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陶器
icon
搜索文档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发展的机遇世界共享——写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
人民日报· 2025-11-04 07:07
进博会规模与参与度 - 第八届进博会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 [2] - 泰国、阿联酋、尼日利亚、格鲁吉亚、瑞典、哥伦比亚等6国担任主宾国 [2] - 同期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设置33场分论坛及闭门会,举办贸易洽谈、投资促进等配套活动80余场 [2] 企业参展成效与市场机遇 - 新西兰纽仕兰乳业通过进博会实现鲜奶销量达此前26倍,线下销售覆盖至25个省份,线上覆盖90%以上电商平台 [6] - 前7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助力各国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7] - 德国西门子连续7年参展,在中国建立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价值链体系;美国霍尼韦尔将进博会视作一站式创新展示与投资平台 [7] 创新产品与技术展示 - 第八届进博会将展示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7] - 创新产品包括德国诺亚具备认知能力的家用服务机器人MiPA、加拿大可立克魔科技面向银发族的陪伴机器人ClickCopilot、全球首发小直径可控扩张血管支架和新款制药专用X光机等 [8] 外资投资与市场吸引力 - 今年前9个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同比增长16.2% [9] - "十四五"以来中国累计吸收外资超7000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比"十三五"时期多出2.5万家 [9] - 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未来10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 [8] 对发展中国家支持与普惠合作 - 本届进博会为所有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及53个非洲建交国提供"零关税"待遇,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同比增长23.5% [11] - 预计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境外商协会将携中小企业组团参展 [11] - "十四五"时期中国货物和服务进口将超过15万亿美元,对外投资累计为东道国纳税3000多亿美元 [4]
五千年中华文明第一城:说良渚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11:43
文章核心观点 - 良渚遗址是距今5300至4300年的区域性早期国家“都城”,其规模巨大的城址、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及大型水利工程等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阶段,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 [1][7][12] 良渚遗址的考古历程 - 1936年由施昕更首次发现并初步发掘,1938年出版初步报告,但部分出土器物毁于战火 [2] - 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以此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 [3] - 1986年发现反山遗址,11座大型墓葬出土随葬品1200多件;1987年发现瑶山祭坛和汇观山大墓 [4] - 2007年发现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及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并发现古城墙和水利系统,揭示遗址群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5] 良渚古城结构与规模 - 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城址,东西长约1770米,南北长约191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呈圆角长方形 [7] - 城市结构分三重: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面积近30万平方米,占古城面积十分之一),其外分别为城墙和外郭,显示等级差异 [7][8] - 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上用黄土堆筑,宽20至150米,高约4米,发现8个水城门和1处陆城门,城内发现古河道51条 [7] - 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比大禹治水传说早1000年 [11] 良渚文化的文明特征 - 社会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复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与城市文明,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7] - 出土遗物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不少于7000件,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等,工艺精湛 [11] - 以精美玉石器表征的礼制、神人兽面纹饰和刻划符号,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意识和思维发展影响深远 [11][12] - 犁耕生产方式、大型工程营建和大规模社会生产组织系统,显示社会剩余劳动空前增多,社会分化明显 [12] 良渚文化的兴衰 - 良渚文化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兴盛1000多年后突然消失,消亡原因推测为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 [13] - 自然因素包括海侵或洪水,考古发现遗址之上有淤泥、泥炭和沼泽层,证明距今4100年左右有洪水发生 [14] - 社会因素包括外来压迫和内部崩溃,可能因贵族奢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频繁战争中失去优势 [15] - 消亡后部分良渚人可能北上融入山西陶寺文化,或南下融入粤北石硖文化,当地后续的广富林文化在陶器、玉器工艺上远逊于良渚时期 [16][17]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汉代人的“全球购”都买来了啥宝贝?
新华社· 2025-10-25 15:46
历史与文化地位 - 广西北海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1] -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5200多件出土文物,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繁华盛景的实物见证 [1] 现代发展与贸易演变 - 当前北部湾地区巨轮穿梭,贸易活跃 [3] - 贸易品类已从古代的陶器、玻璃、首饰拓展到更多元化的商品 [3] - 北部湾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延续其千年来的贸易枢纽角色 [3]
陕西发现一处大规模仰韶时代聚落 营建经统一规划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7:27
考古发现核心信息 - 在陕西渭南发现一处大规模仰韶时代聚落,内部大型房址、陶窑、墓葬等要素齐全,聚落营建经过统一规划 [1] - 出土一批庙底沟文化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其中陶塑人面像形象生动 [1] - 蒋家遗址是沋河流域继北刘遗址后发掘的又一大规模仰韶时代聚落 [2] 遗址位置与发掘规模 - 蒋家遗址西临沋河川道,北距渭河干流5千米,南距秦岭约15千米,所处位置地势开阔,土质肥沃,水文条件优越 [1] - 2024年至2025年对蒋家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双重壕沟、大型房址、灰坑、陶窑及瓮棺葬等遗迹近1100处 [1] 出土遗物特征 - 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石器、骨器等也较丰富 [1] -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质黄褐陶 [1] - 纹饰以素面居多,其次为绳纹、线纹、附加堆纹;彩陶数量较多,以黑彩、褐彩为主,彩陶纹样常见弧线纹、西阴纹、圆点纹及简化鱼纹等 [1] 文化分期与学术意义 - 初步判断蒋家遗址庙底沟文化阶段遗存的时代主要为庙底沟文化中期 [1] - 在一些遗迹单位中发现庙底沟文化早期遗物,这在陕西关中地区以往较少发现,为研究半坡文化史家类型向庙底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2] - 该遗址自仰韶中期沿用至仰韶晚期,并沿沋河东岸存在向南迁移的动态发展过程 [2]
校馆弦歌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百年传承让文物焕发新生
新华社· 2025-10-01 05:35
博物馆核心信息 -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珍藏超过10,000件藏品 [1] - 藏品类型包括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等 [1] - 大部分藏品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 [1] - 部分藏品为见证北京大学考古百年历程的学术收藏 [1] 当前展览活动 - 博物馆正在举办"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 [3] - 展览展出多件珍贵文物 [3] - 展览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3]
“中华第一舟”见证的8000年文化:访跨湖桥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14:33
文章核心观点 - 跨湖桥遗址是距今8000-7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其确立的跨湖桥文化是浙江境内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史前文化格局 [1][4][6][15] - 该文化以钱塘江—杭州湾为中心分布区,是一种面向海洋的考古学文化,创造了包括“中华第一舟”在内的多个“最早”记录 [1][16][17]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并与河姆渡文化等存在衔接和相互影响关系 [17] 遗址发现与发掘过程 - 遗址于1990年5月由学生在萧山湘湖区域发现文物后报告,同年6月1日由当地文管办干部确认并命名为跨湖桥遗址 [2] - 首次发掘于1990年10月至12月进行,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出土130余件文物,但对文化性质和年代无法准确判断 [3] - 第二次发掘于2001年5月至7月进行,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器,并发现人工栽培稻米 [5] - 第三次发掘于2002年10月至12月进行,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 [11] 文化年代确认 - 碳14测定结果显示遗址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之间,比河姆渡遗址早1000年,但最初受到考古界质疑 [4] - 为验证年代可靠性,将出土标本送至北京大学考古系测定,结果与首次测定完全一致,确认为浙江境内当时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6] - 严文明先生通过分析遗址中无三足器、以狩猎采集为主食等特点,肯定了年代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9] 文化命名确立 - 2002年3月的学术研讨会认为其文化面貌新颖独特,可视为“跨湖桥类型”,但因同类遗址仅一例,暂不具备文化命名条件 [10] - 2003年5月在下孙村发现同类遗址,发掘证实其文化面貌和年代与跨湖桥遗址相同 [12] - 2004年12月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确认“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后续又发现10多处同类遗址,分布范围扩展至多个地区 [12][13] 文化特征与意义 -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等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 [7] - 陶器常见釜、豆、盆等器形,以圜底、圈足器为主,纹饰有彩绘等多种,制作技术先进 [7] - 该文化的确立打破了浙江史前文化原有格局,成为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之后的第三支文化 [15] - 创造了多个“最早”记录,如最早的独木舟、漆弓、慢轮制陶技术、数卦符号、“草药罐”、蒸汽炊煮器具等 [16][17] 文化源流与关系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二者分布地域重合,年代紧密衔接,陶器许多因素源自上山文化 [17] - 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基本是前后衔接关系,但差异较大,河姆渡文化有自己的起源并吸收了跨湖桥文化因素 [17] - 文化衰落的原因可能为海侵导致居民远走,河姆渡文化居民随后带来新的文化内容 [17]
小陶片体现大历史(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9-13 06:17
核心观点 - 苏州考古博物馆作为江苏省首家考古类博物馆 以揭示历史真实和传播考古知识为核心使命 通过田野考古体验和文物展陈展现考古学专业价值 [1] - 博物馆采用考古研究思路布展 精选千余件/组文物 重点展示陶器等日常用具 通过类型学分析展现器物演化规律和文明发展秩序 [1][2] - 通过残器和小文物实证重大历史事件 如"吴市"陶文残片反映秦统一文字制度 "吴市量"陶量证实楚国统治吴越的历史 [2][3] 展陈特色 - 设置田野考古与文保科技体验单元 展出探铲 手铲等专业工具及考古记录文档 通过放大探方壁和互动装置直观展示考古流程 [1] - 按遗迹单位 典型器物组合和时间顺序三大考古标准布展 展出千余件/组文物 通过灰坑 水井等遗迹呈现真实历史截面 [1] - 重点展示陶器类文物 因陶器形制变化快且存量大使其成为断代研究关键 通过良渚文化双鼻壶 马家浜文化陶豆等对比展示类型学应用 [1][2] 重要文物实证 - "吴市"陶文残片同时包含楚式"吴"字与秦系"市"字 实证秦统一六国过程中"书同文"制度的执行细节 反映市场管理体系向新征服地区扩展 [2] - 红陶量残器口沿刻"吴市量" 底部刻楚国量器铭文"苛稷苛稷之筲" 确认为楚国官方量器 实证楚国统治吴越旧地 可能与春申君治吴相关 [3] - 大量残器和小文物占据展柜C位 通过优化展示手段凸显其历史价值 体现"小陶片见证大历史"的策展理念 [2][3] 专业定位 - 作为以苏州出土文物为基础的专业考古博物馆 区别于综合类博物馆 聚焦考古学研究思路与成果展示 [1][3] - 面临平衡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需求的挑战 需在展示专业性文物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播功能 [3]
约旦安曼的“夏日集市”
人民日报· 2025-07-30 07:23
旅游市场活动 - 约旦首都安曼贾巴尔区彩虹大街举办"夏日集市"活动 活动时间为6月到9月的每周五[5] - 活动吸引大量本地民众和各国游客 使贾巴尔区成为安曼重要旅游打卡地[5] - 集市包含手工艺品展销和艺术演出 形成综合文旅体验模式[5] 手工艺品产业 - 本地艺术家和小商贩集中摆摊售卖各类手工艺品[5] - 特色沙画瓶作为约旦手工艺代表产品受到关注[5] - 陶器等传统工艺品通过现场制作展示吸引儿童游客[4] 消费行为特征 - 游客积极参与丝巾等特色商品选购活动[2] - 亲子游群体对传统工艺体验表现出强烈兴趣[4] - 手工艺品市场与艺术表演形成协同消费效应[5]
我省市县开设制作黎锦、学黎族民歌等非遗特色课程
海南日报· 2025-07-14 08:51
非遗文化教育推广 - 海南省昌江和白沙等市县乡镇站点在暑期"爱心托管站"开设黎锦制作、制陶、竹竿舞等非遗特色课程 [1][2] - 白沙县在11个乡镇同步开设托管站 提供为期40天的服务 招收6-12岁学生274名 招募志愿者36名包括教师、返乡大学生和非遗传承人 [3] - 昌江石碌镇站点开展非遗体验课程 当地陶艺老师现场教授揉泥和上釉工艺 [2] 非遗传承人参与 - 白沙七坊镇长龙村站点邀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海康担任文化导师 现场示范黎锦织锦技艺 [2] - 白沙元门乡站点邀请当地黎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教授黎族润方言歌曲 采用现代音乐简谱教学方式 [3] 课程内容多样化 - 除非遗课程外 各站点还设置科学实验、爱国主义教育等特色课程 [4] - 昌江乌烈镇站点开设趣味科学实验课堂 通过泡泡奇遇实验和手势舞激发科学兴趣 [4] - 七叉镇站点组织学习竹竿舞 海尾镇站点开展手工折纸和趣味运动会 叉河镇站点开设象棋和魔方课程 [4] 社会反响与后续计划 - 学生家长反馈孩子每天回家分享所学内容 对课程安排感到欣慰 [3] - 共青团白沙县委表示将跟进各站点运行实况 收集反馈意见以优化服务模式和内容细节 [4]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6:30
寺墩考古史 - 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1973年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 [2] - 1978年至1995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确认遗址分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层 [2] - 2016年纳入"考古中国"研究课题,2019年后重点发掘核心区域,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等 [3] 遗址地理与结构 -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周围有双重水系环绕 [4][13] - 遗迹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发现300平方米的崧泽文化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5] - 中心祭台发现3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3号墓随葬品达100多件,包括57件玉礼器 [8] 出土遗物与文化特征 - 陶器数量最多,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良渚文化以袋足陶鬶、刻符大口缸为特色 [9] - 玉器制作精美,包括十二节人面纹玉琮(48组人面纹)、玉璧等,显示高超工艺 [10][11] - 发现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陶片,反映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14] 历史地位与意义 - 遗址呈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变迁,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例证 [12] - 良渚文化时期成为除良渚古城外的另一政治经济中心,可能为文明核心区域 [13] - 墓葬贫富差异、大型建筑基址和宗教祭坛表明存在阶级分化和复杂社会组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