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洗护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255亿深圳超级独角兽,IPO之际掌门人离场
36氪· 2025-10-21 20:17
公司核心管理层变动 - 丰巢创始人兼CEO徐育斌因身体原因正式辞职,公司未予回应 [1] - 徐育斌为丰巢灵魂人物,从快递员做起,全程领导公司从创立到发展壮大 [2] - 在徐育斌掌舵期间,公司完成对e栈的收购并中标爱沙尼亚邮政项目,实现国际化 [3]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2015年至2021年在一级市场累计融资84亿元,胡润研究院估值达255亿元 [3] - 通过收购e栈和中邮速递易,丰巢快递柜数量增至近20万组,市占率达到69% [8] - 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最大末端物流解决方案供应商,按柜机数量和包裹量计为全球最大智能快递柜网络运营商 [10]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25.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8.1亿元,三年总收入92.3亿元 [10]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累计超过37亿元,主要源于智能柜网络建设运营的高成本 [12][13] - 公司在2024年前五个月实现净利润7160万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净亏损3.14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17] 公司业务运营与战略转型 - 公司处理的包裹量从2021年的62.04亿件增长至2023年的64.63亿件,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包裹量复合年增长率达42.8% [8] - 自2020年4月收取暂存费后,格口周转率从2022年的65.7%提升至2024年前五个月的74.6%,2021年至2024年5月滞留费收入估算达8.08亿元 [15] - 公司增值服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36.5%下降至2023年的25%,而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5.9%大幅攀升至2024年前五个月的36.3% [15][30][31] 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顺丰创始人王卫及其控制的明德控股合计持有丰巢48.45%的投票权,王卫为实际掌权者 [22] - 徐育斌在IPO前持股2.21%,其2021年薪酬达2.22亿元,其中股份基础薪酬为2.2亿元 [18] - 公司重要运营平台发生人事变动,顺丰控股投资并购部负责人李秋雨新增为董事,显示顺丰系加强控制 [20][21][22] 行业竞争与政策环境 - 2023年3月施行的新规规定未经用户同意使用智能快件箱属违规,面临罚款,导致部分小区快递柜撤场 [26] - 竞争对手菜鸟驿站2023年处理包裹超290亿件,丰巢处理近67亿件,不足前者四分之一 [28] - 菜鸟驿站数量超17万个,顺丰旗下各类驿站超17.9万个,中通、圆通、韵达末端门店均约8万个,市场竞争激烈 [28] 公司IPO进程与挑战 - 公司于去年8月正式启动赴港IPO进程,冲击"快递柜第一股" [4] - 招股书于今年2月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证监会问询的补充披露而失效 [24] - 公司回应称招股书失效属港交所正常机制,IPO事宜仍在推进中 [5]
丰巢还没上市,创始人先离场了
搜狐财经· 2025-10-16 20:23
管理层变动 - 媒体报道丰巢创始人兼CEO徐育斌因身体原因正式辞职,公司对此未予回应 [2][4] - 徐育斌为丰巢灵魂人物,拥有丰富物流行业经验,是将智能快递柜引入中国的关键人物 [4] - 徐育斌持股比例为2.21%,并非公司控股股东,控股股东为顺丰董事长王卫,持股36.54%并拥有48.45%的投票权 [4][6] 高管薪酬 - 2021年徐育斌总薪酬为2.22164亿元,其中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达2.20048亿元 [4][5] - 2022年起徐育斌不再领取股份基础薪酬,年薪降至179.1万元,2023年为208万元 [6] 上市进程 - 公司于2024年8月30日首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若成功将成“快递柜第一股” [6][7] - 上市申请因超过6个月未完成补充披露,于2025年2月正式失效,但公司表示上市工作仍在推进中 [6] 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前五个月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7160万元,此前2021年至2023年累计净亏损超过37亿元 [11] - 快递末端配送服务是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约50%,增值服务与其他业务贡献约25%收入 [13] - 亏损主要源于投资建设及运营智能柜网络的巨额成本及开支,单个柜体硬件成本已升至5万至8万元甚至超过10万元 [11][13] 收入构成与争议 - 滞留费(畅存费)业务是重要收入来源,2021年至2024年前五个月共收取约8.08亿元 [10] - 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五个月,分别对约4.3亿、4.6亿、5.17亿及2.08亿个包裹收取畅存费,占当期投递包裹总数的6.9%至8% [10] - 滞留费收费标准为超18小时后每12小时收取0.5元,上限3元,该政策曾引发广泛争议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