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锻

搜索文档
航宇科技: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债券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05 00:35
公司概况 -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航空难变形金属材料环形锻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际知名商用航空发动机的稳定供应商[6] - 公司参与C919适配发动机Leap-1C环锻件供应,并深度参与国产CJ1000/2000航空发动机配套研制[6] - 2024年收购成都成航发通用动力设备有限公司90%股权,拓展产业链下游业务[9]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资产42.87亿元,总负债24.30亿元,资产负债率56.68%[3] - 2024年营业收入18.05亿元,同比下降14.2%;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3] - 2024年境外主营业务收入7.63亿元,同比增长25.11%,占主营业务收入45.24%[17] - 截至2024年末在手订单48.48亿元,为当期收入的2.69倍[6] 业务发展 - 航空锻件业务是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13.64亿元,占比75.55%,毛利率29.88%[15] - 燃气轮机锻件业务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21.08%,主要客户包括GE Vernova等国际巨头[17] - 公司在建3个扩产项目,总投资18.56亿元,预计2026-2027年陆续投产[19] 行业环境 - 航空发动机行业技术门槛高,全球仅美、英、俄、中等少数国家具备完整研制能力[11] - 航空发动机生命周期中制造环节价值占比40%,维护环节占比50%[12] - 国内军机发动机由航发集团主导,商用发动机仍处试验阶段;全球商用市场被GE、普惠等垄断[12] 竞争格局 - 高端锻造行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等特点,军品领域行业壁垒显著[14]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中航重机、派克新材等,行业集中度较高[14] - 公司2024年综合产能利用率74.81%,因德阳基地投产和需求回落有所下降[19] 资本结构 - 2024年发行6.67亿元可转债,截至2025年7月3日转股价24.97元,市价34.18元,转股可能性较大[20] - 2024年末受限资产0.70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较低[21] - 未使用银行授信额度26亿元,流动性资源获取能力较强[25]
中航重机(600765):在手订单充足叠加产能充沛 新老型号转型牵引长期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5-08 18:24
财务表现 - 25Q1实现营收23.06亿,同比减少21.15%,归母净利润1.98亿,同比减少38.97%,扣非归母净利润1.88亿,同比减少34.78% [1] - 25Q1营收环比增长13.58%,利润总额3.03亿,分别完成年度预算目标115亿和13亿的20.05%和23.30%,较2024年全年营收及利润总额的20%分别增长11.36%、75.10%,利润总额超年度计划完成3.3个百分点 [2] - 25Q1销售毛利率为33.8%,同比提升4.1pcts,销售净利率为11.1%,同比降低1.1pcts,销售费用率1.0%(+0.2pcts),管理费用率8.5%(+2.0pcts),研发费用率5.4%(+0.2pcts),财务费用率0.6%(+0.1pcts) [2] 经营计划与需求复苏 - 公司按"2332"分季计划推进经营目标(20%、30%、30%、20%),25Q1实现首季"开门红"目标 [2] - 一季度环比增长或表征下游需求复苏,盈利能力在税改政策及价格调整压力下维持基本稳定 [2] 订单与产能 - 截至3月末商用工程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2.39%,4月子公司宏远、安大、景航公司与某客户签订17.07亿新订单 [3] - 在手订单充足叠加产能充沛,供需协同优势突出,依托6大区域协调中心和7大IPT团队(模锻、环锻、机载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3] - 模锻、环锻、机载专项成效显著,实现老型号向新型号迭代转型,产品结构向高价值领域转型 [3]
航宇科技20250428
2025-04-28 23:33
纪要涉及的公司 航宇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财务表现** - 2024 年全年收入 18 亿元,净利润近 1.9 亿元,境外业务收入 8 亿元占比约 50% [4] - 2025 年一季度收入 4.2 亿元,同比降超 20%但环比提升,受春节假期影响;净利润 4600 万元,消化大部分退款 [2][5] - 2025 年一季度海外业务占总收入近 50%,国内航空领域占 70%-80% [7] 2. **业务展望** - 2025 年海外航空业务预计高速增长,新订单机会多,海洋装备业务预计贡献超 10%净利润,核电业务贡献可观收入,航天和特种行业逐步恢复 [2][6] - 2025 年海外燃气轮机预计收入 1.5 - 2 亿元,国内外市场总收入 3 - 4 亿元,精密加工验证完成后批产订单提升盈利能力 [2][7][8] - 国产商用发动机未来三到五年预计生产三五百台,2025 年增长中个位数,长期看好 [16] - 2024 年海外商用发动机业务收入近 7.5 亿,2025 年预计 9 - 10 亿,波音恢复快或超 10 亿 [17] - 2025 年海洋装备制造领域预计贡献公司约 10%业绩,增速快且有持续性 [21] - 2025 年航天业务较 2024 年显著提升,特种业务与 2024 年持平或略增,增幅 0 - 15% [24][25] 3. **市场份额与价值量** - 公司在商发配套方面占比高,长江 1000 和 2000 环锻件市场份额约占七八成,单台价值量分别接近 400 万元和 500 万元 [2][8] 4. **毛利率与净利率** - 海外业务规模效应提升毛利率,预计未来持续提升,创新制造工艺规模化应用有望使毛利率提升超 30% [2][9] - 海外商发业务毛利率呈上升趋势,2024 年接近 28%,2025 年争取提升但达 30%以上可能困难 [19] - 2024 年国内军工领域发动机或特种发动机毛利率预计 30% - 35% [19] - 燃气轮机含精密加工后毛利率预计逐步提升至 30%以上,2025 年单看业务毛利率预计 30%左右 [20][21] - 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毛利率较高,可能超 30%,高于国内特种发动机 [22] - 2025 年争取毛利率达 30%,净利率理论上能回到 12 - 13% [29][30] 5. **原材料与成本** - 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原材料价格 2025 年预计下降 10% - 15% [3][23] - 河北供应商进入前五大因海外项目放开国内采购且国内项目使用其产品,带来成本优势 [10] 6. **存货情况** - 截至一季度末存货 9.49 亿元,较年初增加约五六千万元,原材料和再制品占比过半,下游需求改善可快速转化为收入 [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技术影响**:异形件技术从招股书时不普及发展到新代际技术,应用于多领域,对行业有重要影响 [10] 2. **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权益增加 300 万左右,因做设备子公司收到设备款当期确认利润高,利润持续性待观察,公司正寻求转型 [10][11] 3. **资本开支**:贵阳本部沙文园区进行资本开支,用于投资自研创新技术,包括大压机上马 [12] 4. **新工艺应用**:新工艺适用于 50% - 60%的建大,直接减少原材料使用量,部分客户毛利率可达五六十以上 [13][14] 5. **特种装备退款与需求**:2025 年一季度特种装备处理 1000 万退款,二季度需求与去年基本持平,沈阳和贵阳方向较好,西安方向变化不明显 [15] 6. **波音影响**:波音罢工使公司实际收入比预期少约 10%,影响可能推迟到 2025 确认,恢复快或提前确认部分需求 [18] 7. **业务模式**:海工装备制造大部分是客户带料加工模式 [23] 8. **价格压力**:特种行业价格端压力基本到尾声,公司能对上游传导,过去两年毛利率维持 30%左右,影响可控 [23] 9. **风险规避**:中美摩擦对公司影响可控,计划通过海外收购或自建工厂规避潜在风险 [3][23] 10. **收入利润环比**:预计 2025 年每个季度收入和利润环比提升 [28] 11. **潜在风险**:国内市场预期较低风险小,国外板块订单高确信度,但波音订单恢复速度影响收入预期 [31]
钢研高纳(300034):受益于我国航空领域扩张 下游需求有望恢复
新浪财经· 2025-04-25 08:43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营收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下降 业绩受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影响 公司在高温合金领域有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 未来将深耕业务、加大研发、拓展海外市场 虽业绩承压但维持“买入”评级 [1][2][3][4] 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5.24亿元 同比增长3.40% [1][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2.49亿元 同比下降22.08% [1][2] 业绩变化原因 - 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成本增加 [2] - 部分产品价格因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 [2] - 高温合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挤压产品售价及利润空间 [2] - 人力成本上升等生产要素成本增加 [2] - 公司研发投入等方面支出增加 [2] - 宏观经济环境、下游行业需求变化等因素综合影响 [2] 产品与技术成果 - 2024年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持续积累并取得诸多突破 [3] - 形成北京为总部的“七市十厂”产业布局 [3] - 拥有年生产5000吨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母合金等多种生产能力 [3] - 掌握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亟需的多种新型合金制品生产技术和能力 [3] - 产品系列涵盖铸造合金制品、变形合金制品、新型合金制品等 拓展铝、镁、钛铸锻件领域 [3] 未来发展规划 - 深耕镍基高温合金领域 拓展铝、镁、钛铸锻件业务 完善产业布局 [3][4] - 加大研发投入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 -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机遇 拓展海外市场 扩大产品出口 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4]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 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值分别为2.65/3.29亿元 前值5.29/6.30亿元 新增2027年预期3.76亿元 对应PE分别为45/37/32倍 [4] - 维持“买入”评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