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物流一站式解决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长久物流董事长薄世久:提供汽车物流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9:15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为业务覆盖整车等多领域的5A级综合物流企业,从汽车产业传统物流服务商向以技术和数据驱动的全球化伙伴转型 [1] - 公司服务60多个汽车品牌,与国内八成主机厂有合作关系 [2] - 公司拥有多元客户结构,作为独立第三方企业不绑定单一客户,契合汽车行业物流外包的升级方向 [2] - 公司通过2400多台中置轴轿运车、3艘自有国际滚装船、7艘合资运营滚装船建立陆海联运网络,并利用TIR资质和中欧班列资源提供国内-国际一站式解决方案 [2] 行业环境与监管影响 - 2024年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747.7万辆和27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和5.8% [2] - 2025年1-8月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833.8万辆和183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3.8% [2] - 车辆运输车超标装载运输问题曾导致行业运价持续偏离合理区间,行业长期微利甚至亏损,违规运力单车运载量可达40辆,而合规运力仅能运载八九辆 [3] - 2025年专项治理行动针对汽车物流超限问题,实施从生产、装载到运输的全链条监管,相比2016年广撒网式的治理更具针对性 [3] - 行业治理有助于推动行业价值升级,将公司的合规投入转化为战略资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确定性动力 [1][4][5] 技术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 公司持续聚焦技术赋能与数字化转型,整合历史与实时运输数据优化智能调度系统,以降低空驶率、减少无效里程 [6] - 多元化客户数据为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对流、循环路线网络打下基础 [7] - 智能车货匹配平台实现需求实时响应、运力高效调度、履约全程可视,使物流服务向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升级 [7] - 公司维持规模较大的IT研发团队进行数智化升级,在调度精准性和效率方面有显著提升 [7] - 公司对无人驾驶技术在短途接驳、固定路线等场景的应用保持关注,并计划在技术成熟时第一时间布局 [7] 未来战略展望 - 公司未来十年目标是成为在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及智能化时代浪潮下,具有科技属性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 [9] - 公司不仅运送实物商品,更通过技术和数据为客户优化供应链,成为客户全球化战略中值得信赖的伙伴 [9]
长久物流董事长薄世久: 提供汽车物流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4:11
公司定位与战略转型 - 公司定位为5A级综合物流企业,正从传统汽车物流服务商向以技术和数据驱动的全球化伙伴转型 [1] - 公司致力于强化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并构建了陆海联运网络与数字化平台 [1] - 公司未来十年的愿景是成为具有科技属性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通过技术和数据为客户优化供应链 [5] 客户基础与市场地位 - 公司服务60多个汽车品牌,与国内80%的主机厂有合作关系 [2] - 作为独立第三方企业,其不绑定单一客户的模式契合汽车行业“物流外包、聚焦研发制造”的升级方向 [2] - 多元的客户结构铸就了业务长期稳定的优势 [2]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2024年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747.7万辆和27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和5.8% [2] - 2025年1-8月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833.8万辆和183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3.8% [2] - 汽车行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汽车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 运力资源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拥有国内2400多台中置轴轿运车、3艘自有国际滚装船以及7艘合资运营滚装船 [2] - 公司通过TIR资质和中欧班列资源,建立覆盖陆地、近海、内河的运输网,提供国内-国际一站式解决方案 [2] 行业治理与合规优势 - 2025年专项治理行动针对车辆运输车超标装载运输,提出全链条监管,从根源上阻断违规运力 [3] - 相较于2016年“治超”行动的广撒网,2025年治理行动针对性更强,是从全领域覆盖转向特定领域精准发力 [3] - 行业过往因违规运力挤压导致运价持续偏离合理区间,行业长期微利甚至亏损 [3] - 公司早期购置的2400余台合规运力因专项治理行动从“合规投入”转变为“战略资产”,为稳健发展注入动力 [4] 技术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 公司通过整合历史与实时运输数据优化智能调度系统,以降低空驶率、减少无效里程 [5] - 多元化客户数据为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对流、循环路线网络打下基础 [5] - 智能车货匹配平台实现需求实时响应、运力高效调度、履约全程可视,使服务向更智能、更精准方向升级 [5] - 公司维持规模较大的IT研发团队,持续进行数智化升级,在调度精准性和效率方面有显著提升 [5] - 公司对无人驾驶技术在短途接驳、固定路线等场景的应用保持关注,并计划在技术成熟时第一时间布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