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

搜索文档
文旅新探|走进古老的高句丽
新华社· 2025-07-01 17:44
高句丽历史文化与文物 - "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将于今年秋天在吉林省集安市博物馆展出 该金印由爱心人士在中国嘉德香港2025年春季拍卖会上拍下并无偿捐赠 见证了西晋时期高句丽处于中原王朝管辖的历史阶段 [2] - 高句丽政权建立于公元前37年 公元3年迁都至吉林省集安市并定都长达425年 国内城、丸都山城、长寿王陵、好太王碑等文物古迹是研究高句丽文化的重要载体 [2] -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构成高句丽特殊的附合式都城 国内城西城墙保存完整且四角设有角楼防御设施 丸都山城三面环山 现存石块叠砌的瞭望台等军事遗迹 [3][6] 高句丽墓葬与建筑艺术 - 丸都山城外分布431座形制各异的墓葬 包含积石墓和封土墓 形成"露天博物馆" 展现不同时期和身份的埋葬习俗 [6] - 长寿王陵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现存最完好 高13.1米 由22层花岗岩石条砌成 墓顶巨石封盖重达50余吨 体现1600年前高句丽工匠的智慧 [7][10] - 好太王碑立于公元414年 是中国现存最大石碑之一 景区推出碑文拓印体验项目 吸引游客参与研学活动 [9][12] 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0年高句丽文物古迹景区晋升国家5A级 集安市通过文旅融合传播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9] - 集安市评剧团筹备新节目"玄菟长歌" 大吉他音乐广场推出"梦萦高句丽"情景演出 结合高句丽文化与地域特色表演 [11][13] - 高句丽兽面纹瓦当、长川一号墓"歌舞百戏狩猎图"等文物展现古代生活场景 现代集安早市、鸭绿江游船和市民公园延续了城市活力 [13]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瓦当的历史演变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瓦的国家 最早瓦产生于夏代 考古发现4500-5000年前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有筒瓦形器物 [3] - 最早瓦当发现于4500年前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 西周时期开始大量使用 陕西周原遗址发现早期素面瓦当 [3] - 战国时期瓦当艺术迎来首个鼎盛期 七雄瓦当各具特色 如山东齐国树木双兽纹半瓦 河北燕下都饕餮纹半瓦 陕西秦都雍城动物纹圆瓦 [5] - 汉代瓦当进入黄金时代 流行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 汉长安城出土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构图精工 艺术水准极高 [5] - 东汉后瓦当艺术程式化 魏晋至隋唐流行莲花纹与兽面纹 唐代莲花纹瓦当质地精细 反映盛世繁荣 [6] - 宋元明清瓦当艺术世俗化 失去秦汉雄风 [6] 瓦当的工艺与分类 - 秦汉时期瓦当制作工艺成熟 西安发现汉初宫瓦窑址 遗存显示先造瓦心与筒瓦套接切割形成边轮 文字瓦范凹槽设计使文字清晰立体 [6] - 汉代文字瓦当分七大类:宫苑 官署 宅舍 祠墓 纪事 其他和吉语 著名十二字瓦"维天降灵 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字数最多且稀少 [5] - 文字瓦当书法艺术精湛 如"永受嘉福"圆润流畅 "与天无极"雄浑大气 "众芳芬苾"秀美端庄 [7] 瓦当的文化价值 - 瓦当反映古人习俗喜好 "长乐未央"寄托美好生活 "汉并天下"彰显帝国自信 "日入百金米千石"反映经济繁荣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镇馆之宝为"天人合一"瓦当 由三枚直径22厘米汉瓦组成 寓意日月同辉 多福长寿 为汉代皇帝祈福用瓦 [8] - 瓦当对历史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 如1982年凤翔发现"蕲年宫当"解开秦惠公所建蕲年宫地理之谜 [6] 瓦当的现代应用 - 瓦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国家大剧院金属幕墙运用云纹瓦当元素 文创领域将四神瓦当转化为书签 丝巾等产品 [7] - 数字艺术中动态瓦当纹样讲述跨时空文化故事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认为传统建筑元素可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 瓦当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8]
云南河泊所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脉络
新华网· 2025-05-01 18:06
考古发现 - 河泊所遗址入选中国202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2] - 遗址既是古滇国都邑,也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出土封泥、简牍、建筑基址等实证串联起中国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历史脉络 [2] - 遗址西部发现密集的居住区、祭祀区和手工业区,出土"滇国相印"封泥与青铜器、陶器等遗存,首次确认这里是古滇国的政治中心 [2] 遗址布局 - 遗址东部发现宽约12米的道路、大型官署建筑基址、城墙遗迹以及"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封泥,证实为西汉益州郡郡治所在地 [3] - "一址双城"格局保留古滇国都邑文化基因,同时展现汉王朝推行郡县制的治理智慧,体现中央政权"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 [4] 出土文物 - 发现简牍5万余枚,其中1.4万枚带有文字,内容涵盖行政文书、司法记录、户籍名册等,详细记录益州郡赋役制度、司法程序和民族管理 [4] - "始元四年"简牍将云南文字史料跨度延伸至西汉中期,"罪当死"司法文书实证汉律在边疆施行,"滇池以亭行"简文揭示汉代邮亭网络 [4] - 出土2000余枚封泥,"滇国相印"封泥填补文献空白,证实汉武帝设立"滇相"一职,形成"郡国并行"治理模式 [5] - "益州刺史""广汉太守章"等官印封泥串联起益州郡与周边郡县的行政网络,揭示中央与地方文书往来 [6] 历史意义 - 遗址完整串联古滇国与汉代两大阶段,石寨山文化青铜器展现西南边疆文化多样性,汉代益州郡设立标志中央政权对云南正式管辖 [7] - 益州郡郡治与滇国都邑比邻的格局保留地方文化特质,又通过行政制度推动"国家一体化",成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缩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