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材料

搜索文档
新凤鸣(603225):上半年盈利能力修复,Q2业绩同比、环比提升
中银国际· 2025-09-17 10:16
投资评级 - 报告对新凤鸣维持买入评级 [1][3][5] - 板块评级为强于大市 [1]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盈利能力修复 第二季度业绩同比和环比均实现提升 [3] - 涤纶长丝扩产周期下主要产品价格下行 但新增产能释放推动业绩持续向好 [3][5] - 产业链一体化完善 PTA产能扩张和生物基材料布局成为未来增长点 [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334.91亿元 同比增长7.10% [3][8] - 归母净利润7.09亿元 同比增长17.28% [3] - 第二季度营收189.34亿元 同比增长12.57% 环比增长30.06% [3][8]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4.03亿元 同比增长22.24% 环比增长31.44% [3] - 毛利率6.42% 同比提升0.41个百分点 [8] - 财务费用率0.46% 同比优化0.61个百分点 [8] 业务分析 - 涤纶长丝上半年营收231.68亿元 同比下降5.99% 销量357.19万吨 同比增长5.44% [8] - PTA业务收入46.52亿元 去年同期为11.80亿元 销量108.79万吨 去年同期为22.65万吨 [8] - 合同负债金额16.70亿元 去年同期为3.82亿元 显示在手订单充裕 [8] 产能布局 - PTA产能达到770万吨 预计2025年底突破1000万吨 [8] - 增资合肥利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持股7.0175% 布局生物基材料领域 [8] 盈利预测 - 调整2025-2027年EPS预测至0.98元、1.19元、1.39元 [5][7] - 对应市盈率15.9倍、13.1倍、11.3倍 [5][7]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99亿元、18.20亿元、21.12亿元 [7] - 营收增长率预计分别为2.9%、10.5%、8.4% [7]
国内首套!中石油,又一新材料突破
DT新材料· 2025-09-17 00:04
行业发展趋势 - 化工新材料产业向材料高性能化、生产绿色低碳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方向发展 [2] - 生物基材料成为最闪亮的赛道之一 已涌现聚乳酸、生物基尼龙、生物基LCP、生物基芳纶、生物基TPU等多个明星产品 [2] 生物基聚碳酸酯技术突破 - 国内首套且产能最大的生物基PC工业生产装置于2025年2月开车成功 填补国内空白 [2] - 采用可再生异山梨醇生物基单体替代双酚A 产品透光率达92% 表面硬度接近玻璃 加工流动性等同通用PC [2] - 技术难点包括高活性催化体系设计、熔融缩聚过程强化、共聚物结构精准调控、模块化连续脱挥装置实现等 [3] 生物基PC替代路径 - 替代方案包括生物基双酚A或生物基碳酸二甲酯(DMC) 其中DMC可通过CO₂和生物甲醇合成 [5] - 三井化学向帝人和三菱供应生物基双酚A 并与南亚塑料合作开发生物基丙酮生产线 [5] -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开发出聚碳酸酯合成用高性能催化剂 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制DMC路线 已在26万吨/年装置实现工业化应用 [5] 国际企业布局 - 科思创推出含60%生物基碳含量的"生物基Makrolon®" 以及含循环生物质份额的RE系列和化学回收份额的RP系列 [6] - 帝人集团开发100%生物基PC 计划2025年前量产 其生物质衍生PC树脂已用于制造全球首台生物塑料管风琴 [6] - 三菱化学采用异山梨醇单体的DURABIO于2015年量产 应用于汽车内外饰零部件 合作车企包括吉利、宝马、丰田等 [6] 市场现状与挑战 - 2024年中国PC产能381万吨(占全球48%) 产量230万吨 进口88万吨 出口49万吨 自给率75% [6] - 高端产品(光学级、医疗级)70%依赖进口 行业呈现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格局 [6] - 生物基PC需走向高端化升级 当前面临成本劣势挑战(传统双酚A价格仅8200元/吨) [6] 中石油战略转型 - 集团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部署 加快发展"热电氢"和"生精材"新兴产业 [7] - "热电氢"涵盖地热、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氢能产业链 "生精材"包括生物技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 [8] - 新材料领域布局高端聚烯烃、特种纤维、高性能合成橡胶等 自主茂金属催化剂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突破 [8]
研判2025!中国1,3-丙二醇(PDO)生产工艺、市场政策汇总、产业链、供需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产能快速扩张[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4 09:10
文章核心观点 - 1,3-丙二醇(PDO)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需求量达7.54万吨,产能达11.2万吨,但产能利用率较低仅28.84%,未来在新型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潜力巨大 [1][6] - 行业竞争格局由中国企业主导,华恒生物和清大智兴为主要产能贡献者,分别占比44.64%和28.57%,海外产能仅杜邦7.7万吨且被华峰集团收购 [8] - 技术发展聚焦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的优化,政策支持推动绿色转型和可再生资源利用 [10] 行业概述 - 1,3-丙二醇(PDO)是一种重要有机溶剂和原料,主要用于PTT纤维、化妆品、医药和聚氨酯等领域,是高性能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的关键单体 [2] - 工业生产工艺包括丙烯醛水合氢化法、环氧乙烷氢甲酰化法和生物发酵法,分别由Degussa、Shell和Dupont与Tate&Lyle公司开发 [3] 市场政策 - PDO属于有机化学原料制造行业,受到《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多项政策支持,鼓励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4]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料包括玉米、薯类、甘油等生物基原料和丙烯醛、环氧乙烷等石油基原料,下游应用以PTT纤维为主占比超60%,2023年PTT纤维产量和需求量分别达19.84万吨和19.32万吨 [5] - 下游市场持续繁荣为PDO行业带来增长空间,新型应用如生物可降解塑料和药物载体潜力巨大 [1][6] 供需现状 - 2024年PDO需求量7.54万吨,产能11.2万吨,产量3.23万吨,产能利用率28.84%,生产企业积极扩产以满足需求 [1][6] - 2018年至今全球PDO产能从11.3万吨/年增长到19.4万吨/年,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中国 [7][8] 竞争格局 - 华恒生物产能占比44.64%,清大智兴占比28.57%,海外产能仅杜邦7.7万吨且被华峰集团收购,原Degussa和Shell产能已关停 [8] - 华恒生物2024年营业总收入21.78亿元,毛利润5.43亿元,毛利率24.92%,产品涵盖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基新材料 [8] - 清大智兴拥有万吨级生产基地,2022年建成2万吨/年糖法PDO装置,预计5年内年产量达5-10万吨,销售额15-30亿元 [9] 发展趋势 - 技术研发聚焦微生物菌种筛选、代谢工程改造和催化剂优化,以提高转化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10] - 政策支持和环保法规趋严推动生物基PDO发展,企业注重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绿色转型 [10]
东方证券:新技术驱动下绿色聚酯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智通财经· 2025-09-11 15:05
行业现状与瓶颈 - 绿色聚酯行业物理法加工技术成熟 但原料仅限于瓶片 产品局限于短纤和瓶片[1][2] - 全球聚酯纤维年产量7900万吨 聚酯瓶片年产量约3200万吨 物理法仅能解决占聚酯总产量约三分之一的瓶片回收问题[1][2] 技术突破空间 - 新技术突破使绿色聚酯原料不再受瓶片局限 产品可完全替代原生料 打开约8000万吨新市场空间[1][2] - 聚酯易解聚特性及成熟回收体系为新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废料价格低廉使新技术具备显著规模经济优势[2] 再生循环技术对比 - 化学法解聚再生技术较成熟 已有商业化项目 但需要高温反应且产品为DMT或BHET低聚体 应用存在局限[3] - 生物法采用酶催化剂 反应条件温和 产品为再生PTA和再生乙二醇 应用灵活性高 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3] - 生物法已获食品饮料 服装 轮胎巨头青睐 产业化后有望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并维持高回报率[3] 生物基材料进展 - 国内开发以FDCA替代PTA的技术路线 利夫生物为FDCA主要生产企业 获多家聚酯产业链企业投资[4] - 新凤鸣追加1亿投资 计划使用FDCA生产PEF用于高端生物基纤维[4][5] - 养生堂旗下关子投资利夫生物 旨在用PEF替代现有方案解决饮料瓶回收问题[4] - 生物基聚酯产业化应用明确 有望快速放量[4] 企业布局与投资机会 - 万凯新材通过大股东正凯集团与法国Carbios合作 规划国内5万吨工业化项目 并通过澄凯基金投资利夫生物[5] - 万凯新材作为农夫山泉主要瓶片供应商 实现产业链精准卡位 预计产业落地项目将纳入上市公司[5] - 新凤鸣作为涤纶长丝龙头企业 投资利夫生物并规划以FDCA生产生物基纤维和绿色包装产品[5] - 能特科技投资建设10万吨循环再生聚酯项目 采用关联公司成华科技化学法生产的BHET为原料[6]
新技术驱动下绿色聚酯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东方证券· 2025-09-11 13:44
行业投资评级 - 基础化工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4] 报告核心观点 - 绿色聚酯行业在新技术驱动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物理法技术受限于原料和产品类型 仅能处理全球聚酯年产量的约三分之一 而新技术有望打开约8000万吨的新市场空间[6][10][12] - 生物法再生循环技术具备反应条件温和 产品形式灵活等优势 虽产业化进度慢于化学法 但已获得众多国际巨头认可 预计落地后将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并维持较高回报率[6][12][29] - 生物基材料路线以FDCA替代PTA的技术已接近商业化落地 明确的应用场景有望推动其快速放量[6][12][35] 绿色聚酯产业发展现状 - 2023年国内再生涤纶产量为565万吨 其中再生涤纶短纤470万吨 占比超过80% 行业格局分散 第二大企业产量占比仅约4%[11] - 物理法再生技术以瓶片为原料 产品主要为短纤和瓶片 原料受限明显 2024年全球聚酯纤维产量7900万吨 瓶片产量3294万吨 物理法仅能处理约3000万吨原料[12][21][22] - 聚酯材料因分子结构特性更易解聚 且生物基原料替代可行性高 回收体系成熟 废料价格低廉 规模效应显著 产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塑料[6][12][23] 再生循环技术分析 - 化学法技术较成熟 如浙江佳人已有3万吨商业化项目 但需要200度左右高温反应 产品为DMT或BHET低聚体 应用存在局限[12][30] - 生物法以酶为催化剂 反应温度仅65度 条件温和 产品为再生PTA和乙二醇单体 应用灵活性高[12][29][34] - 生物法已获雀巢 百事 欧莱雅 耐克等国际巨头合作 国内源天生物与华灏化学合作生产高端再生PTT 拓展至特种纤维领域[34] 生物基材料发展进展 - 国内利夫生物是FDCA主要生产企业 采用两步法从生物基原料生产FDCA[35] - 新凤鸣追加投资1亿元 计划使用FDCA生产PEF用于高端生物基纤维[6][12][35] - 农夫山泉大股东通过关子创投投资利夫生物 旨在解决饮料瓶回收问题 推动生物基聚酯在包装领域的应用[12][36][38] 重点上市公司布局 - 万凯新材大股东正凯集团与法国Carbios交流并规划5万吨工业化项目 通过澄凯基金投资利夫生物 实现产业链精准卡位[6][39] - 新凤鸣作为涤纶长丝龙头企业 投资利夫生物并规划以FDCA生产生物基纤维和绿色包装产品[6][40] - 能特科技投资建设10万吨化学法再生聚酯项目 采用关联公司成华科技生产的BHET为原料[6][40]
卓越新能(688196):生物柴油销量下滑拖累收入,天然脂肪醇投产带动归母业绩同比增16%
长江证券· 2025-09-07 22:42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收13.12亿元,同比减少32.12% [2][6] - 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6.01% [2][6] - 扣非归母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13.44% [6] - 2025Q2营收6.03亿元,同比减少43.34%,环比减少14.96% [6] - 2025Q2归母净利润0.56亿元,同比减少22.3%,环比减少8.58% [6] 业务表现分析 - 生物柴油收入10.7亿元,同比下滑42.3% [12] - 生物柴油销售量12.50万吨,同比减少37.55% [12] - 生物柴油平均销售价格8533.6元/吨,同比下滑7.7% [12] - 天然脂肪醇于2025年4月开始试生产,销售4008.06吨,实现收入8223.55万元 [2][12] - 销售毛利率为10.17%,同比提升3.83个百分点,主因高毛利率脂肪醇业务投产 [12] - 期间费用率为6.01%,同比提升2.16个百分点,主要由于费用刚性而收入下滑 [12] 现金流与资本开支 - 收现比为95.71%,同比降低3.41个百分点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31亿元,去年同期为-0.35亿元 [12] -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1.50亿元,去年同期为0.64亿元 [12] - 目前公司仍有较多项目处于在建待建阶段,包括国内外合计20万吨烃基生物柴油和50万吨生物柴油 [12] 战略布局与应对措施 - 欧盟于2025年2月公布反倾销终裁结果,对公司产品征收23.4%的反倾销税 [12] - 公司通过法律抗辩、调整市场策略、向下游生物基材料延伸及国际化布局等方式积极应对 [12] - 新加坡一期10万吨产能投产后,或可规避部分关税风险,并抓住新加坡船燃市场机遇 [12] - 国内年产10万吨烃基生物柴油生产线完成大型设备主体安装,已进入管道安装阶段 [12] - 泰国生物柴油生产线项目完成土地租赁合同的签署,已完成土地勘探并进行施工图设计 [12] - 在沙特投资设立合资公司,采取"软实力+轻资产"有偿服务模式,开展资源回收与利用合作 [12]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47/3.71/4.3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6%/+50%/+17% [12] - 对应PE分别为24倍、16倍、14倍 [12]
新凤鸣(603225):Q2盈利同环比提升,看好长丝旺季弹性
德邦证券· 2025-09-05 15:07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5]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H1营业收入334.91亿元,同比+7.1%,归母净利润7.09亿元,同比+17.3% [5] - Q2单季营业收入189.34亿元,同比+12.6%,环比+30.1%,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22.2%,环比+31.4% [5] - 长丝销量大幅提升,Q2 POY/FDY/DTY销量分别为144/45/25万吨,同比+16.0%/+19.7%/+32.3% [6] - 通过销量增长对冲价格下跌影响,Q2毛利率6.4%,同比+0.2pct,净利率2.1%,同比+0.2pct [6] - 金九银十旺季将至,行业库存低位(POY/DTY/FDY库存15.3/28.6/24.0天),开工率91.6%,看好长丝涨价弹性 [6] - 中长期行业产能增速放缓,CAGR从7.1%(2017-2023)降至1.5%(2024-2026),行业格局优化 [6] - 战略布局生物基材料,增资利夫生物1亿元,探索FDCA在高端纤维和绿色包装应用 [6] 财务数据与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4.86/18.52/21.72亿元,同比+35.0%/+24.6%/+17.3% [5][7] - 对应EPS 0.97/1.21/1.42元 [5][7] - 2025E营业收入713.18亿元(+6.3%),毛利率5.9%,净资产收益率8.1% [7][8] - 2026E营业收入780.64亿元(+9.5%),毛利率6.3%,净资产收益率9.4% [7][8] - 2027E营业收入787.00亿元(+0.8%),毛利率6.7%,净资产收益率10.3% [7][8] - 当前市盈率15.42倍(2025E),市净率1.25倍(2025E) [8] 行业与运营 - 所属基础化工/化学纤维行业 [2] - 中鸿新材料装置投产(2月25万吨+5月40万吨)推动销量增长 [6] - 通过装置改造、油剂国产替代、余热回收等措施压缩生产成本 [6] - 财务费用率0.3%(Q2),同比-0.7pct,主要因汇兑收益增加 [6]
国内首个AI+MGI干湿法一体生物基新材料(合成生物)智能研发创新中心启动
新华网· 2025-09-05 14:59
实验室启用与战略意义 - 国内首个AI+MGI技术驱动的干湿一体多糖生物基材料创新实验室在浙江台州黄岩启用 填补多糖类生物基材料数字模拟与实体实验协同研发空白 [1] - 实验室采用政府引导、平台运营、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路径 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黄岩样本 [1] - 黄岩区政府将实验室视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的战略引擎 目标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生物基材料创新高地和绿色制造示范区 [1] 技术模式与研发效率 - 实验室构建干实验(计算模拟)与湿实验(实体合成测试)一体化流程 替代传统依赖经验试错的研发模式 [2] - 合作企业三黍生物表示 实验室将耐高温可降解包装材料研发周期从过去一两年上千次实验大幅缩短 通过快速提供最优方案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2] 运营机制与生态协同 - 实验室由知耕平台运营 采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 平台提供AI工具与实验环境 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 [1] - 通过生态反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短期提供研发服务与技术转让 长期通过产业化成果反哺区域经济形成人才与资本流入的良性循环 [1]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指出实验室是连接政产学研用的创新枢纽 加速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 行业影响与推广价值 - 实验室验证了从经验试错到AI驱动、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创的新材料创新范式 [2] - 鸿之微认为实验室为AI+MGI技术规模化落地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 实现政府、平台、企业、产学研各方协同发力 [2] - 这一模式有望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复制推广 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生态演进的重要案例 [2]
凯赛生物,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公示
DT新材料· 2025-09-04 07:31
产能扩张与项目进展 - 凯赛太原公司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和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设计方案公示 位于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2] - 公司现有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年产能11.5万吨 生产线分布于金乡、乌苏和太原基地[4] - 生物基戊二胺年产能5万吨位于乌苏材料基地 主要用作聚酰胺生产原料 少量销售于环氧固化剂领域[4] - 系列生物基聚酰胺年产能10万吨 其中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于2023年11月结项[4] 新产品与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生物基复合材料冷藏集装箱正式交付 采用连续纤维增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 填补国内该领域应用空白[4] - 生物基哌啶许可证办理完成并开始生产销售 生物基聚酰胺改性复合材料在更多领域进行商业化验证[4]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2,319.85万元 同比增长23.13% 占营业收入比例达7.37%[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71亿元 同比增长15.68% 创历史新高[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09亿元 同比增长24.74%[5] - 扣非净利润2.96亿元 同比增长23.67%[5] 产品线拓展 - 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于2022年投产 作为聚合单体用于长链尼龙生产[4] - 研发项目涵盖绿色二元酸、生物基哌啶、高温聚酰胺及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等领域[4]
全球首套!生物基 1,5 - 戊二醇工艺试验成功
DT新材料· 2025-09-01 00:04
技术突破与工艺创新 - 全球首套生物基1,5-戊二醇一步加氢工艺在舟山基地试验成功,采用特殊催化剂实现高效生产[2][5] - 产品纯度超过99.5%,色度小于5,水分含量低于0.1%,指标超越国际标准[2] - 传统石油基路线以四氢糠醇为原料,需两步转化(脱水+加氢),收率达85%以上,关键控制点为pH调节和蒸馏温度[4] - 生物基路线以环戊二烯为原料,通过光氧化和高压加氢(70-100℃/7MPa),但反应器设计门槛高[4] - 新工艺采用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兼顾环保、安全与高效生产需求[5] 应用领域与市场需求 - 化妆品行业:生物基1,5-戊二醇具备保湿防腐特性,纯度要求≥99%,契合天然绿色消费趋势[6] - 生物医药: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高纯度和稳定性满足行业严格标准[6] - 高分子材料:可生产高端PCDL、戊内酯、PA56纤维等,应用于电动汽车锂电池包覆材料、高价服装、建筑及包装领域[6] - 产品出口至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市场,需求旺盛[6] 行业技术对比 - 工业化生产存在石油基与生物基两种路线,均需精密控制反应条件(温度、压力、时间)[3][4] - 石油基工艺使用镍催化剂,在120-150℃/6MPa下加氢,生物基工艺依赖光化学反应装置[4] - 两种路线最终产品均需符合化妆品原料标准,包括重金属残留≤10ppm等指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