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DiPilot 100智驾系统

搜索文档
谁在制造“陷阱”?年轻的生命逝去七天后,再谈车企智驾营销
凤凰网财经· 2025-04-05 21:51
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技术被车企过度营销,实际能力与宣传存在巨大差距,导致消费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1][2][8] - 车企普遍采用"高配演示、低配缩水"的营销策略,低配车型智能驾驶功能严重不足 [2][4][7] - 当前市售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最高仅达到L2级别,但部分车企刻意营造"解放双手"的假象 [8][10] - 车企存在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隐瞒重大缺陷,导致安全隐患 [11][13][14] - 智能驾驶技术尚未成熟,消费者认知存在严重偏差,行业需要回归理性 [16][17][19] 01 高配演示,低配缩水:车企的"双标"游戏 - 新能源车企普遍使用"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夸大宣传语,但实际产品与宣传差距巨大 [2] - 小米SU7标准版仅搭载纯视觉方案,未配备激光雷达,而Max版配备激光雷达和508 TOPS算力芯片 [4][5] - 雷军在发布会上使用Max版演示极限场景,但未明确说明不同版本间的实质性差异 [5] - 小鹏G9低配车型未配备AEB、车道级导航等基础安全功能,全场景智驾需额外支付2.8万元 [7] - "高配演示、低配缩水"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消费者被误导后可能放松警惕,埋下安全隐患 [7] 02 车企套路深:选择性信息披露背后的安全陷阱 - 小米在发布会上将AEB功能塑造成"安全神话",但未说明AEB系统对锥桶、水马等施工障碍物无效 [11][13][14] - 小米SU3标准版智能驾驶硬件配置明显低于竞品,仅搭载1颗英伟达DRIVE Orin芯片、1个毫米波雷达、11个车身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 [14] - 事故调查显示,系统仅在碰撞前2秒发出警报,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的10秒缓冲期 [15] - 激光雷达虽能提供300-500米探测距离,但因成本高昂在走量车型上常被砍掉 [15] - 车企在用户手册中设置免责条款,与宣传形成"双标",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 [10] 03 让技术回归理性,别让消费者买单 -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指出自动驾驶是被资本裹挟和炒作的概念,当前技术无法应对所有复杂路况 [17] - 62%的年轻车主错误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仅9%了解责任边界,认知偏差严重 [17] - 专家建议通过法律法规强制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执行特定安全操作 [19] - 每辆搭载智驾系统的车辆应通过严格"考试",包括虚拟仿真和真实路况测试 [19] - 行业需要建立安全准入门槛,强调"智驾有边界,安全无捷径"的理念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