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田鱼
icon
搜索文档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二十周年—— 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2 06:05
梯田层叠,稻浪翻金,清泉潺潺,田鱼欢跃。 金秋时节,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一幅延续了千年的农耕图景依旧生动,似画般,动静之间满是生机。 水田里种稻,稻田里养鱼——这份藏于山田的智慧,是青田人代代相传的农耕密码,更是中华农耕文 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妙缩影。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从古老的共生智慧到如今的丰饶画卷,从质朴的农耕技艺到丰盈的文化生态,青田人承古开新,让千年 农遗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护遗产、兴产业、传文脉、立法规,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得益 彰的共富之路在这里徐徐铺展,一如那层叠绵延的稻鱼梯田。 千年农遗,鱼稻相依 演绎中华农耕文明赓续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山多地少,怎么办?先民依山势修梯田,引山泉建鱼塘,创造性地摸索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 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 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 青田县稻田养鱼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明洪武年间《青田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 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寥寥数语,勾勒出田鱼与稻田相伴相生的鲜活图景。 为保护田鱼种质资源,徐冠洪建起120亩原种保护与孵化基地,通过现代技术将鱼 ...
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价值 - 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3] - 系统始于唐朝,拥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5] - 2024年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6]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 系统拥有独特生态机制:田鱼为水稻松土增肥并吞食害虫,水稻吸收鱼粪等养料并净化水质[6] - 农场引入甲鱼形成闭环生态链,实现不洒药不施肥的有机种植,亩产田鱼百斤价值7000元,有机稻谷亩产千斤价值4000元,亩收入超万元[6] - 通过现代技术将田鱼鱼苗培育时间从两年缩短到一年[6] 产业推广与市场拓展 - 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已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份,成为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7] - 模式成功输出至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等地区[6] - 开发田鱼干、稻鱼米等农特产作为精致伴手礼,提升产品附加值[10]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 青田鱼灯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罗马、巴黎等国际舞台进行文化交流[12] - 鱼灯制作需经扎架、糊裱、彩绘、装灯等20余道工序,核心是仿出鱼类灵动姿态[11] - 发展农家乐、民宿及“国际农遗研学营地”,已接待2万多名孩子体验农耕文化[15] 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 创作稻鱼共生主题石雕、陶艺及《青田小田鱼》动画片等文创产品,拓展文化影响力[13][16] - 开发稻鱼共生主题冰箱贴等产品对接欧洲市场[15] - 青田县发挥38.1万华侨资源优势,以“侨”为桥推动稻鱼文化走向世界[12] 法规支持与系统保护 - 《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于2024年6月5日正式施行,支持设立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设施[16] - 法规鼓励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品牌推广,为系统保护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6]
跟着村书记走基层:实探丽水凤凰寨,农文旅融合点亮乡村振兴新路径
华夏时报· 2025-09-26 16:28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黄兴利 丽水报道 沿着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蜿蜒的山路向深处行进,云雾与绵密的秋雨交织,不时掠过车窗。当一片 错落的夯土房与层叠的梯田缓缓映入视野,英川镇凤凰寨,便在群山环抱中静静展现。在农文旅融合推 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下,这座深藏于浙南山区的村庄,正以自身的节奏,探索着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 路径。 (黄兴利 摄影) 梯田"苏醒"之后 从景宁县城到凤凰寨,是一个半小时连续不断的弯道与爬坡。归乡任职五年下来,陈先清不知在这条险 峻的山路上行驶了多少个来回。 2019年,英川镇凤垟、张川、寨后三个村落合并,"凤凰寨"这个寓意凤凰涅槃的名字就此命名。只是, 对于这个涵盖12个自然村、常驻人口不足120人的村落而言,合并之初的发展挑战不言而喻。转折发生 在2020年:这一年,凤凰寨大部分山林被划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也是在这一 年,陈先清带着新一届村委领导班子上任,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开始我就把第一阶段工作定了三个核心目标:复耕千亩良田、共建国家公园、拯救夯土古村。"9月 23日在凤凰寨村支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陈先清的话语里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