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何以中国|津门非遗里的文化密码:杨柳青年画绘就古今交响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10:00
民俗文化馆 - 民俗文化馆以5000余平米展陈空间构建"历史·民艺·传承"立体画卷 主线为杨柳青木版年画 串联六大展区 [4] - 馆内陈列千余件年画珍品 民俗老物件 老照片 结合全息投影 自助语音导览等现代技术 [4] - 一层设DIY手工艺体验区 涵盖年画 风筝 软陶等互动项目 强化文化传承与游客参与感 [4] 玉成号年画坊 - 玉成号年画坊源自1926年 为杨柳青年画技艺"活化石" 历经互助组 画社等阶段 2019年开设体验坊 [6] - 杨柳青年画有400多年历史 含"勾 刻 印 绘 裱"五道工序 人物脸部彩绘需近20步精细操作 [6] - 体验坊提供简版年画制作 游客可参与拓印与填色 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体验结合 [6] 石家大院 - 石家大院为清末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 占地7500平米 含18座四合连套院落 戏楼规模居民宅之首 [8] -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廉政教育基地 古建与廉政文化融合 赋予"尊美堂"新内涵 [8] 古镇经济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末 杨柳青古镇商户累计营收1560 5万元 同比增长106 4% 客流324 1万人 同比增长115 8% [8] - 未来计划推动年画IP活化 围绕文创 互动体验 商业服务等维度进行3 0版本焕新 [8]
躬身俯问基层 服务壮丽陇原——党外院士专家与留学人员国情考察服务团走进甘肃掠影
新华社· 2025-08-06 13:57
考察服务团组成与活动概况 - 中央统战部组织近30位来自基础学科研究、前沿创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及人文社科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考察服务团,赴甘肃开展为期7天的考察服务活动 [1] - 考察服务团深入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等市,走访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 新能源与特色产业发展建议 -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建议甘肃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打通营商环境堵点,依靠产业向新、向外发展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看好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议打造国家级小麦抗条锈病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实验基地 [3] - 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规模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 [3] 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文晖等专家就科研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进等进行指导 [1]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国产重离子治疗肿瘤装置在甘肃武威重离子中心落地使用 [3] -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院长田梅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心的医疗科研协作 [3] 产业升级与产学研合作 - 考察服务团为甘肃各领域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建议,并达成多个产业对接、技术转化、人才交流等合作意向 [1]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建议推进黄河流域及陇原大地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优先—人文为魂—产城融合—智慧科技"为核心导向 [4] - 吉林大学副校长于湘晖建议引才需突出"精准化"施策,在留才生态上体现"服务型"转变 [5] 文化资源与区域发展 -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表示甘肃应持续强化丝绸之路学的研究利用,让文化资源焕发更多活力 [4] - 考察服务团团长郭雷表示期待未来能够开展更多产学研合作,为甘肃贡献智慧和力量 [5]
微笑的尘世佛国:麦积山石窟为什么值得看|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7-28 09:30
麦积山石窟艺术特色 - 核心观点:麦积山石窟以"东方微笑"为标志性特征,其佛造像通过本土化演变形成独特的微笑表情,体现魏晋以来追求的理想人格与美学标准 [1][7][8] - 微笑造像占比极高,约80%的造像呈现微笑表情,且形态多样(如44窟"东方微笑"、121窟"窃窃私语"组像、133窟憨态小沙弥)[1][2][3][4] - 造像材质以泥塑为主(因石质松散不适宜石刻),现存221个洞窟含10,632身造像,北魏至隋代保存最完整 [7] 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 - 始建于后秦(384-417年),历经十多个朝代修缮,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获世界遗产认证 [7] - 区别于云冈/龙门(皇家石窟)、敦煌(富商石窟),麦积山为民间石窟,造像体量接近真人,具有世俗化与人性化特征 [8] - 艺术风格融合"秀骨清相"与"飘逸自得",反映魏晋美学对智慧内心与超然风度的追求 [7] 代表性造像案例 - 44窟西魏主佛(高1.6米):仿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悬裳衣褶线条飘逸,面部融合丰腴与清瘦特征 [2] - 121窟北魏"窃窃私语"组像:螺髻梵王与菩萨头部紧贴,服饰体现中原传统风格 [3][4] - 133窟北魏小沙弥(高0.5米):通过夸张鼻部与微翘嘴唇强化天真憨态 [4][5] 旅游与展示信息 - 开放时间全年无休,基础门票+观光车110元,特窟单独收费(100-180元/窟)[9][10] - 44窟、121窟等特窟需额外购票,部分复制品陈列于天水博物馆 [2][4] - 交通便利,可通过天水站/天水南站公交线路直达 [9]
两千年的报恩圣地:南京大报恩寺|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21 08:45
大报恩寺历史沿革 - 大报恩寺前身为东吴赤乌十年(248年)建造的建初寺,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寺院,供奉印度僧人康僧会带来的五色舍利子[2] - 东吴灭亡后寺庙被毁,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重建并更名为长干寺,南朝梁武帝时期(537年)在地宫发现并重新供奉7粒舍利等佛教圣物[3] -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供奉玄奘顶骨舍利,真宗时期(1017年)更名为天禧寺并修建高达200尺的"圣感舍利塔"[4] -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恩重建寺庙,耗时20年建成九层78米高的琉璃宝塔,成为南京地标性建筑[5] 大报恩寺建筑遗址 - 遗址坐东向西分为南北两部分,主体建筑按中轴线布局包括山门、香水河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琉璃塔等[7] - 香水河遗址保存完整,主河道长170米,宽3米,深2.3米,两岸用青条石铺砌[8] - 大雄宝殿遗址南北长53.03米,东西宽36.3米,建筑规模仅次于故宫太和殿[8] - 琉璃塔地宫为竖穴式结构,深6.74米,是中国现存最深、最大的竖穴式地宫[8] 重要出土文物 - 七宝阿育王塔高120厘米,镶嵌数百颗水晶玛瑙等宝石,是中国最大最精美的阿育王塔[10] - 地宫出土金棺银椁,金棺表面錾刻缠枝莲纹和神像,银椁采用捶揲錾刻工艺[13] - 2010年发现佛顶骨舍利,震惊佛教界,遗址被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6] - 出土大量南朝至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陶瓷器、金银器和碑刻等文物[14] 现代保护与展示 - 2007年开始考古发掘,发现千年地宫后转为遗址保护工程[6] - 遗址公园新建钢结构玻璃材质的报恩塔,可登顶俯瞰南京风光[16] - 南京博物院藏有1958年出土的琉璃塔拱门备件,复原后展示"六拏具"佛教装饰[15] - 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16]
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上海开展市集游园会等活动
解放日报· 2025-06-15 09:48
非遗文化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宝山区举办"跟着非遗品生活"主题市集,展示罗泾十字挑花、吴淞面塑、蔡氏剪纸等非遗文创 [1] - 罗泾十字挑花技艺传承人郑晓蓉团队开发书签、手账本、耳饰等文创产品,配色和审美更符合年轻人喜好,适用于新中式或旗袍搭配 [1] - 徐汇区在上海植物园举办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包括非遗项目展示、音乐会、中医技艺演示等 [1][2] 非遗项目展示 - 徐汇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珐琅器制作技艺、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等十个项目 [2] - 岐黄本草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六神丸制作、野山参鉴赏等中医技艺 [2] - 杏林生活馆展示"五脏养生茶"、经典名方、药膳与香囊制作、"药食同源"茶点等 [2] 非遗创新体验 - 中医科技苑运用四诊仪、AR技术赋能传统中医,提供AI诊疗体验 [2] - 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可触摸的香囊、可品尝的药膳等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2] - 徐汇区各街镇同步开展数十场非遗民俗活动,形成"非遗就在身边"的生活场景 [2]
沉浸式非遗体验中读懂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6-15 08:48
活动概况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举行,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1] - 活动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核心,通过非遗展演、展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 [1] 非遗旅游线路 - 发布"跟着非遗游武汉"主题线路,包括五大主题、十条非遗旅游线路,覆盖50余个点位 [1] - 五大主题为"知音江城"美丽传说之旅、"烟火江湖"非遗美食之旅、"非遗有戏"武汉戏码头之旅、"匠心手作"荆风楚韵之旅、"健康生活"非遗康养之旅 [1] - 线路串联武汉的文化地标与市井烟火,涵盖旅游景点、剧院场馆、特色美食街区、非遗体验场馆及小众打卡地 [1] 非遗市集 - 非遗市集作为主会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五大主题展区串联江城非遗旅游线路 [2] - 40余个展位化身"微型非遗目的地",市民游客可在百米街区内感受非遗魅力 [2] - 展区涵盖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技艺展示,如黄鹤楼传说、伯牙子期传说、木兰传说等非遗项目 [2] - 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五芳斋汤圆等非遗美食技艺现场制作,汉绣、武汉木雕船模、武汉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 [2] 活动规模与形式 - 武汉市文旅部门组织近60项非遗主题活动,包括展览、展示、研学、时尚秀、惠民演出等形式 [2] - 活动进景区、进社区,全方位展现武汉非遗之美,体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 [2]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瓦当的历史演变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瓦的国家 最早瓦产生于夏代 考古发现4500-5000年前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有筒瓦形器物 [3] - 最早瓦当发现于4500年前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 西周时期开始大量使用 陕西周原遗址发现早期素面瓦当 [3] - 战国时期瓦当艺术迎来首个鼎盛期 七雄瓦当各具特色 如山东齐国树木双兽纹半瓦 河北燕下都饕餮纹半瓦 陕西秦都雍城动物纹圆瓦 [5] - 汉代瓦当进入黄金时代 流行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 汉长安城出土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构图精工 艺术水准极高 [5] - 东汉后瓦当艺术程式化 魏晋至隋唐流行莲花纹与兽面纹 唐代莲花纹瓦当质地精细 反映盛世繁荣 [6] - 宋元明清瓦当艺术世俗化 失去秦汉雄风 [6] 瓦当的工艺与分类 - 秦汉时期瓦当制作工艺成熟 西安发现汉初宫瓦窑址 遗存显示先造瓦心与筒瓦套接切割形成边轮 文字瓦范凹槽设计使文字清晰立体 [6] - 汉代文字瓦当分七大类:宫苑 官署 宅舍 祠墓 纪事 其他和吉语 著名十二字瓦"维天降灵 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字数最多且稀少 [5] - 文字瓦当书法艺术精湛 如"永受嘉福"圆润流畅 "与天无极"雄浑大气 "众芳芬苾"秀美端庄 [7] 瓦当的文化价值 - 瓦当反映古人习俗喜好 "长乐未央"寄托美好生活 "汉并天下"彰显帝国自信 "日入百金米千石"反映经济繁荣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镇馆之宝为"天人合一"瓦当 由三枚直径22厘米汉瓦组成 寓意日月同辉 多福长寿 为汉代皇帝祈福用瓦 [8] - 瓦当对历史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 如1982年凤翔发现"蕲年宫当"解开秦惠公所建蕲年宫地理之谜 [6] 瓦当的现代应用 - 瓦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国家大剧院金属幕墙运用云纹瓦当元素 文创领域将四神瓦当转化为书签 丝巾等产品 [7] - 数字艺术中动态瓦当纹样讲述跨时空文化故事 [7] -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认为传统建筑元素可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 瓦当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8]
创新文化遗产品牌,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6-10 14:32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 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1] - 江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包含世界级3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 各类非遗资源项目超2.9万个 [1] 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 - 激活文化遗产IP 构建文化基因创新转化系统 推动文化基因传递与商业价值传播高效结合 [2] - 借鉴故宫文创品牌创新经验 推动实现"IP要素分级分类开发系统" 分解文化遗产为视觉符号、技艺基因、文化母题等创新要素 [2] - 南京元石计划依托阳山碑材历史价值与巨石文化 整合艺术、科技、影视等领域 提出"巨石文明"全球叙事框架 定位为"东方巨石阵" [2] 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经济 - 推动数字传媒技术与文化遗产品牌深度融合 通过数字媒体渠道和传播平台 将影视文创、音乐剧集、出版刊物、数字藏品等高附加值文创内容推向市场 [3] - 以虚拟空间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受众全流程文化消费体验 增强用户黏性 形成文化消费氛围 [3] - 苏州刺绣研究所开发AI纹样检测系统 自动识别传统针法要素 为原创设计提供著作权认证 实现"传统技艺专利化、现代设计版权化"双轨保护模式 [3] 文化遗产品牌业态创新 - 借助动态交互技术重塑文化遗产感知范式 整合视听、触感、环境变量等多重感知通道 构建可实时响应的沉浸式体验系统 [4] - 南京博物院打造文物修复密室 参与者借助显微成像设备观察器物纹饰裂变 通过触控屏幕完成虚拟修复工序 [4] - 德基美术馆《金陵图》项目采用时空折叠策略 观众手持智能终端触发不同时空坐标 与清代画作中532个动态人物产生对话 生成个性化叙事线索 [5] 文化遗产全球传播 - 构建"全球视野—区域适配—个体共鸣"分层传播体系 在文化解码层面以民族性为核心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6] - 开发"文化转译工具箱" 针对欧美市场强化艺术审美与收藏价值叙事 面向东南亚市场突出生活美学与情感联结 在非洲市场侧重技艺赋能与可持续发展叙事 [6] -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 建立完善具有普适性与权威性的标准框架 [7] 跨国合作与利益共享 - 推行"文化遗产托管开发"模式 为发展中国家文化遗产提供数字化保护、技艺振兴、品牌运营等综合服务 [8] - 构建"技术标准+文化内容"组合包 将成熟遗产监测技术、数字转化方案与本土文化元素结合 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