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陶器
icon
搜索文档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6:30
寺墩考古史 - 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1973年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 [2] - 1978年至1995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确认遗址分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层 [2] - 2016年纳入"考古中国"研究课题,2019年后重点发掘核心区域,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等 [3] 遗址地理与结构 -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周围有双重水系环绕 [4][13] - 遗迹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发现300平方米的崧泽文化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5] - 中心祭台发现3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3号墓随葬品达100多件,包括57件玉礼器 [8] 出土遗物与文化特征 - 陶器数量最多,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良渚文化以袋足陶鬶、刻符大口缸为特色 [9] - 玉器制作精美,包括十二节人面纹玉琮(48组人面纹)、玉璧等,显示高超工艺 [10][11] - 发现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陶片,反映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14] 历史地位与意义 - 遗址呈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变迁,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例证 [12] - 良渚文化时期成为除良渚古城外的另一政治经济中心,可能为文明核心区域 [13] - 墓葬贫富差异、大型建筑基址和宗教祭坛表明存在阶级分化和复杂社会组织 [13]
2025 年副业路径指南:5 条路径实现增收
搜狐财经· 2025-07-08 14:35
经济与技术变革背景 - 2025年经济环境、技术迭代和消费习惯发生深刻变革,AI普及、零工经济扩张、绿色产业崛起成为三大核心趋势 [1] - 赚钱逻辑从"稳定打工"转向"多元创收",需结合AI工具与潜力赛道(如银发经济、新能源)实现快速试错和持续学习 [7] 手工创作行业 - 手工制品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市集变现,环保材质产品更受绿色消费市场青睐 [3] - "翔云|宝盒"平台整合线上任务资源,提供分类指引降低新手入门门槛,支持任务动态同步与收益拓展模式 [3][4] 在线教育行业 - 网课助教需求增长,需具备学科基础、沟通能力及AI教学工具使用技能,工作内容包括作业检查、答疑和组织讨论 [4] - 助教岗位实现知识与收益双向积累,同时提升沟通与知识梳理能力,对主业发展有积极影响 [4] 配音与摄影行业 - 配音市场需求增长,工作涵盖广告、动画、有声书录制,AI音效工具可提升作品竞争力 [5][6] - 摄影跟拍聚焦婚礼、活动等场景,后期修图增强质感,绿色产业崛起带来环保主题拍摄新机会 [6][7]
米诺斯文明何以魅力长存(文化只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1 09:10
米诺斯文明的技术创新 - 米诺斯人是青铜时代的技术先驱 早在5000年前就掌握了冶金技术 并广泛应用于凿、斧、钻、锯、剑、矛等产品制造 [1] - 展览展示了高质量青铜器和双面石模具 证明其铸造工艺已达到高峰 [1] - 古希腊先民将先进技术视为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不断追求工艺精进与应用突破 [1] 米诺斯文明的海洋贸易与经济网络 - 米诺斯人构建了发达的海洋贸易网络 进口金属、宝石等原材料 出口陶器和黄金珠宝首饰等 [2] - 深度融入东地中海经济圈 为日后古希腊大规模海外拓展和商业繁荣提供了源动力 [2] - 展现出面向海洋的开拓勇气和构建商业网络的智慧 对资源流动有深刻理解 [2] 米诺斯文明的跨文化交流与创新 - 米诺斯文明与其他文明互动交流 彩陶、首饰、石器、印章等体现了地中海文明乃至远方其他文明的印记 [2] - 卡马雷斯风格陶器薄如蛋壳 源于巴比伦的造粒技术让黄金饰品更加精致 [2] - 克里特工匠主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元素 融入本土实践 催生出灿烂成果 [2] 米诺斯文明的艺术成就与人文精神 - 米诺斯建筑、雕塑、绘画艺术达到高峰 善于刻画人体矫健形态 流露出对生命力与形体美的崇敬 [3] - 对美的自觉追求和将艺术融入生活 为后世希腊古典艺术的辉煌奠定基石 [3] - 文明的昌盛不仅在于物质和技术发达 更在于精神和审美的高度 [3] 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 米诺斯文明的核心基因植入随后兴起的古希腊文明 绽放出理性与艺术之光 [5] - 展览深度挖掘文物蕴含的当代价值 展现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5] - 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突破跨文化障碍 [5]
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宝库|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06 08:50
凌家滩遗址概况 -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考古遗址,距今5800~5300年,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40万平方米[6] - 遗址于1985年由村民发现玉环、石锄等文物后上报,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确认[2] - 1987年起连续多年发掘,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及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4] 遗址结构与功能分区 - 分为三大功能区:居住区、3000平方米红烧土广场祭祀区、14000平方米墓葬区[9][11][13] - 居住区含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出土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9] - 祭祀区含1200平方米人工祭坛,发现燎祭遗存和疑似"神庙"建筑[11] - 墓葬区分8排,最高规格墓葬出土330件随葬品(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13] 出土文物特征 - 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含鼎、豆、壶等器型,鸡形陶壶等造型独特[8][10][17] - 玉器数量最多,包括礼仪用具(钺、斧)、装饰品(璜、璧)及玉人、玉龙等形象[19][20][21] - 代表性玉器:87M4号墓8.1厘米高玉人、98M29号墓4.4厘米长蜷曲玉龙、带八角星纹的玉鹰[21][22] - 发现中国最早使用人工建材的水井(直径1米、深3.8米)和石块垒砌石墙(高30厘米)[15][16] 手工业与技术成就 - 发现制陶、制玉、制石作坊遗迹及生产工具[15] - 玉器加工技术精湛:切割精度达0.1厘米,掌握线切割、钻孔(单/双面)及阴刻、浮雕等工艺[23] - 石钻设计蕴含机械力学原理,螺丝纹钻头具重要学术价值[25][26] 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 反映初级城市规划和复杂社会组织,出现王权政体雏形[27] - 出土玉板、玉龟等中国最早占卜遗物,可能承载河图洛书思想[28][29] - 玉器材质与造型显示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交流,体现多元一体文明特征[30][31] - 2012年被命名为"凌家滩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视为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关键节点[6][32]
荣昌爆火启示录:一座四五线小城如何接住224万游客的泼天富贵?
搜狐财经· 2025-05-17 23:15
文旅行业创新模式 - 荣昌区通过开放政府食堂接待游客,在五一假期成功应对224万人次客流高峰,缓解了全区仅2万个餐饮座位的接待压力[2] - 政府食堂单日消耗1500斤猪肉,8位荤菜主厨日均工作超13小时,成为游客分流的关键设施[4] - 采用"政府搭台+全民协作"模式,通过免费公交、景点免票、卤鹅试吃等举措打造地域IP,实现流量长期转化[7]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 荣昌区将传统土特产(卤鹅、夏布、陶器、折扇)转化为流量入口,而非盲目建设人造景点[5][9] - 通过限量开放政府食堂维持体验品质,18元机关餐费设计既满足游客好奇心又保障服务质量[9] - 政府主导的透明操作建立信任基础,商户卤鹅日销量从30只提升至上百只,形成良性商业循环[12] 城市品牌建设 - 区别于淄博烧烤节模式,荣昌选择卤鹅作为文化载体,将流量深度融入城市肌理[11] - 政府官员参与一线服务(如书记洗碗),强化"服务型政府"形象,提升游客好感度[7] - 把握"先成为网红,再追求长红"的发展节奏,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优化游客体验[14] 传统产业升级 - 卤鹅产业实现规模突破,五一期间累计销售29万只,带动相关从业人员收入显著增长[1][12] - 陶器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关注,老师傅强调"慢工出细活"的发展理念与城市成长哲学契合[11] - 猪儿粑等地方小吃借势推广,形成特色美食矩阵,增强城市吸引力[14]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人民网· 2025-05-16 23:22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5月16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开馆试运营,首次系统性展示遗址考古成果及历史价值 [1][4][5][6][10][12][16][17][18] - 博物馆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涵盖凌家滩遗址核心考古发现 [1][4][5][6][10][12][16][17][18] 凌家滩遗址历史地位 - 该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存,为探索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节点 [1][4][5][6][10][12][16][17][18] - 自1985年发现以来出土大量重要玉器,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列"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1][4][5][6][10][12][16][17][18] 展品与参观情况 - 重点展品包括玉龙、玉鹰、玉蹲(坐)姿人等代表性玉器 [5][15][17] - 开馆当日吸引参观人员观看展品,博物馆内外景通过无人机及室内摄影完整呈现 [3][7][9][11][13][18]
玉启五千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会场活动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启动仪式即将启幕
央视网· 2025-05-14 11:06
活动概况 -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会场活动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启动仪式将于5月15日至16日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2] - 活动包含学术研讨、公众参与和文化传播等多元内容 嘉宾云集 内容丰富 [2] - 系列活动包括"博物馆之夜"、学术研讨会、直播探馆等 5月16日主会场将公布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4]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亮点 -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 为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5] - 博物馆将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 其中110件为首次展出 [9] - 展览结合人工智能、裸眼3D等数字技术 构建文物与虚拟空间的交互场所 [9] - 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玉器特展 集中展示凌家滩考古成果 [9] 特色活动 - 5月16日央博独家直播探馆 由央视主持人任志宏与专家王巍、吴卫红解读文物历史价值及最新考古发现 [18] - 举行凌家滩文化研究院揭牌及专家聘任仪式 加强学术研究 [4] - 发布长三角考古研学线路及微短剧文投专项基金扶持计划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4] 行业影响 - 活动促进文旅融合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为安徽省及全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23] - 通过集中展示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果 强化业内交流与文化传播 [4][23]
文物上“新”共赴跨越时空文化之旅 百姓乐享假日“文化大餐”
央视网· 2025-05-03 15:01
中国考古博物馆情况 - 假期博物馆是热门目的地,中国考古博物馆更新部分文物并推出系列新活动邀观众开启文化之旅 [1] - “五一”假期前两天该馆达最大观众承载量,每天5500张门票均被预约完 [3] - 提前上新一批涵盖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品类的文物 [3] - 展出2007年出土于新疆伊犁河谷的西汉青铜壶,是此类器物在伊犁地区首次发现,具汉代中原风格,见证古代民族交融 [5] - 提醒观众可提前3天通过中国考古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方渠道预约,实名核验后进馆参观 [9] - “五一”假期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活动普及最新考古成果,首场展示“太保墉燕”铭文 [9] 河北博物院情况 - 河北省3家博物馆联动,在河北博物院推出精品珐琅文物展,明清两代190多件(套)珐琅珍品集中亮相 [10] - 珐琅器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繁复精美、色彩绚烂夺目,经明清融合创新形成独特东方艺术风格,明代景泰年间工艺达巅峰,清代装饰更繁复 [12] - 展品中清代“铜鎏金珐琅太平有象”精致美观,寓意“天下太平” [12] - 展览持续至7月底,观众实名预约进馆后免费参观 [12]
云南河泊所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脉络
新华网· 2025-05-01 18:06
考古发现 - 河泊所遗址入选中国202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2] - 遗址既是古滇国都邑,也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出土封泥、简牍、建筑基址等实证串联起中国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历史脉络 [2] - 遗址西部发现密集的居住区、祭祀区和手工业区,出土"滇国相印"封泥与青铜器、陶器等遗存,首次确认这里是古滇国的政治中心 [2] 遗址布局 - 遗址东部发现宽约12米的道路、大型官署建筑基址、城墙遗迹以及"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封泥,证实为西汉益州郡郡治所在地 [3] - "一址双城"格局保留古滇国都邑文化基因,同时展现汉王朝推行郡县制的治理智慧,体现中央政权"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 [4] 出土文物 - 发现简牍5万余枚,其中1.4万枚带有文字,内容涵盖行政文书、司法记录、户籍名册等,详细记录益州郡赋役制度、司法程序和民族管理 [4] - "始元四年"简牍将云南文字史料跨度延伸至西汉中期,"罪当死"司法文书实证汉律在边疆施行,"滇池以亭行"简文揭示汉代邮亭网络 [4] - 出土2000余枚封泥,"滇国相印"封泥填补文献空白,证实汉武帝设立"滇相"一职,形成"郡国并行"治理模式 [5] - "益州刺史""广汉太守章"等官印封泥串联起益州郡与周边郡县的行政网络,揭示中央与地方文书往来 [6] 历史意义 - 遗址完整串联古滇国与汉代两大阶段,石寨山文化青铜器展现西南边疆文化多样性,汉代益州郡设立标志中央政权对云南正式管辖 [7] - 益州郡郡治与滇国都邑比邻的格局保留地方文化特质,又通过行政制度推动"国家一体化",成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缩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