来增加了4倍 [2] - 本届专交会上,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的50余项前沿专利技术现场寻找合作机会,大连理工大学智能水母捕捞作业平台等多个项目与企业现场达成意向 [3] - 专交会自2002年创立至今,累计交易额已超百亿元 [3]
专利商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经济日报· 2025-10-20 09:16
专利商业化与转化成果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主题为“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并颁发30件中国专利金奖和10件外观设计金奖[1] - 获得金奖的专利包括比亚迪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南京工业大学的植物油多元醇制备方法、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制备方法等[1] - 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昆仑号”模型亮相,其专利技术解决了时速400公里高铁建设箱梁架设难题,已在福厦、沈白等10余条高铁线路推广应用[2][3] 专利转化运用政策与成效 - 自2023年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难点堵点[1] -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15.4万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达14.2万次[1] - 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134.9万件存量专利进行摸底,开展各类对接活动1.6万余次,截至9月底实现产业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近6万件[3]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创新能力 - 2024年欧洲专利局收到20万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人占比超过10%[2] - 自2018年以来中国专利申请量增加一倍多,自2014年以来增加了4倍[2] - 专交会自2002年创立至今累计交易额已超百亿元[3]
南工大技术成果获中国专利金奖
中国化工报· 2025-06-30 10:35
核心观点 - 南京工业大学郭凯教授团队开发的"植物油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该技术通过创新植物油多元醇结构和高效制造工艺 生产出生物基聚氨酯新材料并实现万吨级产业化 [2] - 该技术解决了生物基聚氨酯产业链中高性能单体料植物油多元醇产品空白的问题 同时突破了传统釜式反应效率低下的技术瓶颈 [2] - 项目合作单位已建成5万吨生物基聚氨酯多元醇生产线 覆盖15万吨生物基聚氨酯产品 应用于隧道建设 工程防腐 建材胶粘等多个领域 [3] 技术突破 - 采用微化工及过程放大技术 在温和条件及短反应时间内完成反应 反应选择性显著提高 能精准构建目标结构 传统釜式反应无法实现 [2] - 通过流场结构设计实现边界尺度外扩 完成单通道万吨产能 结合可控聚合技术开发系列生物基聚氨酯材料 [3] - 将反应过程类比"涮羊肉" 通过微化工反应方式解决传统反应均一性差 过程不可控等技术难题 [3] 产业化应用 - 技术已实现万吨级规模产业化 年产量达5万吨生物基聚氨酯多元醇生产线建成 [3] - 产品覆盖15万吨生物基聚氨酯 应用于隧道建设 工程防腐 建材胶粘 电子灌封 家居医护等领域 [3] 行业意义 - 聚氨酯原料长期依赖石化资源 高端产品进口依存度高 该技术开发的生物基聚氨酯可对石化产品形成补充 并实现高效固碳 [2] - 解决了市场现有多元醇产品难以满足高端应用需求且成本高的问题 填补了高性能单体料植物油多元醇产品空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