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丨市委书记抓乡村振兴(2025.11.03-11.09)
南方农村报· 2025-11-10 18:04
把农业建成现代 化大产业丨市委 书记抓乡村振兴 (2025.11.03- 11.09)_南方+_ 南方plus 本文收录于专辑 2025年11月3 日-9日,佛山推 进环两江先行区 建设,整合特色 文旅资源、培育 新业态;汕尾发 挥生态优势优化 旅游路线,加 快"土特 产"与"农文 旅"全链条发展 以促农民增收; 中山提升岐江河 沿岸风貌并改造 游船码头,推 动"美丽 河"向"经济 河"转变;肇庆 统筹"土特产"开 发、农业全产业 链培育等工作, 走工农商旅并举 的特色化发展路 子;清远依托自 身优势发展生态 农业与文旅,通 过政企合作推进 重点项目以构建 现代化产业体 系;潮州深化整 治形式主义为基 层减负,让基层 干部集中精力推 进重点工作;揭 阳聚焦海洋产 业,推动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云 浮加强农村环境 整治与典型镇村 建设,多措并举 壮大村级集体经 济,打造宜居宜 业和美乡村。 佛山市委书记唐 屹峰: 推动农文旅深度 融合发展 11月5日,佛山 市委书记唐屹峰 带队到南海区、 顺德区和三水 区,开展环两江 先行区建设专题 调研,强调要深 入实施"百千万 工程",更大力 度推进环两江先 行区高质量发 展 ...
生态保护+特色产业,杭州山区这样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09:48
核心观点 - 杭州市山区通过生态优先、特色发展和创新驱动,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其GDP和农民收入增速分别保持7%和5%以上 [1] 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 - 近20年来森林覆盖率达到65.74%,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 [1] - 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 - 通过实施“千万工程”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倒逼高污染、高能耗传统产业淘汰 [2][4] 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打造西湖龙井茶、杭白菊等区域品牌及天目山竹海农文旅融合区 [2][3][5] - 创建建德市稻香小镇等生态农业园区,形成生态友好生产方式和体验友好文旅模式 [3] - 推动“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将本地资源升级为高附加值“生态精品” [3][5] 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 - 广泛推广智能农业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完善污水处理体系 [2] - 加大对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技术研发的投入,开展绿色低碳产业联合攻关 [3] - 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金融制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绿色投资 [2][5] 新业态培育与企业孵化 - 实施“飞地经济”“山海协作”,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平台培育智能旅游、绿色物流等新经济 [3] - 通过政策引领和资金补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 [3]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未来——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综述
经济日报· 2025-11-04 06:29
农高会成果与产业合作 - 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成功举行,签约项目61个,产业合作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1] - 会议集中展示了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绿色技术等前沿农业科技成果[1] 种业创新与技术应用 - 杨凌示范区累计培育小麦品种超过200个,推广面积超过20亿亩,实现增产小麦1000亿斤以上[1] - 种业技术融合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高新技术,不再是传统选育栽培[1] - 杨凌已建成种子产业园、品种权交易中心等平台,聚集种业企业110余家[1] 智慧农业与精准管理 - 智慧农业示范园通过电子屏幕实时监控并远程调控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2] - 智能苗圃巡检机器人能自动分析作物生长、识别病害风险并预估产量,通过AI算法生成农事决策报告,改变依赖肉眼观察的滞后管理模式[2] 绿色技术与产业融合 -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合成生物方法将秸秆转化为高价值材料,避免污染并创造经济价值,展会期间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2] - “农业+文旅+文创”复合产业模式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农旅融合与三产融合实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路径[2]
2025年中国生态农业行业政策、发展历程、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趋势研判:绿色消费引领农业变革,生态农业规模持续扩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03 09:21
行业定义与特点 -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建立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 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3] - 生态农业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采用可持续生产方式,并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生态农业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3万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07% [9] - 中国生态农业行业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10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85% [1][9] - 全球市场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9] 发展历程与阶段 -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起步初始阶段,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建设发展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示范推广阶段 [6] - 在示范推广阶段,生态农业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形式,为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解决做出贡献 [6] 产业链结构 - 生态农业产业链上游为农业研发及农资供应环节 [8] - 产业链中游为农产品生产,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产品生产 [8] - 产业链下游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 [8]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已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参与者包括区域性生态农场、全国性品牌企业及科技驱动型新锐机构 [10] - 市场集中度较低,但资源整合与技术升级正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0] - 代表企业包括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2][10][11] 重点企业分析 - 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以生鲜供应链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企业,2021年获招商局资本等战略投资 [11] -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蛋鸡养殖和蛋品生产企业,鸡蛋年产销量58亿枚,蛋鸡存栏量2055万只 [11] 行业发展挑战 -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作为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交叉支持,要素间耦合规律等研究有待深入 [12] -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村地区难以通过单一种植业获得高经济收益,需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化 [13] - 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预计2030年中国人口达16亿,耕地减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亟待解决 [14]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融合深化: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实现生产管理精准化与智能化,推动农业向数据驱动转型 [15] - 模式创新拓展:生态农业将与农旅康养、科普教育等业态结合,形成“农业+”复合商业模式,释放多元价值 [16] - 市场导向强化:区块链、溯源技术将构建产品“生态身份证”,社区支持农业等直连模式将建立稳固信任关系 [17] 政策环境 - 国家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举措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等新兴业态 [8] -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强调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8]
“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生态之美”(我和中国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三位外国友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成就,具体体现在古老的生态农业智慧、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以及老工业基地的绿色低碳产业转型 [5][6][7][9][10][11]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 - 加纳籍留学生路易斯在湖州吴兴观察到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该系统形成“水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养蚕”的良性循环,实现有机物的巧妙转化 [6] - 该系统被视为中国古老生态智慧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的生动注脚,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资源的珍视 [6][7] 上海生态环境改善 - 德国人付恺通过10多年的观鸟经历,切身感受到上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表现为污染严重的工厂关闭、城市公园和绿地增多以及公众鸟类保护意识提升 [9] - 付恺在上海南汇已记录到约380种鸟类,并为其中约350种拍摄了清晰照片,证实该区域是中国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9] 重庆绿色产业转型 - 重庆大渡口区从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培育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 [10] - 建桥工业园是绿色低碳示范园区,重庆市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5% [11] - 利用重钢厂区旧址改建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拥有3.5万余件藏品,并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提升展览体验 [12]
云南云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31 20:50
公司基本信息 - 新成立公司名称为云南云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 - 法定代表人为林春伟 [1] - 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许可项目 - 业务涵盖茶叶制品生产、边销茶生产加工、食品生产与销售 [1] - 包括食品互联网销售、食品用纸包装及容器制品生产 [1] - 涉及小餐饮、小食杂、食品小作坊经营及粮食加工食品生产 [1] - 拥有餐饮服务与饮料生产的经营许可 [1] 公司经营范围:一般项目 - 农业种植包括茶叶、咖啡豆、坚果种植 [1] - 销售未经加工的坚果、干果及茶具 [1] - 制造食品、酒、饮料及茶生产专用设备 [1] - 从事食用农产品批发、零售、进出口及初加工 [1] - 业务包括农副产品销售及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 [1] - 涵盖初级农产品收购、专业设计服务、会议展览服务 [1] - 提供国内贸易代理与供应链管理服务 [1]
凝聚合力守护生态安全
经济日报· 2025-10-31 06:14
政策导向与行业框架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1] - 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线一单"管控 [2] - 建立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包括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和提高环保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2] - 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重点流域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应用,并建立生态信用与金融信贷联动机制 [2] 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治理转变,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责任制度,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全覆盖 [2] -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2] - 在工业园区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和污染协同处置模式,强化项目碳评价应用,打造零碳工厂和绿色供应链 [2] - 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工业发展,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2] 市场机遇与产业方向 - 明确生态产业发展方向,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 [2] - 完善碳普惠体系,升级个人碳账户,将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量化积分,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供给绿色转型 [3] - 鼓励公众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为绿色产业创造市场动力 [3] 面临的挑战 - 生态系统本底脆弱,北方防沙带、西南石漠化区等关键区域退化风险依然存在 [1] - 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存在各自为战现象,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不足 [1] - 生态补偿等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基层环境监管能力与复杂生态风险不匹配 [1]
太突然,上市公司“85后”财务总监因病去世:上任仅2年,去年年薪近百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9 20:04
公司人事变动 - 财务总监苏原因突发疾病不幸逝世,公司对此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人表示深切慰问 [1] - 苏原在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为公司的经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 苏原于2023年5月26日被聘任为财务总监,2023年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98.81万元 [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634.84亿元,同比下降4.68% [7][8]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218.1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增幅达142.30% [7][8]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6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7亿元大幅下降181.53% [7][8]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324.44万元,同比下降28.45% [8] 公司基本状况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贸易、油脂、生态农业三大领域,在贸易领域主要从事能源化工、金属、橡胶、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和外贸进出口业务 [6]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842.51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8.05% [8] - 截至2025年10月29日,公司股价报收8.22元,总市值约为42亿元 [9] 公司历史事件 - 2024年1月20日,因2023年年报披露的商誉减值数据不准确,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苏原被江苏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8]
青年与乡村,何以双向奔赴(青年观)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8
青年返乡现象与驱动力 - 青年返乡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奔赴而非退守,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1] - 返乡青年通过知识、梦想和创新实践在乡村广阔天地中耕耘和挥洒青春[1] - 青年与乡村的关系是相互滋养和相互成就,乡村为青年提供实现抱负的舞台,青年为乡村注入新活力[2] 返乡青年的创新商业模式 - 返乡青年的业务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种养殖,而是通过跨界融合带来新可能[2] - 具体创新模式包括运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智慧农业转型[2] - 其他模式包括将农业与文化、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及发挥“头雁效应”带动规模化经营[2] 代表性返乡青年案例 - 湖北90后赵聪通过直播将洪湖莲藕销往全国[1] - 甘肃陇南赵武强带动农民标准化种植核桃[1] - 吉林海归曹曦采用鸭蟹稻共生、综合利用牛粪秸秆等方式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1] 政策支持与发展前景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为青年搭建发展平台[3] - 政策目标是让青年在乡村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以吸引更多有志青年[3] - 青年返乡被视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的重要力量[2]
和音:向世界展现中国乡村发展的和美画卷
人民日报· 2025-10-24 16:26
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结果 - 2025年中国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使中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9个 [1] - 最新入选的乡村包括浙江荻港村、四川基卡依村、贵州黄岗村和江苏东罗村,它们在自然地貌、文化形态和发展路径上各具特色 [1] - 评选结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于该理念的提出地浙江省湖州市公布 [1] 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振兴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和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2] - 湖南十八洞村发展苗绣、民宿和特色农产品,黄岗村以非遗整体性保护带动振兴,基卡依村探索自然生态与民俗结合之路 [2] - 2024年中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较2020年增加近500亿元 [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 入选乡村是“两山”理念的鲜活实践,如荻港村保存完整桑基鱼塘系统实现生态“零污染”,基卡依村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发展高原立体农业 [1] - 贵州黄岗村拥有85%的森林覆盖率和2300亩梯田,江苏东罗村水系交织、垛田如画,展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 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 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 -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乡村发展与保护,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与公共服务便利度 [3] - “村晚”、“村歌”、“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展现出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中国乡村浓厚的文化底蕴 [3] - 外国游客评价中国乡村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焕发现代和艺术气息,体现古今交融 [3]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 “十四五”时期中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3] -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3] - 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表示“最佳旅游乡村”为推动乡村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构建更可持续的未来 [2]